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歌的行板》课件.ppt

《如歌的行板》课件.ppt


首常用于弦乐合奏或小提琴独奏的《如歌的行板》,原是柴 可夫斯基于1871年写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 而《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 世人的钟爱。如歌的行板》 的主题,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 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 处听来的,这是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 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 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 (片段1)。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 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 人以单调的感觉(片段2)。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后来 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 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 有如痛苦的啜泣。 本曲曾使俄国大文豪——伟大的列夫· 托尔斯 泰老泪纵横,柴可夫斯基一直对此深感自豪。有人甚至认为本曲 就是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词”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 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 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科夫斯基辞职,进入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 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 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 鲁宾斯坦(安东· 鲁宾斯坦的 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 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对于瓦格纳音乐中 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瓦格纳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 忽略了声乐,柴科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 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柴可夫斯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柴可伕斯基簡介 彼得· 伊里奇· 柴可夫斯基 (俄文:Пё т рИл ь и ч Ч а й к о в с к и й ,英文: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 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 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其风 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 来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