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1《大气层》教案(5份)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1《大气层》教案(5份)

2020-2021学年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大气层》教学设计(1)授课对象:初二学生授课类型:新授课(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本节首先通过读图,分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大气分层,再深入了解大气的分层规律。

最后着重介绍了对流层的特点,并通过设计的一个活动,让学生理解对流的形成机理。

同时,对流层中复杂的天气变化这一特点又是作为之后天气要素及变化学习的切入点。

此外,本节有两个重要的动手活动和一个讨论活动,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素材。

二、学生情况分析该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学生。

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为此,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将知识点联系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网络,在做好概念转变工作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大气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能力目标:1. 学会联想与发散思维,通过图像归纳总结与整理。

2. 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人类与地球协调的观念,培养小组合作与团队精神。

2. 体会互动课堂的融洽气氛和探究的成就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大气的垂直温度规律图掌握大气温度规律并进行分层。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五、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

利用实验演示直观展示教学知识点,让学生直接获取经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并通过师生互动,从而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2、图片资料。

大气层范围大,学生不太能接触到,且有些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图片可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六、教学过程《大气层》教学设计(2)§2.1 大气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3.掌握对流层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播放趣味视频,展示大气层图片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2.学会通过实验来解决理论问题,进一步解释现实问题;3. 通过举例,学生体会物理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物理的学习理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2. 培养学生在现象中探究问题本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大气层的垂直分布规律;二、教学难点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教法学法❖教具对流实验器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分钟)图片展示:大气、神舟返回舱。

师:为什么返回舱表面有被烧蚀的痕迹?大气层有多厚才能把返回舱使烧成这样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2.1大气层。

二、新课讲授发展能力(一)大气的重要性———————————————(5分钟)讨论活动:对比月球表面环境情况,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的重要性。

师:地球被一层空气包围着,它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我们叫大气层。

如果地球突然没有了大气,会怎样?学生讨论:1、受到陨石的侵袭;2、声音无法传播;3、昼夜温差大;4、没有天气变化;5、没有生命;教师总结:1、大气层是生命存在的条件;2、大气层使昼夜温差小,存在天气变化,具有保温作用;3、大气层保护地球免受陨石侵袭和紫外线的伤害;4、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

你看,大气层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一下【过渡】我今年暑假去云南玩了一趟,这是我的大学同学在云南的香格里拉的一张图片,你发现了什么?师:是否高度越高,大气的温度就一直越低呢?生:不是师:有些学生回答不是,这是你们的猜想呢?还是你已经有什么依据了?那光有猜想还不行,我们来看有一位科学家他的一个大胆的实验。

大气介绍视频播放(8分钟)这里有气象学家帮我们测到的大气在不同高度时的气温变化图,看看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

【读图】这是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介绍横纵坐标,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垂直高度)(学生读图后总结出)特点: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0-12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离地面越远大气受到的地面辐射越少)3、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

(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达到保温作用)4、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稀薄,高度越高温度越低)5、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思考】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生: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了读图活动,意在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最后思考巩固,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大气的分层—————————————————(8分钟)【过渡】那么根据我们刚学的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点我们是不是可以对大气进行分层呢?能分为几层?(思考题p51)学生小组讨论,记录分层结果。

对比P51图2-2大气的分层,学生自己找出问题出在哪里。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对流层(0-17千米):有风、雪、雷、云等复杂的天气情况平流层(17-55千米):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空气升高,且天气现象少,适合高空飞行。

飞机飞行就是在这一层。

中间层(55-85千米):陨石撞击地球时,在这一层被燃烧暖层(85-500千米):又叫电离层,在这能完成远距离无线电通讯即反射电磁波。

外层(500千米以上):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大部分卫星的运行是在这一层。

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

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

【思考】神舟十号在341千米高度绕地球飞行45圈。

请问神舟十号依次经过了哪几层大气?生: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通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设计了一个思考题,综合考察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掌握程度。

三、对流层------------------------------8分钟【过渡】下面我们依次来认识大气层的各层。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认识一下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对流层师: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

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对流层有风、雪、雷、雨等复杂的天气情况,为什么会有这种如此复杂的天气情况呢?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p52活动1、2、3)视频播放活动一:水的对流(播放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烧杯中的木屑的运动)师:可以看到水的对流现象十分明显,接下来我们来看空气的对流视频播放活动二:空气的对流(首先点燃一段香,放在玻璃管口,看到烟是竖直运动的,之后在玻璃器皿里点燃一支用细铁丝吊着的蜡烛,在铁丝上部放置一张小纸片,把线香再次放到玻璃管口,观察现象。

)观看实验并得出结论:受热处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空气下沉。

回到想一想解决空调和暖气问题完成活动三用箭头表示空气对流运动。

(请学生上台作图)总结活动三: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空气的对流。

对流层的气温上面低下面高,容易发生空气的对流。

【想一想】结合生活经验,同学们想一想夏天空调机应该怎么装?冬天暖气又应该怎样装?回到平流层解决平流层为什么适合高空飞行。

四、巩固--------------------------------------4分钟(一)小试牛刀1、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仍然存在A、彩虹B、流星C、下雪D、地震2、关于大气对流层特点的描述: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③低纬地区厚度大于高纬地区;④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全部正确的一组叙述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填出大气层的名称:A_________,B_________(2)A层气温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3)B层气温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4)填字母: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层是_______,利于大型喷气客机高空飞行的大气层是_______,有复杂天气变化的大气层是_______,空气有显著对流运动的是_______。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练习起到巩固新知识的作用。

(二)课堂小结一、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规律二、大气的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三对流层的特点:强烈的对流运动❖板书设计2.1 大气层对流层天气变化对流运动热升冷降大气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平流层飞机上的变化中间层暖层外层❖教学反思《大气层》教学设计(3)教案3.2.1 大气层《大气层》教学设计(4)课题:大气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能借助图表分析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尝试对大气层垂直分布进行分层,并初步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大气对流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感受用图表处理数据的科学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增强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3、通过水与大气对流实验,探究对流形成的原因情感目标:1、从科学史知识的学习增进对科学的本质了解。

2、形成进一步想了解大气,保护大气的积极情感。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和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而且知道了水的密度,水的组成,水的压强,水的浮力等有关水的知识。

从今天开始,我们去探索和认识另一个与人类活动关系非常密切的世界,那就是被称为地球“外衣”的——大气T:你们是通过什么感受到大气层的存在的?你能用一个动作、一个实验或者一个现象来说明吗?对于大气层,你们想了解什么?T: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大家想知道的问题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因而大气层与地球赤道半径1/6T:大气层虽然比地球薄的多,但大气层对人类非常重要。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①没有天气变化(风、霜、雨、雪等)②听不到声音,每个人都是聋子,世界一片寂静③易受陨石的侵袭④气温白天很高,晚上很低⑤抽水机不能抽水⑥电风扇可以转动,但没有风⑦人和动物由于不能呼吸空气而无法生存⑧所有生物都将灭绝总之:大气对人类很重要,它象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