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八纲辨证
➢ 二是外邪直接人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所谓“直中” 为病;
➢ 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气血, 或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出现种种证候。
八纲基本证候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里证可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或为内伤 疾病。其基本特征是一般病情较重,病位较深, 病程较长。
➢ 里证的病位虽然同属于“里”,但仍有浅深之别。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临床表现: ➢ 白:面色白,舌淡,苔白, ➢ 冷:恶寒,畏寒,冷痛,喜暖, ➢ 稀: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 润:口淡不渴,润 ➢ 静:肢冷蜷卧,脉紧或迟等。
(二)热证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含义:指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 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八纲
➢ 常用的辨证方法: ➢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 ➢ 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 ➢ 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 ➢ 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经络辨证等。
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 纲领。
➢ 八纲辨证: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 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 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 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 含义: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 受病所反映的一类证候。
➢ 临床表现:里证的范围极为广泛,其表现多种多 样,概而言之,凡非表证及半表半里证的特定症 状,一般都属里证的症状。
八纲基本证候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证候分析:形成里证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 一是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形成里证;
八纲
➢ 一、表里辨证 ➢ 意义: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浅深的两个纲领。 ➢ 表与里的概念含义
八纲基本证候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一)表证
➢ ★含义: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 侵犯机体皮毛肌腠,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 的轻浅证候。
➢ 临床表现:
➢ ★主症: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 脉浮。
➢ 病因:外感热邪、寒邪入里化热、七情化火、饮食不节、 房劳。
➢ 类型:有实热证、虚热证、表热证、里热证。
(二)热证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临床表现: ➢ 热:发热,恶热喜冷; ➢ 赤:面赤,舌红; ➢ 稠:痰、涕黄稠,小便短黄; ➢ 燥:口渴欲饮,大便干结,苔黄燥少津; ➢ 动:烦躁不宁,脉数等。
(三)寒热证鉴别要点
➢ 2、舌象:表证多为薄白苔(正常的苔色及苔 质),里证的苔色及苔质则出现异常。
➢ 3、脉象:表证浮脉,里证为沉脉等。
二、寒热辨证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反映机体阴阳的盛衰 偏盛:阳盛则热——阳热炽盛为实热 阴盛则寒——阴寒过盛为实寒 偏衰:阳虚则寒——阳气亏虚失其温煦为虚寒 阴虚则热——阴液亏少火热偏盛为虚热
➢ 兼症: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 气喘等。
八纲基本证候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表证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 病程短的特点。
➢ 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不能简单地将表 证理解为就是皮肤等浅表部位的病变,也不能机 械地以为皮毛的病变就一定是表证。
八纲基本证候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二)里证
八纲
➢ 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说:“所谓‘八纲’者,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古昔医工观察 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 执筒驭繁,以应无穷之变。”这是“八纲”名称的正式 提出。中医学院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 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
八纲基本证候
中医诊断学
(一)寒证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含义: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 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 病 因:外感寒邪、过服生冷寒凉(实寒证);内伤久病 (虚寒证);寒邪袭于表,多为表寒证➢ 类型:有实寒证、虚寒证、表寒证、里寒证。
(一)寒证
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 普遍规律的共性,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领, 在诊断过程中能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八纲形成简介:
➢ 《内经》中有八纲具体内容的散在性论述,并且 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
➢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已具体运用八纲对 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第七章 八纲辨 证
中医诊断学
八纲
➢概 述
➢ 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等所 作的病理性概括,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的综 合。
➢ 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 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当前的病位、病性等作出判断, 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辨证概述
中医诊断学
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到了明代,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已为许多医家所重视 和接受,如张三锡《医学六要》说:“古人治病大法有八, 曰阴、曰阳、曰衰、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曰实。” 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专设“阴阳篇”、“六变 辨”,对八纲作了进一步论述,并以二纲统六变。
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寒热的喜恶、口渴与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温凉、二 便、舌象、脉象等,是辨别寒证与热证的重要依据。
八纲基本证候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附:半表半里证
➢ 含义:指病变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人里,病位处于 表里进退变化之中,以寒热往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侯。
➢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 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八纲基本证候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三)表里证鉴别要点
➢ 1、寒热类型:表证为恶寒发热,里证为但热不 寒或但寒不热。
二、寒热辨证
中医诊断学
八纲
➢ 寒证、热证的概念: 寒证:是指有一组“寒象”病理本质的一类证候。 热证:是指有一组“热象”病理本质的一类证候。
➢ 恶寒、发热只是疾病的现象,是“症” ;而寒证、热 证则是对疾病本质所作的认识,是“证”。
➢ 意义:认识疾病的性质是确定“寒者热之、热者寒 之”的治疗原则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