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山县贯彻落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情况汇报中共克山县委员会克山县人民政府2009年7月28日克山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幅员面积3320平方公里,辖6镇9乡122个行政村,耕地面积302万亩,总人口50万,其中,农业人口36.5万,农村劳动力20.6万,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大豆基地县。
去年年初,省委、政府作出了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战略决策,我们认为这是省委、省政府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角度做出的一项重大举措,是省委、省政府就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增加粮食产量而提出的一项新要求。
为确保这一工程有效落实,我们根据克山县情实际,以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标准化种植、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以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力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使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实现60.5万吨,同比增长16.6%。
今年,在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采取积极措施,力争粮食产量保持去年水平。
下面,按照调研要求,将我县贯彻落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情况汇报如下:一、狠抓政策落实,切实加大农业投入为提高粮食产量,增强农业效益,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预期目标,我们不断强化“抓农业重在抓项目,抓项目重在抓投入”的理念,积极争取项目,狠抓政策落实,切实加大投入,确保了“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顺利实施。
一方面狠抓支农惠农政策落实。
按照省市要求,我们通过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严格监管等举措,不断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母猪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资金的落实力度,确保了专项资金足额发放专项使用。
两年来,我县共发放粮食补贴8064万元,良种补贴2600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1277万元,农资综合补贴2.6亿元,母猪补贴40万元,退耕还林补贴224万元,农业保险补贴450万元,为顺利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提供了保障。
另一方面狠抓农业生产资金投入。
为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我们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采取财政拿一部分、协调金融贷一部分、引导农民投一部分等做法,切实保障农业生产投入。
两年来,我县累计投入农业生产资金9.6亿元,其中信贷资金3.02亿元,农民自投6.3亿元,尤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县财政两年来共拿出2400万元投入农业生产,其中用于农业开发、农业标准化良田建设等项目匹配资金1200万元,用于旱改水、抗旱设施购置、水稻大棚建设、马铃薯基地建设等940万元,用于规模经营奖励和扶持资金200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二、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既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
几年来,我县一直将其作为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紧紧抓在手上。
一是狠抓农田水利建设。
采取国家治理与民间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5亿元,投入机械1500台套,投工12万个,完成土石方75万立方米,清淤渠道42公里,除险加固水库3座、维修塘坝5处,河道护岸1450米,新建70个村屯的饮水安全工程,新打灌溉水源井23眼,新增改善灌溉面积0.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万亩,使农业基础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是狠抓机械化建设。
抓住国家和省扶持组建农机合作社的有利契机,加快农机具更新步伐,使全县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我县已相继组建了26个农机合作社,并巩固加强了5个集体机耕队和40个农机大户,全县大中型机械保有量达6530台,配套农具5745台套,机械总动力达32.82万千瓦,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达91%。
尤其2008年,我县北联镇新兴村争取国家无偿投资1000万元建立了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注入了新动力。
今年,我们计划再争取15个千万元大机械扶持项目,进一步增强机械实力,提高机械化水平,为发展规模经营、提高粮食产量提供更加有力的机械保障。
三是狠抓林业生态建设。
按照省委提出的“三年绿化龙江大地”的目标,本着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大林业投入,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今年我县共完成造林面积1.83万亩,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三、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广标准化生产为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业效益,我们切实加强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合作共建体系。
依托省马铃薯、小麦研究所坐落克山的优势,积极发挥院县共建作用,成立了克山县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组,设立“专家大院”,专门承担新科技研究、科技咨询和优良品种改良等任务。
几年来先后推出先进农业生产技术120余项,农作物优良品种110余个,发放技术资料25万余份,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70余项。
二是完善农技培训体系。
在乡镇建立了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村屯设立培训点,同时发挥“科技下乡”、“科普之冬”和“阳光工程”等载体作用,以及开展电视讲座等,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收到较好效果。
几年来累计举办科技培训班140场次,电视讲座300余次,培训农民达50万人次,农民受训率达99.5%。
三是完善科技推广体系。
建立了以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主体,以乡村科技推广工作站为支撑,以乡土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社会化为特征的新型科技推广服务网络,目前全县已设乡村科技推广站127个,农村科技员352人,确保了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与应用。
几年来共推广大豆垄三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先进技术40多项,推广应用大豆、玉米、亚麻、马铃薯等作物优良品种80多个,使农作物品种优质化率达100%,农业标准化种植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四、依托龙头带动,加快产业化进程几年来,我县以壮大优势产业为载体、以拉长产业链条为重点,做强龙头企业,做大农业生产基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一方面打造龙头企业。
立足“薯、豆、畜、麻”等产业优势,通过项目牵动、招商带动、基地拉动、服务推动、政策促动等举措,使金鼎公司、沃华公司、香福油脂、万润公司等一批牵动力强、市场前景广、产品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
大豆龙头企业香福油脂公司扩产后,现日处理大豆达1000吨,今年销售额预计突破10亿元,创税3000万元;马铃薯龙头企业沃华公司和北大荒薯业,年加工马铃薯达30万吨,实现产值4.3亿元,创税2300万元;由国内500强企业江苏雨润集团投资3亿元兴建的万润公司,一期工程8月份投产后,年屠宰生猪能力可达60万头,二期工程明年开工建设,计划加工能力可达100万头,实现产值10亿元、税金2000万元,将带动我县生猪产业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建立生产基地。
树立“抓企业发展就要抓原料,抓原料就要抓基地”的理念,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加快了产业化基地建设步伐。
目前全县已建立农业产业化种植基地128个、面积180万亩,建立畜牧养殖基地124个,尤其借助雨润集团到我县投资建厂的契机,大力发展生猪产业,使全县建设生猪养殖大村10个,50头以上养猪大户536个,现存栏生猪27.6万头,确保了企业原料供应和农民收入增加,促进了粮食过腹转化和农产品加工增值。
五、推进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我们认为,只有推进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才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量。
为此,我们立足实际,着力实施了大户经营、股份合作经营、集体经营和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并采取组织推动、宣传引导、政策扶持、规范管理等措施,有效加快了规模经营进程。
2009年,我县共流转土地21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8%,规模经营19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3%。
扶持发展200亩以上土地经营大户3716户,其中5000亩以上12户。
为确保此项工作扎实开展并取得实效,我们狠抓了机制保障。
一是建立领导机制。
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成立了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和县主管部门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实施了县乡领导包扶典型责任制,并将土地流转工作作为考核乡镇及主要领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目的、意义和优惠政策,在全县营造了良好的流转氛围。
二是建立激励机制。
进一步完善了规模经营奖励办法,设立规模经营先进乡镇、先进村、先进屯、先进农机合作社和规模经营大户各2个,设立奖励资金5000-50000元。
在此基础上,还明确提出,凡是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重点项目优先向整乡、整村流转的倾斜;对规模经营大户优先承包机动地,并在信贷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落实上述政策,县财政已拿出扶持资金200余万元。
三是建立管理机制。
切实加大了规模经营规范化管理力度,坚持土地流转协商、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土地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农业用途以及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等“三不得”原则,并完善流转手续,签订流转合同,确保了流转双方利益不受损害。
2009年,全县共签订流转合同7.2万份,且全部建立台帐和档案,确保了土地流转工作健康开展。
六、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切实提高农民的市场化、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几年来,我县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摆上重要位置,不断强化政策扶持和示范引导,有力地推动了合作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全县已组建大豆、水稻、马铃薯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37个,吸纳农户达4.8万户、13.8万人,分别占全县农户总数的49%和农民总数的37.8%。
尤其是今年年初组建的昆丰大豆专业合作社,现已吸纳农户3万户、会员达9.2万人,覆盖全县15个乡镇、122个行政村和666个自然屯,成为集产、加、销服务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合作社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资产独立、合作经营、互利互惠、双向共赢、双向选择”的原则,采取统一科技服务、统一垫资供种肥、统一栽培模式、统一交纳保险、统一大豆收购、统一配送运输、统一大豆加工、统一兑现政策、统一规范管理等“十统一”的方式进行经营,实现了合作经营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2009年,昆丰合作社共向社员无息赊销良种1500吨,化肥3.5万吨,并投资2600万元建设了12个圆筒储存仓,使大豆储存能力达到15万吨。
同时积极开展大豆精深加工,投资6000万元,新上年加工30万吨大豆生产线一条,日处理大豆能力达到1000吨。
今年又与山东金锣集团合作开发大豆蛋白项目,一期工程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10月份可建成投产。
以昆丰大豆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民合作经营组织的建立,有效解决了农民从事种植投入不足和市场风险过大的问题,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