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及其法律保护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及其法律保护

《旅游法规》论文论文题目:论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学院:旅游学院班级:2009级旅游管理(国际酒店管理方向)姓名: 诸燕学号:20092502310087论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诸燕(国际酒店管理20092502310087)[摘要]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导游在旅游服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人们对导游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却往往忽视了对其合法权益的保护。

本文分析了导游人员生存现状及人格尊严权不完善的情况,对此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并提出法律保护措施和建议,以期加强对导游人员基本权益的保护,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导游人员;现状;人格尊严权;法律保护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十分迅速。

导游服务是旅游接待服务的核心和纽带,正是通过导游服务,才把旅游接待服务中的其他各项服务连接起来,使之相互配合,协同完成旅游接待任务,导游业作为旅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总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人们对导游的职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相应的合法权益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虽然早在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10条就规定:“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其人格尊严应当受到尊重,其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导游人员有权拒绝旅游者提出的侮辱其人格尊严或者违反其职业道德的不合理要求。

”,但现实是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长期不能得到有效地保护。

因而,探究这一问题,对于导游人员的生存和旅游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导游人员的基本现状导游人员,是指依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规定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为旅游者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旅游服务的人员。

他有着特定的程序,特定的委托和特定的工作。

由于导游就是把熟悉的东西介绍给对此不熟悉的人,因此从本质上讲导游是一项十分简单的工作。

但是,随着旅游活动的大众化,旅游活动的跨地域性,使得原本简单的导游工作变得复杂起来。

导游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方方面面,面广而难度大,需要智力与体力的结合。

截止2006年9月,我国执业导游人数达到32.05万人,其中30岁以下占80%,大专及以下学历占80%,呈现出年轻化、平均学历偏低的特点。

我国导游人员基础队伍庞大,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导游人员的生存状况却并没有随之提高,加之由于我国导游的基本权益保护和管理机制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使导游成了社会上一个新型的弱势群体。

(一)导游人员在旅游业环境中的现状导游所处的旅游业环境,包括旅行社(雇主)、旅游消费者、旅游景点、相关旅游服务企业等。

其中在这些因素中,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莫过于旅行社了。

旅行社是导游的雇主,导游必须经旅行社聘用才能上岗,才能被称为导游。

由于旅行社数量不断增加,竞争不断加剧,为了生存,旅行社使出各种招术来降低成本,首选的是减少专职导游员的数量,大约90%持证导游被转到导游服务公司,同时也把旅游产品的价格降到了最低,出现所谓的“零团费”或“负团费”。

转而把赚取利润的艰巨任务全部压在了导游身上,迫使导游想方设法为旅行社赚取利润,或者让导游上缴“人头费”,“上团费”作为旅行社的利润,对导游如何填补资金缺口则不闻不问。

这直接造成大多数导游人员成为“三无人员”:无基本工资、无基本福利保障、无明确劳动报酬,以回扣为主的导游薪金制,已成为导游收人的主要来源。

旅游者是旅游市场参与者和消费者,是旅游业的衣食父母,也是导游的服务对象。

目前,我国的大都数旅游者具有随大流的、不成熟的、消费能力有限的特点,使消费需求具有很强的价格需求弹性,相反对旅游业服务质量的关注度则非常低。

因此,国内旅游消费者从一开始进人市场就是有缺陷的,这也从需求层面促成了中国旅游市场价格竞争的局面,也使旅游者自己成为市场竞争的受害者,从而很快将自己置于与旅游业对立的状态。

而作为旅游业中与旅游者直接面对面的导游则往往成为对立的焦点,旅游者与导游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

导游人员与旅游业的其他因素的关系,通常也都是处在这种被动的状态,在旅游事件中,而被推到风口浪尖的每每又是导游,可以说,在旅游业中,导游人员是最弱势的。

(二)导游人员合法权益的保护现状在中国,与导游人员相关的法律与法规并不少,有《旅行社管理条例》、《旅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管理办法(试行)》、《旅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出境旅游领队人员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旅行社及导游的行为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大家都严格依法办事的话,则导游也不至于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在这些法律法规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特点,即导游人员的义务多,权利少。

导游人员的权利一共四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导游人员享有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其他还包括“导游人员在旅游活动中享有调整或变更接待计划的权利”,“导游人员对旅游行政行为不服时,依法享有申请复议权”和“导游人员对旅游行政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时,享有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权”。

特别指出的是导游人员人格尊严权保护不完善。

旅游业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于一体,而这需要导游作为连接体,用以引导和协助游客达成愉悦身心的目的。

导游作为连接游客与旅行社的纽带,极易与游客产生各种矛盾。

由于个体的不同心理属性及素养,导游所面对的群体不定性和职业挑战性是难以估算的。

一次完整的旅游离不开与景点、酒店及交通等各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导游在四面应酬的工作环境里,所面临的职业危机感和心理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而在游览活动中,导游人员受到无礼游客侮辱谩骂甚至殴打的例子屡见不鲜。

可见,导游的人格尊严并没在整个旅游行程中给予维护。

导游的人格尊严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1999年国务院《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其人格尊严应当受到尊重,其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导游人员有权拒绝旅游者提出的侮辱其人格尊严或者违反其职业道德的不合理要求。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就源于此。

除此之外,作为众多劳动者之一的导游人员,依法享有广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各种权益。

(一)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是指公民基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工作环境、地位、声望、家庭关系等客观条件,而对自己或他人的人格价值或社会价值的认识和尊重。

人格尊严是一般人格权的核心内容,是统领具体人格权的无所不包基本权利。

我国1982年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这是我国宪法第一次对人格尊严做出规定。

《宪法》规定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通常被认为是指民法意义上的人格权,包括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等不受侵犯。

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名誊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从我国现行宪法有关人格尊严规定的内容及位置来看,我国宪法尚未将人的尊严视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基础和基本原则。

我们也可通过宪法解释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我们可以把2004年宪法修正案所增加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解释为包含“尊重和保障人的尊严”之义。

(二)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含义《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其人格尊严应当受到尊重,其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导游人员有权拒绝旅游者提出的侮辱其人格尊严或者违反其职业道德的不合理要求。

”以上可见,导游人员在执行导游职务活动中,享有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权。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与《宪法》中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以及民法中的一般意义上的人格尊严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宪法作为一国的根本大法,是所有其他法律法规制定的依据,即《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尊重导游人员人格尊严的规定根源来自于宪法。

导游人员作为最为普通的公民和劳动者平等的受到宪法和民法的保护。

但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1、首先产生的基础不同。

一般意义上的人格尊严权,是建立在广泛基础之上的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与生俱来的权利。

“人的生命己形成,即有其尊严“,至于其是否能意识或知道自行保有尊严,并不重要。

而《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之所以作上述规定,是因为在实际中,个别旅游者在旅行游览活动中,遇到不顺其意的事情就肆意侮辱谩骂导游人员,甚至还发生殴打导游人员的事件。

针对这种情形,《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导游人员在进行导游活动是,其人格尊严应当受到尊重,其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此外,在旅行游览实际中,个别旅游者对导游提出一些有辱其人格尊严或者违反其职业道德的不合理要求。

例如在出境游中要求导游人员带其到色情场所,讲黄色笑话等等。

对于这些无理要求,《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规定导游人员有权拒绝。

2、二者的法律属性不同。

一般意义上的人格尊严权,属于一般人格权,其主体是普遍主体,包括所有的公民和法人;其客体是一般人格利益;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人格独立、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二项。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则属于一般人格权的派生权,足一种职业权利,其主体为特定主体,其内容有其特定的构成要件。

也就是说导游人员人格尊严权的前提是导游这一特定职业,必须具备上述对导游人员定义的要求。

(三)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不完善的原因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应该包括一般的人格权和其职业特定的人格尊严权。

要谈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首先应该确认导游是否已经享有了一般公民应有的人格权和其他基本权利,如果连作为公民的一般基本权利都缺失,人格尊严何从谈起。

而现实是,导游人员的许多基本权利遭到侵犯,人格尊严权缺失。

造成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业条件过低,导致拥证人过多。

《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国家实行全国统一的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制度”。

而这里所提到的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无外乎儿本指定的书,既无能力可看,又无经验可考,由于门槛过低,所以很多拥证人员质量不高,久而久之,使导游人员的社会声誊下降,这种结果导致了导游人员人格尊严保护的缺失。

2、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的缺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而在上述关于导游人员生存现状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导游人员已成为无基本工资、无基本福利保障、无明确劳动报酬的“三无人员”,目前,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障间题,不仅受到国家立法、司法部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也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切,相比之下,导游的医保、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与公积金等社会保障问题,基本上被全社会所遗忘,导游职业也逐渐边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