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通论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法律: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特殊行为规范(p17)2、宪法:宪法是根本大法,是国家活动的总章程,是一个国家的母法。
宪法及其宪法相关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主导部门,是我国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国家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原则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p39)3、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的总和(p41)4、民法:民法是调整作为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p40)6、公民: 公民是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p104)7、国籍: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表明一个人同一个特定国家间的固定的法律联系,是国家行使属人管辖权和外交保护权的法律顾问依据。
9、法律的效力层次:又称法律的效力等级或法律的效力位阶,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的效力等级关系。
(p49)10、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因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p79)11、法律行为的判断标准:一个行为的外在、内在方面的内容,是否经过确认以及由谁予以确认(p64)12、物权:物权是人和人之间对于物的归属和利用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体现为权利主体对物的支配权,获取利益权。
(p124)13、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的根据而获得某种利益,但却损害了他人的利益。
(p138)14、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自己在智力劳动中所获得的成果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享有的一种专有权利。
(p127) 15、商标权:商标权是指商标的所有人对经过商标主管机关核准注册的商标在法律规定的有效期内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p129)16、继承:继承是指财产继承,专指自然人死亡或被宣告死亡后,按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法的遗嘱将死者遗留的合法财产转移给他人所有的一种法律制度。
(p167)17、遗赠:遗赠是指遗嘱人以遗嘱的方式将遗产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无偿赠给国家、集体组织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自然人,并于其死后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
(p173)18、遗嘱:遗嘱是自然人生前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处分自己的财产或者其他事务,并于死后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
(p170)19、犯罪:犯罪是指违反我国刑法、应受刑罚惩罚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p181)20、管制: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予以执行和群众监督改造的刑罚方法。
(p198)21、拘役: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p198)22、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p188)23、自首: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之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诉自己罪行的行为。
(p201)24、诉讼:诉讼是一种特殊的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和方法,是由法院在当事人的申请和参与下,行使国家审判权对民事纠纷加以强制性解决的法律机制。
(p212)25、累犯:累犯是指因受过一定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人。
(p201)二、简答题1、法律的特征有哪些?(p170答:(1)法律调整人的行为;(2)法律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3)法律可以反复使用;(4)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2、法律的规范作用用那些?(p27)答:(1)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3)教育作用;(4)强制作用;(5)预测作用。
3、简述我国法律效力层次的规定?(p49)答:(1)宪法具有最高效力;(2)上位法优于下位法;(3)特别法优于一般法;(4)新法优于旧法;(5)国际法优于国内法。
4、公民权的内容?(p109)答:(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4)人身自由权;(5)批评、检举、控告权;(6)社会经济权利;(7)文化教育权;(8)特定主体的权利。
5、法律规范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p61)答:(1)前提条件,主要规定规范适用的具体情形;(2)行为模式,规定禁止做、允许做、应当做;(3)法律后果,规定违反行为模式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6、简述我国刑罚的类型。
(p197)答: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2)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7、简述结婚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p151)答:(1)婚姻自由原则;(2)一夫一妻原则;(3)男女平等原则。
8、我国有哪些法律部门?(p39)答:(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2)民商法;(3)行政法;(4)经济法;(5)社会法;(6)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7)刑法9、政党的功能有哪些?(p90)答:(1)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2)社会整合;(3)组织和控制政府。
10、简述订立遗嘱可以采取的形式?(p197)答:(1)公证遗嘱;(2)自书遗嘱;(3)代书遗嘱;(4)录音遗嘱;(5)口头遗嘱。
11、法律与其他规范相比,其特殊性表现在哪里?(p17)答:(1)调整人的行为;(2)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3)可以反复使用;(4)由国家强制力保障。
12、我国法律形式主要有哪些?(p42)答:宪法、法律、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自治法规、特别行政区法、国际条约、政策习惯判例。
13、简述结婚的必要条件和禁止条件。
(p152)答:必要条件:(1)男女双方完全自愿;(2)达到法定年龄;(3)一夫一妻制。
禁止条件: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2)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禁止结婚。
14、简述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p188)答:(1)必须有实际的不法侵害存在;(2)不法侵害正在进行;(3)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4)防卫人必须有正当防卫意图;(5)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15、国家存在的必要组成要素。
(p88)答:(1)定居的居民;(2)确定的领土;(3)政权组织(或称政府)(4)主权16、简述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
(p189)答:(1)必须遭遇现实危险;(2)必须是不损害某种合法权益就无法避免的危险;(3)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
17、所有权的取得方式。
(p130)答:(1)原始取得。
也称最初取得;(2)继受取得,也称传来取得。
18、简述法律行为的特点。
(p64)答:(1)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2)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具体指法律行为由法律规定、受法律调整、能够发生法律效力和产生法律效果。
(3)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具有意志性。
19、简述我国继承法中继承人的范围。
(p169)答: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符合法定条件的丧偶儿媳、丧偶女婿。
20、简述我国刑法中的责任年龄规定。
(p182)答:未满14周岁的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其一切行为都不构成犯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对一切犯罪都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论述题1、根据刑罚的功能,谈谈你对我国的刑罚制度的看法。
答:(1)刑罚对犯罪人具有改造功能,对受害者具有安抚和补偿功能,对于社会具有教育、威慑功能。
(2)刑罚制度能否实现上述目的,要与相应的社会制度相配套。
例如,对于刑满释放的人员是否继续通过社区来帮助他适应社会;(3)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犯罪,可以采取社区矫正的方式;(4)做到刑罚制度的宽严相济。
2、试述法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答:(1)法律的作用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其中规范作用包括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强制作用,社会作用包括经济作用、政治作用、文化作用和公共事务作用。
(2)法律的局限性包括适用范围的局限性、规范本身的局限性、运作成本的高昂性、解纷方式的繁琐性、作用发挥的依赖性。
3、我国当事人自己解决纠纷的方式答:(1)协商,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抱着公平、合理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诚意,通过摆明事实,交换意见,取得沟通,从而找出解决问题、解决争议办法的一种方式。
(2)调解,是指纠纷主体双方在中立的第三者的主持下,互谅互让,和平协商,自愿解决其纠纷的活动。
4、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特点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法律体系。
5、我国犯罪主观方面的具体分类答:1、意识因素这是指行为对事物及其性质的认识和分辨情况。
(1)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及其结果的社会危害性的认识,或者说对与犯罪客体有关的事实及性质的认识。
(2)行为人对犯罪的基本事实情况的认识,或者说对犯罪客观方面有关的事实的认识。
行为人对犯罪基本事实情况的认识首先包括了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和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认识。
只有当刑法分则明确要求行为人对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事实也要有认识时,犯罪客观方面中的选择要件,才能构成特定犯罪罪过的内容。
我国刑法并没有要求行为人认识自己的行为是违反刑事法律规定的行为,即不要求认识刑事违法性。
如果不认识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就不能构成罪过,不负刑事责任的话,那么就容易使有些人借口不懂法律逃避应负的刑事责任。
2、意志因素,这是指行为根据对事物的认识,决定的控制自己行为的心理因素。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意志对于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起支配和控制作用,表现为四种形式,即希望、放任、疏忽、轻信。
(1)希望,是指行为人积极地有目的地追求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状态。
(2)放任,是指行为人对由于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结果,听之任之,不加控制和干涉的意志状态。
(3)疏忽,是指行为人粗心大意、松懈麻痹,因而没有预见本来应当预见和可能预见的危害结果,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意志状态。
(4)轻信,是指行为人盲目自信,过于轻率地选择和支配自己和行为,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意成状态。
我国刑法要求,任何犯罪的主观方面,都是有着具体内容的意识因素与这四种意志形式之一结合组成的,缺乏意识因素和缺乏意志因素,罪过是不能成立。
6、大学生学习法律的重要性答:(1)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2)通过学习法律,提升自己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3)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意义,有利于我们在走出校门后能够顺利的融入社会,成为经济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而不是破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