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雾的分析与预报
辐射雾:日变化
辐射雾有明显的日变化,一般在夜间到凌晨生 成,日出前后达到最浓,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 逐渐消散,或者雾层上抬演变为层云。消散时 间一般在8-10点钟。 首都机场形成辐射雾通常也是在夜间或清晨形 成,在日出前达到最大强度,随着日出后气温 不断的增强,大雾逐渐变淡至消散,一般最迟 在上午11时左右即会完全雾消。 当天空被云层覆盖或是逆温层很厚,雾不容易 消散。
大雾的分析与预报
民航华北气象中心
关于雾
1、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而形成雾的物理过 程主要有两个,增湿和降温过程。 2、按照雾形成的不同物理过程,雾可以分为 辐射雾、平流雾(海上、沿海多见)、上 坡雾、锋面雾、蒸发(汽)雾等几种,有 时由几种过程共同造成,如平流辐射雾。 锋面雾又可分为锋前雾、锋际雾和锋后雾。 3、雾是接近地面的层积云。
城市雾
城市雾是发生在局地性极强的城市环境中的雾, 大城市里空气中吸湿性凝结核多,风速也较小, 对雾的形成有利。 一方面,城市污染物和气溶胶的存在有助于雾 的形成;另一方面,气溶胶过多,初始的过饱 和度不会太大,不易形成浓雾。 冬季北京城西首钢地区表现就比较明显,常常 是烟雾混合在一起使能见度小于1000米。
近地面层的气层(地面到 850HPA)呈逆温或等温分布 近地面层(同上)内比湿随高度增加 不仅要有正的温度平流,还要有正的比湿平流。
平流雾:天气形势
锋前的平流雾:静止锋、冷锋前面或低 压槽中的偏南风流场利于暖湿空气的输 送,往往会有平流雾出现
平流雾:预报
形势要具备。 分析低层空气的温湿平流。 分析平流雾暖湿空气与冷的下垫面之间 温度的关系。 源地的露点温度及其未来的平流变化值。 预报区域的下垫面温度。 注意云层高度的变化(是否降低)。
人工消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工消过冷却雾的基本原理是设法改变 雾中的相态结构,即在雾中生成冰晶, 破坏结构的稳定性,常用液氮、干冰、 丙烷、碘化银和其他人工冰核。 人工消除暖雾的基本原理是使雾滴蒸发, 改变雾滴谱分布,使之有利于碰并增长 而沉降,常采用地面加热、直升机下洗 混合和利用吸湿性物质。
雪面辐射雾
降雪后雪面长波辐射形成大雾。该类大雾形成 是在降雪后,相对湿度大,由于冷空气的影响, 降雪、雨停止,云很快消失,经过辐射而生成 大雾, 此类大雾从原则上也应该划归晴天辐射雾类型, 但因为地面积雪的存在对于该类辐射雾的形成 有一定作用,故将其划分为雪面辐射大雾。 该类大雾共有3次,占辐射雾总数的2%。 (1975-1994)
目视判断影响能见度的天气现 象
天空呈桔黄色,空中有浮尘;
天空混浊不清,空中有烟层或霾层;
早晨东方天空发红,空中水汽凝结雾多。
早晨或傍晚太阳呈红色,空气中水汽凝 结物或尘埃多。
目视判断影响能见度的天气现 象
白天太阳呈白色,对着太阳也不刺 眼,空中尘埃多。 月亮呈红色或淡黄色,或星光黯淡, 空中有浮尘或霾。 霾使物体的颜色减弱,使远处光亮 物体微带黄红色,黑暗物体微带蓝 色。
辐射雾:形成的有利条件
辐射雾:温湿随高度的变化
辐射雾:天气形势
弱形势场:弱高压脊前、脊后或弱高压中心 附近;鞍型场——两高与两低之间的均压区 内;地形槽。
辐射雾:天气形势
辐射雾:消散
气温升高 风力加大和地面逆温层被破坏 干冷空气的侵入
雾消经验
雾消散时的温度T2与成雾时的温度T1有 如下关系:T2=T1+1.6 在晴朗微风的天气条件下,如果雾在日 出前1-2小时内生成,其消散时间一般 都在日出后1.5小时;如果雾在日出前2- 4小时生成,其消散延迟到日出后1.5-3 个小时。冬季雾散的晚 。
③气旋和低槽东部的平流雾 江淮气旋引起的平流雾,主要出现 在黄海沿岸,黄河气旋引起的平流雾; 主要出现在渤海沿岸;西南低压槽引起 平流雾,主要出现在珠江口以东的华东 和华南沿岸。
平流雾:天气形势
上述三类平流雾出现时,850毫巴和70O 毫巴高度上都有暖平流。如果暖平流的 厚度太薄,出现平流雾的可能性就较小。
冬季日变化变化特点
生成与消散的时间变化规律:冬季15时 到02时之间出现的频率较大,02时至14时 出现频率较小,02时也是大雾开始消散 的时间。
其它三季日变化特点
其它三季出现低能见度的情况一般在夜 间16时-凌晨00时,但频率也很低,尤其 春季和夏季仅在日出前后偶尔出现。
辐射雾:分类
辐射雾:近地面层水汽
近地面层的暖湿平流输送。 气柱中水汽含量,参考当天下午的相对 湿度和露点。 当地表上已有水汽凝结时,则由于水汽 在地表面上的凝结(露和霜)(或凝 华),使近地面的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降低,不利于雾的形成。但降温大也可 以。
辐射雾:层结稳定或逆温层
低空有逆温出现时,层结稳定,垂直乱 流混合弱,这样有利于近地面一定厚度 的气层冷却降温,同时,水汽大部分稳 定的聚集在此层中,对雾形成极为有利。 首都机场20年的统计的辐射雾大部分有 逆温存在。
雾的分类
辐射雾 平流雾 锋面雾 蒸发雾 上坡雾 城市雾
辐射雾
定义:夜间,尤其是晴朗微风的夜间, 地面因红外辐射而冷却,近地面层空气 由于接触冷却的地面和空气本身的辐射 冷却使空气中的水汽逐渐达到饱和而凝 结成雾滴或凝华成冰晶,黎明时形成雾。
辐射雾
辐射雾:形成的条件
平流雾:天气形势
入海变性高压西部 西太平洋高压西部 气旋和低压槽东部 准静止锋(或冷锋)前部
平流雾:天气形势
入海变性高压后部
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西部
平流雾:天气形势
气旋和低槽东部
平流雾:天气形势
①入海变性冷高压西部的平流雾 冷高压入海后,在其西部能否形成平流雾,主 要取决于系统的厚度和系统在海上停留变性的 时间。一般说来,如系统越厚变性、越大,就 越有利于在系统的西部区域形成平流雾。这种 平流雾多见于春季,一般出现在海陆交界地区。
晴天辐射雾 多云-阴天辐射雾 雪面辐射雾
晴天辐射雾
环流形势较弱。 整层均无明显系统影响本区。 中低层有暖湿平流活动。 本区一天以上少云或无云。 相对湿度较大。 微风、有适当的扰动。 该类大雾共有117次,占辐射雾总次数的64%。 (1975-1994)
多云—阴天辐射雾
大部分都有小槽或切变线活动,伴有弱冷空气, 中低层有暖湿平流,造成阴天,该小槽间或配 有弱锋面,但锋面距我区较远,这时浓厚的低 云或中高云较长时间的维持,天空情况差、凝 结核过多,夜间的降温量即使不大,在相对湿 度较大的情况下,也可因辐射导致形成大雾。 该类大雾共有 6 4 次,占辐射雾总数的 35 % 。 ( 1975-1994)
平流雾:特点
日变化不明显,一天之中任何时候都可出现, 条件具备则终日不消。 来去突然,生成迅速。 多出现在冬季。 雾区较厚和较大。 平流雾多出现在阴天,并常伴有稳定性的低云 (多与雾相连)和毛毛雨。 平流雾多出现在沿海,或海上(海雾),我国 沿海地区出现的平流雾,主要是登陆的海雾 (应属于平移雾的性质)或平流辐射雾。
辐射雾预报:天气形势
辐射雾主要发生在地面至200-400米的 浅层内。 它的形成与地面天气形势关系最密切。 弱形势下,气压梯度小,风力微弱,一 般情况下天气晴朗少云,这时的低层水 气充沛,入夜降温便形成大雾
辐射雾预报:温湿变化
根据天气形势,一般只能判断辐射雾出 现的可能性。 要确定辐射雾是否出现,还要分析本场 未来最低气温是否低于露点温度。 如果未来最低气温低于露点温度,则有 雾形成;反之,则不可能有雾形成。
平流雾:天气形势
②太平洋高压西部的平流雾 入夏以后,太平洋高压脊向西北伸展,如 果这脊西缘正好伸至中国国沿海地区,则有利 于沿海地区出现平流雾。由于太平洋高压脊是 暖性深厚系统,维特时间较长,所以受影响的 平流雾范围广,厚度大。而且持续时间长,短 则1-2天,长则5-6天或超过6天。
平流雾:天气形势
极轨卫星监测大雾
雾纹理均匀 边界常由于周围地形的限制而不规则 雾区的反射率比中高云小,与低云相当 除上坡雾外,随时间移动的是低云
雾生成的两种途径
空气温度的降低,产生平流雾、辐射雾、 上坡雾等; 空气中水汽的增加,产生蒸发雾、锋面 雾等。
雾的分类(微结构和温度)
暖雾:由温度高于0摄氏度的水滴组成 过冷却雾:由温度低于 0摄氏度的过冷水 滴组成 冰雾:由冰晶组成
平流雾
平流雾主要是暖湿空气水平流经寒冷的 地表陆地或海面时,因暖湿空气受冷的 地表影响,底层空气迅速降温,上层空 气因离地表远降温少,这样就相成了平 流逆温。在逆温层以下,空气冷却达到 饱和,水汽凝结形成雾。
平流雾
平流雾:形成条件
平流条件:适当的风向和风速。太大易使逆温 层离开地面而形成在某一高度上,形成低云而 不是雾。 冷却条件:暖湿空气与地表之间有较大的温差。 流来的空气与下垫面的温度差异较大,低层空 气冷却的愈厉害。 层结和湿度条件:暖湿平流、近地面层的气层 (地面到850HPA)呈逆温或等温分布、近地面 层(地面到850HPA )比湿随高度增加。
平流雾:预报
风向风速,上游测站的能见度、温度、 露点的变化,关注通县、南苑、沙河的 气象要素变化; 上游站露点与本场温度差; 跑道视程的变化。
预报经验
大气中下层(700hPa-500hPa)存在纬向偏西下 沉气流,没有明显的冷空气影响,有利于提供 地表良好的蒸发及辐射降温条件,并有利于逆 温的形成 大气低层的暖湿平流和弱上升气流,使低空湿 度加大,同时也使大气边界层内湍流混合作用 得到增强 在具备上述良好的基础上,合适的引导气流可 导致平流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