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张学习摘要我国乡村旅游从起源到发展至今,学者们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

通过对当前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现状的梳理,从乡村旅游者、乡村旅游中利益相关者、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等方面评述了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

关键字:乡村旅游;研究热点AbstractScholars have made many achievements in the rural tourism researches in China from the origin of rural tourism till now.Through combing domestic rural tourism research status, from rural tourists, in the interests of stakeholders in rural tourism, rural tourism market,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a's rural tourism.Keywords: Rural tourism;Research focus伴随着乡村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近几年乡村旅游也迅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重点研究领域,人们发现发展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针对目前乡村旅游的研究如火如茶,无孔不入。

笔者通过对近五年来关于乡村旅游的文献的梳理发现,乡村旅游研究已经进入深层次领域,在早期关于概念、产品、模式、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如今的乡村旅游研究涉及面广且有相当的深度。

一、乡村旅游中旅游者方面的研究作为乡村旅游市场消费主体的游客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旅游满意度、行为特征、游客需求等方面。

有关乡村旅游的感知与评价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涉及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形象、吸引物和服务质量的感知与评价以及满意度分析。

人们的旅游感知对其旅游态度和旅游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

姚娟等2008验证了游客感知主要表现在外部综合形象、核心吸引资源、接待服务态度与质量、农庄旅游基础设施4个层面,并发现经济发展状况及乡村旅游开发形式对乡村旅游质量感知有影响[1]。

万绪才等2011研究了大城市居民对城郊乡村旅游地的感知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感知在人口学特征方面的差异性、总体印象与各要素评价之间的相关关系。

[2]由于旅游者对乡村特征的感知并非是对其简单的孤立的感知,而是因联想所引发的深层的感情或体验,在构造乡村旅游的图景研究中。

谢彦君等2009借用ZMET隐喻抽取技术对东北地区乡村旅游中的典型元素进行识别和分类,挖掘出乡村旅游者对东北地区乡村旅游体验的潜在期望。

[3]陈小连等2010以ZMET隐喻抽取技术和扎根理论为理论基础,挖掘出乡村旅游者心目中对于武汉近郊乡村旅游的潜在价值诉求。

[4]游客忠诚不仅是重复购买行为,更是一种高品质的心理倾向,是心理与重复购买内在的有机结合。

旅游者忠诚是旅游市场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旅游地市场开发意义重大。

曹忠鹏2008从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两个维度划分出多忠诚、单一忠诚和不忠诚3类旅客,并分析了各类游客的特点。

[5]白凯2010从环境心理和游客认知角度说明了乡村旅游项目基本符合了游客的需求,满足了游客寻求短暂逃逸现实并追求乡村宁静生活体验的要求。

[6]张春晖等2011以西安市长安区“农家乐”为例,实证分析乡村旅游地品牌个性与游客忠诚的关系,并探讨场所依赖的中介作用。

[7]学者们发现不同类型游客在忠诚的决定因素如满意、感知质量、感知价值等变量上存在差异。

那么,旅游者满意与旅游者忠诚的关系到底怎么样?范秀成2009等发现,满意度与忠诚关系较为复杂,顾客满意与复合忠诚存在较为稳定的相关关系,而对行为忠诚的影响不像对态度忠诚影响那么稳定。

[8]粟路军等2009构建了乡村旅游满意度系统模型,发现景点质量满意度对乡村旅游总体满意贡献最大,而交通满意度贡献最小。

[9]粟路军等2011基于比较分析旅游者满意与旅游者忠诚之间的关系及其差异性发现,旅游者满意对其忠诚的重游倾向、口碑宣传二维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10]不同的人群,具有旅游消费行为方面的差异性。

唐代剑等2008利用浙江省乡村旅游游客抽样调查资料,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揭示出不同年龄段旅游者的旅游选择行为的特征。

[11]粟路军等2008以长沙市周边乡村旅游为例,用职业与乡村旅游消费行为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得出乡村旅游消费行为的职业分异特征。

[12]宋玲等2009以上海为例,揭示了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总体特征及各细分市场需求的差异性特征。

[13]葛学峰等2010运用MNL模型,表明乡村旅游消费者对不同类别产品的偏好,会随着消费者个人特征和行为特征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14]我国的乡村旅游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

郎富平等2009对杭州市山沟沟村游客的调研,全面分析了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社区游客的旅游购物行为及其期望特征。

[15]于静静等2009对影响乡村旅游餐饮服务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总结为三大方面的因素;核心服务质量因素、关系服务质量因素、边缘服务质量因素。

[16]李星群2011通过对阳朔住宿旅游者的调查,发现旅游者的住宿要求可分为高、中、低3种类型,且不同需求类型对应不同的旅游者群体。

[17]二、乡村旅游旅游市场方面的研究乡村旅游市场研究作为乡村旅游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旅游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兰桂2008在乡村旅游开发实践基础上针对乡村旅游市场特点提出了“三重型”乡村旅游市场调查方法和目标导向型乡村旅游市场分析方法。

[18]易金等2008基于资源,源于市场需求,将乡村旅游“资源一产品一市场”的理论分析方法和“市场一产品一资源”的实践操作方法相结合,建立一套完整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19]蒋春燕等2009建立了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克服了传统的方法只能进行定性评价的局限性,可以定量评价出乡村旅游发展潜力。

[20]高佩佩等2011与全国其他城市乡村旅游市场特征相比较,分析发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在乡村旅游活动的选择上存在差异。

[21]龚金红等2011在界定细分市场时,加人对游客满意感和行为意向的描述,不仅有助于乡村旅游地了解不同类型的游客对旅游服务现状的评价,也有助于预测游客未来的行为选择,判断游客的长期价值。

[22]三、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和各影响因素的研究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中,乡村居民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对其社区参与方面的研究,对于乡村旅游成功开发、经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的重要影响。

社区参与的概念是建立在社会学、人类学的框架体系中的。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引入社区参与理论已经得到了部分研究者的共识。

汪芳等2008运用层次分析法将社区参与复杂的内涵进行逐层分析,对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情况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从社区参与的角度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3]文军等2008引入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概念,探讨乡村旅游与农村扶贫之间的关系。

[24]王林2009认为从社区的经济发展、遗产保护和社区居民旅游利益分配的多重角度来看,社区精英利用其自身的影响力来引导居民主动参与乡村旅游社区遗产保护工作,其治理是一个较优的“博弈”。

[25]王莉等2010探讨了苏南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式与内容,提出建设旅游示范户调动农民开发“农家乐”旅游的积极性;加快旅游新项目建设,吸引村民参与相关工作;鼓励村民参与娱乐、交通、购物设施的建设。

[26]周梅等2011重点从农村居民就业机会、就业环境、就业观念、就业满意度以及就业意愿等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居民就业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27]郭华等2011着重探讨居民因旅游业的发展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分析旅游开发背景下乡村社区居民社会排斥的感知维度,以社会排斥为概念工具对其旅游开发所形成的影响加以系统解读。

[28]郭文等2011认为寻找合理的开发方式是促进旅游权能与社区整体权能建设的有效途径。

把权能建设通过社会合力引入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之中,为探索在社区参与中如何实现有效的社会重构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突破口。

[29]杜宗斌等2011将社区归属感引入乡村旅游研究领域,对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关系进行探讨。

[30]古红梅2012探索在乡村旅游开发进程中如何构建保障当地居民参与和利益分享机制。

提出通过为旅游行业提供公共服务、对旅游市场实施行业管理、向当地社区提供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等措施,达到了以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增权的目的。

[31]龙良富2012通过对社区内妇女的深度访谈,从认知角度探析在众多经济因素干预之下,当地妇女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动机。

[32]四、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开发和模式方面的研究我国游客的不断成熟,将会挑战旅游供给,乡村旅游产品面临升级换代。

千篇一律的农家乐已无法满足当代城市人的需要。

宏观政策的扶持、消费市场的成熟,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开发活动的深入,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作为一种错误的开发建设方式曾经流行于风景区规划中,乡村特色旅游目的地的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并严重制约其今后的可持续开发。

要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以全面提升旅游竞争力为目标,挖掘并维护各类要素的旅游吸引力。

为此学者们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做了积极的尝试探索。

马勇等2007从经济需求、社会问题以及旅游业发展的特殊贡献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背景,结合在四川省成都市的乡村旅游考察调研体会,总结出四大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3]唐呜镝2009在分析北京乡村旅游市场整体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中国地道战之乡”、“果粮之乡”等资源、产品、市场的特点,提出了以“品质、特色”为核心的“主题民俗村”开发模式。

[34]贾跃千2009提出的盈利模式与开发模式的匹配,能够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一个整体性的框架,从更根本的环节解决乡村旅游开发中门票经济、旅游飞地和公地悲剧三大核心问题。

[35]胡敏2009通过对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现状特点和产生、发展的一般性条件分析,指出我国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正面临着组织转型,规范的“农家乐”协会和“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将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主要的组织形态。

[36]朱菲2009认为利用当地优势可再生能源技术,如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应用到旅游业涉及的方面,并指出了推进乡村地区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的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