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五章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概述 ★(一)辨证的概念
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病人的临床资料
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的当前病理本 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具体证名的过程。
辨证的依据——即四诊等各种诊察所获得的
有关疾病的起因、病史资料、症状、体征、 社会及自然环境因素等临床资料。
八纲辨证 概述 ★(二)证、病、症的区别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

一、表里辨证
表里的概念

表证的成因、特点及临床表现 里证的成因、特点及临床表现 半表半里证的定义、特点及临床表现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
病例分析
冯某,女,19岁,2003年4月4日就诊。 昨日淋雨后,头痛鼻塞,咽喉干痛,微
恶风寒,曾服“百服宁”,效果不显。 今晨就诊时,可见身热,微恶风寒,头 痛,略有汗出,咽喉干痛,舌边尖稍红, 苔薄白,脉浮数。 体温38.5℃,咽红,扁桃体不肿大。 问:八纲辨证分析此为何证?
1、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 阶段本质的反映。提示病因、病机、病 位、病性、病势,为论治提供依据。 如:肺炎的热邪壅肺、肺阴虚证 2、病:是病因作用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 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等演变过程。 是对疾病整个病理过程的概括。 如:肺炎、脑炎、胃溃疡、高血压
八纲辨证 概述
明代医家张景岳称八
纲为“二纲六变”, 并以二纲统六变:
“阴阳既明,则表与 里对,虚与实对,寒与 热对,明此六变,明此 阴阳,则天下之病,固 不能出此八者。”
八纲辨证 概述
4 、清末祝味菊正式提
出了八纲辨证的名称。 在其《伤寒质疑》一书 中写道: “所谓八纲者,阴、阳、 表、里、寒、热、虚、 实是也 …… 归纳于八种 纲要,执简驭繁,以应 无穷之变”。
寒热是反映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概括说明了肌体阴阳的偏盛偏衰。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 ·调经论》: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阴阳盛衰示意图 16 14 12 10 8 6 4 2 0
阴 平 阳 秘 阳 胜 则 热 阴 胜 则 寒 阳 虚 则 寒 阴 虚 则 热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
1、里证的临床表现
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常见:
壮热、大汗、口渴、心烦、脉洪大 或痰稀色白、肢冷乏力 无恶风恶寒 脉象不浮 多有舌象改变

寒热单见病程长,脉象不浮舌异常
舌红苔黄
壮热、面红
舌淡白边齿痕
面白无华
舌苔厚腻边齿痕
腹胀大如鼓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 2、里证的病因病机
65
八纲辨证 寒热辨证
表热证
恶寒轻,发热重——风热之邪在表; 风热袭于咽喉——咽红而痛;
风性开泄,热性升散,腠理疏松——汗出;
风热上扰——头痛。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风热之象。
治疗——银翘散
八纲辨证 寒热辨证
张某,男,22岁,2003年3月1日就诊。
三天前不慎受凉后,发热,怕冷,鼻流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的作用
表里辨证适用于外感病, 尤适于伤寒、温病初期。
表里辨证的主要作用有两个:
一是辨轻重,表证浅而轻,里证深而重; 二是辨进退,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 为病退。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 (一)表证
是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 正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临床特点:发病急 病情轻 病位浅 病程短 感受外邪
建瓴的作用。
八纲辨证 概述 (七)八纲辨证源流
八纲辨证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年代。 1 、春秋战国 时代的
《黄帝内经》中并无 八纲这一名词,但其 内容已有论述。
八纲辨证 概述
2 、东汉年代,
张仲景在《伤寒 杂病论》中,已 具体运用八纲进 行辨证论治。
八纲辨证 概述
3、明代
八纲辨证的概念, 为许多医家所接受。
八纲辨证 寒热辨证
3、临床表现:冷冷清清白滑迟
恶寒、畏冷、冷痛 阳失温煦 喜暖、肢凉、蜷卧 口淡不渴 痰涎涕清稀 小便清长 寒不消水 大便清稀 苔白而润 面色白、舌淡——————阳不运血 脉紧或迟————————寒主收引
八纲辨证 寒热辨证 寒证的辨证要点
1、阳气不足或阴盛伤阳为其主要病机 2、脏腑功能低下,肌体失去温煦为主 要临床表现。
里虚证——补 里实证——攻 里寒证——温 里热证——清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
(三)半表半里证 病邪既不在表, 又非完全入里, 介于表里之间 的证候。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
1、半表半里证临床表现
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 心烦喜呕, 默默不欲饮食, 口苦、咽干、目眩, 脉弦。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 2、半表半里证病因病机:
八纲辨证 概述
5、广州中医学院
编写的中医院校二版
教材《中医诊断学》 正式将八纲辨证列为 专章讨论。 八纲辨证的内容得以 完善并在全国普及。
八纲辨证
一、表里 辨证
18
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
表与里是辨别病位和病势的两个纲领。
表里辨证主要应用于外感病证, 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浅深、病理变化趋势。
中篇 辩证 第五章
八纲辨证
主要内容
概述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五、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八纲各证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辨证、八纲及八纲辨证的含义 熟悉八纲辨证的内容和方法 熟悉八纲各证的定义、成因 掌握八纲各证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掌握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八纲辨证 寒热辨证
3、临床表现:热渴红数二便结
发热恶热喜冷




面红目赤 口渴欲饮 痰涕黄稠 小便短黄 大便干结 苔黄干燥 舌红脉数
阳热亢盛 火性炎上
热灼津伤
热迫血疾
八纲辨证 寒热辨证 热证的辨证要点
(1)以阳热亢盛或阴虚内热 为主要病机。 (2)以脏腑功能亢奋,热盛津伤 为主要临床表现。
八纲辨证 寒热辨证
3、热证的治疗原则
热证的治疗原则是:
实热——宜清(白虎汤等)
虚热——宜补(六味地黄丸等)
八纲辨证 寒热辨证 ★(三)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热喜恶 口渴与否 面色赤白 四肢温凉 二 便 舌象 脉象
寒 证 恶寒喜暖 口淡不渴 面白或青黑 手足厥冷 小便清长大便溏 舌淡苔白而润滑 脉迟或紧
3、症:
症即症状。 包括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
是疾病证候本质的外在表现。

自觉症状——是指病人自我感到的异常变化 如:头痛、头晕、胸闷、恶心、腹胀、耳鸣 他觉症状——医者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特征 如:面红目赤、下肢浮肿、舌苔黄、脉数
八纲辨证 概述 (三)辨证的方法:
◇病因辨证
◇经络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
★1、表证临床表现
主症 发热恶寒(或恶风) 舌苔薄白 脉浮 头身疼痛 鼻塞流涕或喷嚏 咳嗽气喘
次症
(寒、热、痛、塞、咳)
表证——发热恶寒
25
表证——舌苔薄白
表证——脉浮
表证——咳嗽头痛鼻塞流涕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 2、表证的病因病机
病因是感受了外来的邪气。 外邪侵袭,正气抗邪,正邪相争—发热 卫气受遏,不能温煦肌肤——恶寒 邪气在表,未伤及于里——舌苔薄白 正气抗邪,脉鼓动于外——脉浮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 表证辨证要点: (1)感受外邪,为外感初起。 (2)以恶寒发热并见为必有症状。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 3、表证的治疗
表证的治疗原则是解表法。 (即八法中的汗法) 风寒表证——疏风散寒——麻黄汤 风热表证——疏风清热——桑菊饮 表虚表证——调和营卫——桂枝汤 益气解表——玉屏风散
50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
恶寒轻,发热重——风热之邪在表;
风热袭于咽喉——咽红而痛; 风性开泄,热性升散,腠理疏松——汗出; 风热上扰——头痛;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风热之象。


诊断——表证(表热证) 治疗——银翘散
51
八纲辨证
二、寒热辨证
八纲辨证 寒热辨证
二、寒热辨证
总纲: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概述
(四)八纲定义

阴、阳、 表、里、 寒、热、 虚、实、 八类证候
八纲辨证 概述 (五)八纲辨证定义
对四诊所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
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证候量对比等情况的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 概述
根据病位、病势、病性及邪正力量对比
八纲辨证 寒热辨证 4、寒证的治疗原则
寒证的治疗原则是: 虚寒——宜温之(附子、肉桂等) 实寒——宜散之(生姜、桂枝等)
八纲辨证 寒热辨证 (二)热证
1、定义: 阳盛 实热证 阴虚 虚热证 2、成因(1)外感火热之邪 (2)寒邪入里化热 (3)七情过激,郁而化热 (4)饮食不节,积久化热 (5)房室劳伤,劫夺阴津
19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
广义表里与狭义表里 ?
广义表里概念具有相对性: ◇躯壳与脏腑 ——躯壳为表,脏腑为里 ◇脏与腑——腑为表,脏为里 ◇脏腑与经络 ——经络为表,脏腑为里 ◇三阳经与三阴经 ——阳经为表,阴经为里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
狭义表里则是一个确定的概念:
皮毛、肌腠、经络 ——为外,为表
脏腑、骨髓、气血 ——为内,为里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
半表半里证辨证要点:
(1)必见寒热往来之症 (2)兼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 目眩、脉弦等症状。
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