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A Summary of Research on China’s Tourism EducationQIU Y un-mei(Lishui Teacher’s College, Zhejiang Lishui323000, China)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flourishing of Chinese tourism education, tourism education has become vital sub-s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ourism education, establishment of tourist disciplines, structural system of tourism education and the nature of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setting up of courses. The paper offers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about tourism education to which special research should be paid in the days to come.Key words: tourism education; research of tourism education;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旅游教育是培养旅游人才的活动,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随着旅游教育的发展,有关旅游教育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对旅游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依笔者目力所及,我国有关旅游教育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1996年以后,即从《旅游学刊》出刊《旅游教育增刊》开始。
1999年《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也推出了教育专刊。
增刊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旅游教育研究的发展。
研究内容涉及旅游教育发展、旅游学科建设、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旅游教材、教法的探索等。
一、旅游教育发展研究我国的旅游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正规学校的旅游教育始于1978年,而零星的职业培训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已存在[1]。
陶汉军对我国的旅游教育发展阶段从50年代起进行回顾,并将之分为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规范化、标准化三个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的旅游教育已形成了比较齐全的结构体系,并且已经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2]。
董观志在对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成就进行总结时,认为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经历了探索性发展时期、规模化发展时期和内涵式发展时期三次跳跃式发展阶段,并认为自1995年以后进入了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时期,现已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3]。
刘志江从旅游教育的现状、需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两个方面对我国的旅游教育进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旅游教育有继续稳定发展、体制改革更趋深入、进一步与市场经济和国际水平接轨的趋势[4]。
喻学才通过对上海高等旅游教育现状的剖析,指出规范化是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提出了规范化的保证措施[5]。
丁力等针对全国范围旅游需求已趋饱和,而旅游教育质量不高的状况,指出我国旅游教育应该从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变为对旅游教育质量的追求,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6]。
张立明在分析了旅游业全球化特征、世界旅游业发展态势及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现状之后,总结出中外高等旅游教育存在的差距,并提出教育的国际接轨是我国高等旅游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由之路[7]。
刘文江[8]、黄松山[9]等通过对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旅游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以应对入世的挑战和满足21世纪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关于旅游学科建设的研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教育和旅游学科体系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旅游学的学科地位尚不稳定,旅游学学科地位偏低,和旅游业对国家所作的巨大贡献形成很大的反差,阻碍了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旅游学科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申葆嘉[10]、郝索[11]、明庆忠[12]等人从发展时间短、方法论尚无重大突破、研究力量薄弱、观念意识不强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旅游学科尚不成熟的原因。
同时他们指出,从旅游学科的跨学科、多学科性质来看,旅游学已表现出一个独立学科应具有的条件、结构特征,将有着明确科学界定和雄厚物质依托的旅游学规划为哪个学科都是不适当的,应增设旅游学这个一级学科。
陈宗海提出推进中国旅游学的研究需要加强对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发展历史、国外旅游文化等曾被忽视的领域的研究,旅游学的多学科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多学科的综合性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以统一的理论来研究旅游学,需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13]。
吴必虎、杨开宗从社会对旅游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及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的综合性,以及如何将跨学科、综合性的旅游研究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旅游学科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旅游学科地位的确立和旅游学科中教育结构的构建,对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能用单一学科目录硬套旅游学科教育或科学研究[14]。
喻学才等从目前旅游产业的重要地位、旅游学涵盖范围的广阔性及旅游专业招生目录不规范三个方面分析,提出应亟待建立旅游学科体系,改变旅游专业建设寄人“篱”下,以附庸形式存在的局面[15]。
旅游教育是旅游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受旅游经济发展的制约并为其服务。
王景荣分析了旅游教育学与教育学、旅游学、文化、经济学等学科的关系,总结出旅游教育学具有多元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受到多种学科的影响和制约,但受教育规律的影响最大,所以旅游教育学应作为部门教育学科,而不宜划入“文科、外语类”[16]。
针对旅游学科在高教系统中的学科归类问题的争议,邓绍辉认为,旅游高等教育要面向旅游市场,因此,旅游高等教育应属于应用类学科,面向市场培养实用型人才[17]。
三、旅游教育结构体系的研究旅游教育结构是旅游教育体系中诸因素间相互作用的比例关系与组合方式,合理的教育结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从而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的结构。
发展旅游教育,需要构建合理的旅游教育结构体系。
陶汉军指出,中国旅游教育已形成了由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由旅游院校教育到旅游行业成人教育组成的比较齐全的结构体系[2]。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中国旅游教育结构体系存在一些问题。
如培养对象的层次结构、地区之间人才需求量与教育储备量的空间结构、不同培养层次的课程设置结构等方面不尽科学、平衡[18]。
吴必虎、胡晓芬等通过抽样调查和相关数据分析,得出中国旅游教育培养对象的层次结构表现为本科生过多、中专生不足、职校生较为适度,在校人力资源区域结构失衡,本科课程设置偏离实际需求,教学条件较差的结论[19]。
唐俊雅对我国旅游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立旅游教育金字塔型层次结构和规范化的专业结构,从而构建和完善一个合理的旅游教育结构体系,不仅关系到旅游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未来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素质的高低,更关系到我国旅游业的繁荣与兴旺。
四、关于高等旅游教育的研究高等旅游教育是旅游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旅游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和旅游科研人才的机构。
中国高等旅游教育起步于1978年(以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成立为标志),到1982年,原杭州大学经济系设立旅游本科专业,标志着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体系的形成。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
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旅游高等院校(包括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407所,在校生达157409人。
随着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有关高等旅游教育的研究也逐步展开,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高等旅游教育的性质和课程建设等几个方面。
(一)关于高等旅游教育性质的研究正确认识高等旅游教育性质是搞好高等旅游教育的前提,也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课程设置的依据。
高等旅游教育由于发展时间短,对学科的性质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争论的焦点是:高等旅游教育是属于职业教育还是专业教育。
申葆嘉从高等旅游教育既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又区别于一般高等教育性质的角度出发,认为“大学专科以下的旅游教育可以认为属于职业教育性质”,而“大本以上的高等旅游教育属高等专业教育性质”[10]。
卢华语从同样的角度提出,高等旅游教育以进行旅游专业性教育、培养高级旅游专门人才为己任,就其性质而言,高等旅游教育是一种高等专业性教育,而非职业教育[21]。
王景荣认为,旅游教育属于应用科学范畴,“旅游教育属于职业技术教育”[16]。
刘志江也认为“从总体上讲,旅游教育基本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对于专科以下层次更是如此”,并提出要按职业教育的规则办旅游教育[4]。
(二)有关高等旅游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将学科目录中原隶属于经济学门类的旅游经济改为旅游管理,并将旅游管理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一起列为管理学科中工商管理类的二级学科。
而且旅游管理专业是本科旅游教育中惟一的一个专业。
随着学科归属的转变,使我国众多高等旅游院校的相关旅游专业面临转型、整合的前景。
那些原来附属于外语(旅游外语)、中文(旅游文化)、地理(旅游地理)以及经济(旅游经济学或旅游经济管理)等的旅游专业,迫切需要对自己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调整。
同时,我国大学内本科教育的不断扩大与专科教育的缩小甚至取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旅游专科正在不断向本科转化。
在这种情况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应该设置哪些课程,成为许多高等旅游院校相关专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因此,有关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也应运而生,出现了“系列型”、“模块型”等多种类型的课程结构形式。
罗兹柏等从高等旅游教育专业是复合应用型专业的角度出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突破传统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建立由主干系列课程、素质技能系列课程、相关知识系列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22]。
林刚从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管理类学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包括管理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系列、旅游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系列和现代管理人才素质教育系列等四个系列的“系列型”课程设置形式[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