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学-简答题
水环境规划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水环境规划包括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水质控制规划(参见水质规划);二是水资源利用规划。
这两个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者以实现水体功能要求为目标,是水环境规划的基础;后者强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环境保护,它以满足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宗旨,是水环境规划的落脚点。
简述水环境控制系统规划的内容和特点
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是以国家颁布的法规和标准为基本依据,以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区域水污染控制系统的最佳综合效益为总目标,以最佳适用防治技术为对策措施群,统筹考虑污染发生—防治—排污体制—污水处理—水体质量及其与经济发展、技术改进和加强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地调查、监测、评价、预测、模拟和优化决策,寻求整体优化的近、远期污染控制规划方案。
特点:在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中,规划方法的选择是决定规划成败的关键,也是规划的核心内容。
根据解决水污染问题的途径,可将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分为两大类,即系统的最优化问题和规划方案的模拟选优问题。
简述水资源系统规划的目的、任务和规划层次
目的:水资源系统规划将作为区域内各项水工程设计的基础和编制国家水利建设长远计划的依据
任务: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计划,改善生态环境要求,以及各行各业对水资源的需求,结合区域内水资源的条件和特点,选定规划目标,拟定合理开发利用方案,提出工程规模和开发程序方案。
层次:1、流域水资源规划。
2、地区水资源规划。
3、专业水资源规划
简述水环境容量的类型
1、按水环境目标分类:A、自然水环境容量。
B、管理(或规划)环境容量。
2、按污染物性质分类:A、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
B、有毒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
C、重金属的水环境容量
3、按降解机制分类:A、稀释容量 B、自净容量
4、按可再生性分类:A、可更新容量 B、不可更新容量
5、按可分配性质分类:A、可分配容量 B、不可分配容量
水环境功能区如何划分?如何确定水污染控制单元?
一)水环境功能分区原则 1、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 2、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 3、统筹考虑专业用水标准要求 4、上下游、区域间互相兼顾,适当考虑潜在功能要求 5、合理利用水体自净功能和环境容量6、与陆地上工业合理布局相结合 7、对地下饮用水源地污染的影响 8、实用可行,便于管理
二)水环境功能分区依据 1、自然保护区及源头水执行 II 类标准 2、生活饮用水区执行 III 类或 IV 类标准3、渔业水域执行 II 类或 III 类标准 4、风景游览区执行 III 类或 IV 类标准 5、工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用水区执行 III 类或 IV 类标准
三)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的方法与步骤 1、系统分析 2、划分步骤:技术准备、定性判断、定量决策和综合评价
试述水环境规划方案中可以考虑采取的技术措施。
一)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
1. 清洁生产工艺
* 清洁生产定义为对生产过程和产品实施综合防治战略,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过程,包
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革除有毒材料,减少所有排放物的排污量和毒性;对产品来说,则要减少从原材料到最终处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 实施清洁生产是深化我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也是水环境规划中的
重要措施。
2. 浓度控制
* 浓度控制是对人为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浓度所作的限量规定,以达到控制污染源排放量之目的。
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仍依据排入水体或城市下水道的污染物浓度征收排污费。
* 经若干年的实践发现,实施浓度控制之后,水体质量改善的程度远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究其原因,是
因为浓度控制法有下述缺陷:
①当排放源采用稀释排放法时,可以在浓度不超标条件下无限制地排放任何污染物;
②浓度控制未考虑区域环境的现状负荷,如在排放源密集的地区,即使各个污染源都符合排放标准,但整
个区域的环境质量也可能超过标准;
③浓度控制法未考虑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
3. 总量控制
* 总量控制就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定该区域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区域
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容许排放总量。
总量控制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1)容量总量控制。
从受纳水体容许纳污量出发,制定排放口总量控制指标。
(2)目标总量控制。
从控制区域容许排污量控制目标出发,制定排放口总量控制指标。
(3)行业总量控制。
在行业中以能源、资源合理利用为控制基点,从最佳生产工艺和实用处理技术两方
面进行总量控制负荷分配。
4. 污水处理
* 建立污水处理厂是水环境规划方案中应考虑采用的重要措施。
准确估算污水处理费用是评价污水处理
措施的关键环节。
查阅文献,简述生态修复的概念以及内容
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比如砍伐的森林要种植上,退耕还林.让动物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
这样,生态系统得到了更好的恢复,称为“生态修复”。
概括说明水环境承载力及其表述方法
水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个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
水环境承载力的定量表述方法:|E j |=∑=n
i Eij n m 1
2)(/2
描述大气环境系统的组成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构成大气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可以概括为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及城市生态子系统。
系统状态主要由大气环境质量描述。
1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大气环境过程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和稀释扩散能力,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极为有限,基本上是一个自然系统2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主要包括点源、面源和线源。
污染物的排放直接影响大气环境质量,进而影响城市生态系统。
3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城市大气污染的控制不仅仅是污染源本身的治理,首先应立足于尽可能通过采用少污染或无污染的工艺或技术,节约燃料或原料,提高装置整体性能等措施减少污染物的的产生量,其次才是控制问题。
4城市生态子系统: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生态子系统是大气环境保护的对象,它的具体表述是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规划。
制定大气环境规划,就是通过协调大气环境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最小的治理费用采用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组合技术,充分利用大气的自净能力,对污染源进行控制,使大气环境质量满足保护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的需要
简述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
1弄清问题2确定环境目标3建立源与大气环境质量间的输入相应关系4选择规划方法与建立规划模型5确定优选方案6方案的实施
简述大气环境规划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在规划中所起的作用
1 一个完整的大旗环境规划包括多反面的内容如:大气环境评价、大气环境污染预测、大气环境目标确定及大气环境功能区的划分等
2对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及预测,了解现在和未来的大气环境质量污染情况。
大气污染预测确定主要大气污染物,影响排污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和预测排污量增长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大气环境目标是编制大气环境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正确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是研究和编制大气环境规划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大气环境总量控制的基础前提
简述大气环境规划的目标,如何确定大气环境规划的目标
大气环境规划的目标是在区域大气环境调查评价和预测以及区域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根据规划期内所要解决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和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为什么要进行大气功能区的划分?如何进行划分?
1 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的区域, A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要分别划分为一、二、三类功能区,各功能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大旗环境标准,来保证这些区域社会功能的发挥 B 、应充分考虑规划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科学地合理地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
C、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对不同的功能区实行不同大气环境目标的控制对策,有利于实行新的环境管理机制
2大气功能区的方法一般有:多因子综合评分法,模糊聚类分析法,生态适宜度分析法及层次分析法等。
按多因子综合评分法为例,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可采取一下步骤:确定评价因子,单因子分级评分标准的确定,单因子权重的确定,单因子综合分级评分标准的确定,评价结果的最终确定
什么是大气总量控制,大气环境规划中实行总量控制有哪些必要性
大气总量控制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将其优化分配到源,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实行浓度控制和 P 值控制已不能阻止污染源密集区域的形成,也不能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
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和城市现有大气污染特征,提出在我国城市推行区域大气总量控制法。
只有实行总量控制,才能建立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定量关系,建立污染物削减与最低治理投资费用的定量关系,从而确保实现城市的大旗环境质量目标。
总量负荷的分配原则是什么,分配时如何体现公平性
1按燃料或原料用量的分配方式2一律削减排放量的非配原则3优化规划分配原则体现公平性:1、等比例削减;2、A-P值分配;3、按贡献率削减排放量的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