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体积混凝土方案交底

大体积混凝土方案交底

6)混凝土浇筑后,迅速覆盖保温。
7)本工程为确保底板混凝土浇筑质量,施工现场人员的联络方式采用固定电话、手机、对讲机等多种联络方式保证畅通。
8)施工现场遇雨、雪的紧急措施
浇筑混凝土要提前收听天气预报,尽量避免雨、雪天施工混凝土,如果遇到临时降雨、雪,将迅速利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防止雨、雪落入混凝土。
五、混凝土养护、保温
1)为防止底板混凝土升降温速度过快形成温度收缩裂缝和早期脱水造成表面干缩裂缝,本工程采取保温保湿养护,养护由专人负责。浇筑完成后,表面搓平,搓平次数不少于二遍。在其表面先铺一层塑料薄膜,再覆盖2层草纤被进行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控制混凝土表面和混凝土内部、混凝土表面和大气温度之差均不超过25ºC。
11)混凝土采取全面分层浇筑,即:将整个结构浇筑层分为数层浇筑,当已浇筑的下层混凝土尚未凝结前,即开始浇筑第二层,如此逐层进行,直至浇筑完成。浇筑从短边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推进,逐层上升。每层浇筑厚度不超过50cm,每层浇筑间隔时间不得超出前一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在浇筑接茬处应振捣到位。局部厚度较大时先浇深部混凝土,2~4h后再浇上部混凝土。基础底板上返300mm外墙和底板砼一起浇筑。沉降后浇带砼待主体完成后一个月封闭。
3)使用低噪音振动器
4)夜间使用聚光灯照射施工点以防对环境造成光污染。
5)当浇筑时间充足,条件允许时,尽量减少凌晨与夜间施工,减少扰民。
6)教育工人,凌晨与夜间不得喧哗,以防制造不必要的噪音。
7)现场各出入口设清洗池,对车辆进行冲洗,现场经常清扫、撒水,保持清洁。
8)在各出入口设交通指挥人员,负责指挥罐车行驶及协调道路行驶情况。
混凝土施工温度测记设专人负责,并按附表形式进行记录,做出测温成果和温度变化曲线图,及时做好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作,遇有特殊情况(混凝土内外温差接近25℃时)要及时报告现场主管技术工程师,采取紧急保温措施。
6
1)混凝土内部温差(中心与表面下50mm处)不大于20℃;
2)混凝土表面温度(表面下50mm)与混凝土表面外50mm处的温差不大于25℃;
1)记录搅拌车中倒出时的混凝土温度,每3h测记一次;
2)施工现场大气环境温度,每2h测记一次;
3)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立即测记混凝土浇筑成型的初温度,以后按以下要求测记:
4)混凝土测温自浇筑始至撤保温后为止,同时不少于20天。第1–5d:每2h测记一次;第6–15d:每4h测记一次;以后每8h测记一次。
3)开始泵送混凝土时速度宜慢,待混凝土送出泵管端部时,速度可逐渐加快,并转入正常速度进行泵送。遇到运转不正常时,放慢泵送速度;进行抽吸往复推动数次,以防堵管。
4)泵送混凝土入模时,端部软管均匀移动,使每层布料均匀,不成堆浇筑。
5)沿地面铺管时,每节管两端垫100mm×100mm方木,以便拆装;向下倾斜输送时,搭设宽度不小于1m的斜道,上铺脚手板,管两端垫方木支承,泵管搁置在马凳或临时搭设的架子上。
一、施工准备
1)施工方案所确定的施工工艺流程,流水作业段的划分,浇筑程序与方法,混凝土运输与布料方式、方法以及质量标准,安全施工等已交底。
2)施工道路,施工场地,水、电、照明已布设。
3)施工脚手架、安全防护搭设完毕。
4)输送泵及泵管已布设并试车。
5)钢筋、模板、预埋件、后浇带支挡、测温元件、标高线等已检验合格。
3)振捣混凝土使用高频振动器,振动器的插点间距为1.5倍振动器的作用半径(一般为30~40cm),防止漏振。
4)振动混凝土时,振动器均匀地插拔,插入下层混凝土50mm左右,每点振动时间10~15s以混凝土泛浆不再溢出气泡为准,不可过振。
5
1)处理程序
2)混凝土表面泌水及时引导集中排除。
3)当混凝土浇到板顶标高后,应用2m长铝合金刮杠将混凝土表面找平,且控制好板顶标高。然后用木抹子拍打、搓抹两遍。
5)混凝土运输车采用保温被包裹,混凝土输送泵和泵管用阻燃草帘包裹,铁丝绑牢,以减少热量损失。
六、混凝土测温
本工程采用大体积混凝土电脑测温(有线)系统进行测温,本系统由:计算机、计算机端监测软件、数据适配器(电源系统、数据收发)及电源传输线、现场数据采集器、传感器组成。
6
根据《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中的相关规定,测温点布置在板厚的1/2、1/4及表面处,离钢筋的距离大于30mm。具体位置见测温点平面布置图,并根据个别结构尺寸特殊部位进行调整。
2)混凝土侧面模板均设保温层,采用砖侧模时在混凝土浇筑前用砂回填完毕。
3)砼在浇筑前,清除模板和钢筋上的冰雪和污垢,砼运输、浇筑容器需保温,以保证砼的出罐温度和入模温度达到要求。对商品砼在运输和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和覆盖保温材料,均进行热工计算。
4)砼养护采用综合蓄热法进行养护,砼的入模温度不低于10℃,利用这种预加的热量和水泥的水化热量,延长砼正温养护时间,并在冷却过程中逐渐硬化,当砼温度降至0℃时可提前达到抗冻临界强度要求。
2)泵受料斗的高度应保证混凝土压力,防止吸入空气发生气锤现象。
3)当发生堵管现象时将泵机反转使混凝土退回料斗后再正转小行程泵送,无效时拆管排堵。
4)检修设备时必须先行卸压。
5)拆除管道接头应先行多次反抽卸除管内压力。
6)清洗管道不准压力水与压缩空气同时使用。
7)清洗管道时,管端设安全挡板并严禁管端前方站人,以防射伤。
八、成品保护
1)跨越模板及钢筋搭设马道。
2)泵管下设置木方,并单独搭设泵管支撑架。
3)混凝土振动棒不准触及埋件及测温元件。
4)测温元件导线妥善保护,防止损坏。
5)混凝土强度在达到1.2N/mm2之前不准上人,并及时覆盖。
九、文明施工
1)禁止混凝土罐车高速运行。
2)场地东侧靠近住户处的混凝土泵设于隔音棚内。
3)加强振捣,特别是柱、墙等插筋较密集的地方。
4)混凝土养护派专人负责,按规定记录测温记录,并依据测温记录采取预控措施,保证底板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5℃。
5)对混凝土表面处理:当混凝土振捣完毕后,用2m长的铝合金刮杠按设计标高进行找平,并随刮随拍打使混凝土沉实。然后用木抹子再反复搓抹,提浆找平,使混凝土面层进一步的密实,最后在混凝土终凝前再抹压收浆一遍,可避免因混凝土收缩而出现裂缝。
三、混凝土的场内运输与布料
1)受料斗配备孔径为50mm×50mm的振动筛防止个别大颗粒骨料流入泵管,料斗内混凝土上表面距离上口为200mm左右以防止泵入空气。
2)泵送混凝土前,先将储料斗内清水从管道泵出,以湿润和清洁管道,然后压入同配比水泥砂浆润滑管道后,再泵送混凝土。砂浆分散浇筑,不得浇筑在同一地方。
板厚1.2米时,分别布置在表面下50mm、300mm、600mm处。
板厚0.6米时,分别布置在表面下50mm、150mm、300mm处。
2
对于混凝土的测温时间及测温频度,根据混凝土初期升温较快,混凝土内部的温升主要集中在浇筑后的3~5d,一般在3d之内温升可达到或接近最高峰值,另外,混凝土内部的最大温升,是随着结构物厚度的增加而增高的。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结构特点,确定的测温项目和测温频率如下:
2)泵车布料杆采取侧向伸出布料时,进行稳定性验算,使倾覆力矩小于稳定力矩。
3)泵送混凝土作业过程中,软管末端出口与浇筑面保持0.5~1m,防止埋入混凝土内,以免造成管内瞬时压力增高爆管伤人。
4)避免经常处于高压下工作,泵车停歇后再启动时,注意表压是否正常,预防堵管和爆管。
10
1)泵管敷设在牢固的专用支架上,转弯处设有支撑的井式架固定。
十、安全施工
10
1)所有机械设备均设漏电保护。
2)所有机电设备均进行试运转,正常后投入使用。
3)基坑周围设围护栏杆
4)现场配备足够的照明,动力、照明线埋地或设专用电杆架空敷设。
5)马道牢固、稳定具有足够承载力。
6)振动器操作人员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鞋。
10
1)泵车外伸支腿底部设木板或钢板支垫,泵车离基坑距离不小于3m;布料杆伸长时,其端头到高压电缆之间的安全距离不小于8m。
二、混凝土场外运输
1)运送混凝土的车辆应满足均匀、连续供应混凝土的需要。
2)必须有完善的调度系统和装备,根据施工情况指挥混凝土的搅拌与运送,减少停滞时间。
3)罐车在冬季应有隔热覆盖
4)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在运输过程中保持慢速转动,卸料前筒体加快运转20~30s后方可卸料。
5)送到现场混凝土坍落度随时检验,需调整或分次加入减水剂时均由搅拌站派驻现场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
6)模内清理干净,模板及防水保护层已喷水润湿并具备齐,振动器试运合格。
9)防水混凝土的抗压、抗渗试模备齐。
10)联络、指挥器具已准备就绪。
11)需持证上岗人员已经培训,证件完备。
12)与社区、城管、交通、环境监管部门已协调并已办理必要手续。
浇筑混凝土前,由项目副指挥长召集人员对现场各项准备工作进行细致检查,做到准备充足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
底板共设测温点26个,测温点按图标示位置进行统一编号,每处测温点埋置三个传感器,深度根据板厚确定。
板厚2.4米时,分别布置在表面下50mm、600mm、1200mm处;
板厚1.9米时,分别布置在表面下50mm、475mm、950mm处。
板厚1.6米时,分别布置在表面下50mm、400mm、800mm处。
3)混凝土降温速率不大于1.5℃/d;
4)撤除保温层时混凝土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大于20℃;
当实测温度不符合上述规定时则调整保温层或采取其他措施使其满足湿度及温差的规定。
七、质量保证措施
1)严格控制配合比,施工过程中随时抽测混凝土坍落度,保证符合施工规范要求。控制混凝土中含碱量及含氯量不超过规范要求。
2)浇筑底板混凝土,为防止出现施工缝,采取连续分层浇筑的方法,下层混凝土浇筑时间与上层混凝土浇筑的时间间隔不超过下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同时为保证不出现分层,在设计配合比时加入高效缓凝剂,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