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飞正传》影评 篇一:《花样年华》影评 《花样年华》影评 “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 摇曳的旗袍,昏黄的路灯,梳的一丝不苟的爱司头,一切欲说还羞的情感,如一张泛黄的 老唱盘,在岁月的留声机中静静旋转。
没有喧闹的浮躁,没有泡沫文化的缩影,只是哀婉却唯 美地唱着一首老歌:花样年华。
一部不俗的电影也随之沓来,一样的温情脉脉。
这是香港 90 年代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导演王家卫的一部影片。
故事情节再简单不过--讲述 两个已婚男女的婚外恋。
还有一部类似的题材电影是美国的《廊桥遗梦》。
两者有着异曲同工 之妙,只不过后者是西方人的爱情观,而《花样年华》折射出的爱情理念,则是属于“那年代 白墙黑瓦淡淡的忧伤”的东方情怀。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谈谈王家卫,这个经常以一副墨镜示人的性格导演,拍出的作品都是 些有着强烈个人色彩弥漫的影片。
《阿飞正传》里的“无脚鸟”、“一分钟理论”,阿飞的桀骜不 逊仿佛是他的缩影;《重庆森林》里警察 633 和 663 的各自特立独行的生活理念,“凤梨罐头” 和爱情保鲜论也已成为华语电影的经典; 《东邪西毒》 中欧阳锋那犀利的眼神和“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大气镜头,也已经成为众多导演甚至是张艺谋导演都拿来借鉴的典范;连《春 光乍泻》这一部颇受争议的同志电影,王导都依然能把它拍摄的细腻动人,片中长镜头的娴熟 运用,尼加拉瓜大瀑布的垂直美感,也都宿命般的被贴上王家卫风格的标签。
可是,2000 年 的这部《花样年华》中,王导的前卫美学并没有体现。
相反地,这部影片充满了含蓄美和隐蓄 的镜头语言。
影片的主题也关注的是关于中国人惯有的情感处理方式,从头至尾都向观众传递 着东方特有的韵美和思想。
可以说,这是一部最不像王家卫的风格,却深得他钟爱的影片。
梁朝伟和张曼玉在片中分别诠释了周慕云和苏丽珍这两个具有传统观念的旧香港 60 年 代中产资产阶级的已婚男女。
他们原本都各自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家庭,一种缘分使他们都搬进 了同一座公寓,又是一种缘分让他们两家的间隔只是一面墙壁。
在逐渐的交往中,大家熟络起 来。
可当他们在狭窄的楼道里单独相遇时,却还是只一句“这么巧啊?”便匆匆而过,继续走他 们各自的路。
日子如果只是这样过,倒也安然自在。
可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了各自的伴侣不 忠走在了一起的事实。
周与苏不知是因为一种同病相怜的感情,还是基于报复的心态,抑或都 不是,他们只是为了找到一个诉说心事的知己。
总之,他们成了朋友。
一起吃过西餐,一起在 旅馆那间著名的 2046 号房间里写过武侠小说,一起演绎过各自爱人的出轨原因,也一起在男 主人公的房间里清早吃着糯米鸡......他们都说过“我们不会像他们一样。
”可后来,一句“原来有 些事情,不知不觉中就会发生。
”证明了一段苦恋的开始。
周慕云在挣扎,苏丽珍也在挣扎, 挣扎在情感与道德理智的边缘,也彷徨在爱与不爱的边缘。
可惜,最后他们谁也没有越出那至 关重要的一步,各分东西。
怀着心中对对方的挂念,苏丽珍选择了坐在他已经空荡荡的房里无 声地哭泣,任眼泪肆意地流过脸颊;周慕云选择了将心中的秘密诉说在吴哥窟的石洞里,用土 1 / 10埋住,让它永远是个秘密。
花样的年华,却是个无言的结局。
这是一部看后会沉重的影片,也是一部看后会思索的影片。
不少人观看它只是因为那绚 丽的旗袍。
的确,那 26 套婉约幽雅的旗袍紧紧包裹出张曼玉玲珑曼妙的曲线时,的确是一种 美的享受。
可如果只是为了欣赏服装美而观看此片的话,那未免有点糟蹋一部好片子了。
好片子像是一杯清茶,乍品没什么滋味,可细尝之下,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便会不知不 觉地飘溢在你的五脏六腑间。
《花样年华》就是这样一部片子。
无论是镜头中精致的特写,还 是丝丝小雨中由昏黄路灯投下的柔和光线,或是整个画面色彩的鲜明层次,色调搭配技巧的夺 人眼目,都是导演王家卫和摄影杜可风深厚功力的体现。
还有不得不提的片中的声音艺术,就 算是雨滴落地的声效都是那样富有感染力, 就更别提片中那伴随着男女主人公在楼道里多次相 遇时恰如其分地响起的影片的主旋律--抒情中带有丝许压抑的提琴曲了。
影片的这些硬件设施 做的完美无瑕,更可贵的是影片的灵魂--内容情节,王家卫一样描写的匠心独运。
像是片中经 常出现的一个场景:周慕云一个人在面摊落寞地吃着云吞面,此时的镜头长时间地定格在他的 面部。
他的眼神里充满苦闷和孤独--为了总不归家的妻子。
这时苏丽珍提着精致的保温壶出现 在潮湿的石板路上。
镜头由她纤细的手拍起,逐渐上移到她的胸前,却始终看不到她的脸。
这 种开放性的构图可以引起观众无数的想象力。
她来到面摊前,同样一份云吞面,脸上带着一种 沉思的忧郁的神情--为了不归的丈夫。
另一对在享受爱情,而这一对只是在各吃各的云吞面。
不得不说,此刻导演用一种明暗线交织的手法既含蓄又内敛地表现了两种爱情的理念。
而这种 意境,只有在反复细细地品味后才能理解,可谓是该片的一个经典的情节。
还有一处让人记忆深刻的片段出现在该片的中下段。
周慕云终于鼓起勇气向苏丽珍表达 了心中压抑已久的感情。
可苏却用无语沉默来回避。
周看出了两人不可能在一起的结局。
于是, 他请苏丽珍帮他做件事--拒绝他,让他练习承受住那份痛苦,苏答应了。
可当周说完“以后你自 己好好保重”随即放开她的手头也不回地走开时, 苏却开始心潮汹涌。
此时运用了一段长镜头, 特写出了苏的手在被松开瞬间的抽搐,跟着紧紧抓住另一只手臂,手上的青筋凸现,一种油然 而生的痛苦陡然现于手部。
接着镜头移到她的脸:不忍、难过、冲动、压抑......种种表情交汇 在一处。
紧接着,苏伏在周肩头痛哭的场面出现,周的手不断轻轻地拍打着她的肩,安慰地说 “好了好了, 只是演戏, 只是演戏.......”一种压抑已久的情感的骤然爆发, 导演却没有刻意煽情, 只是用娴熟的镜头语言来婉约地表达,却得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成功效果。
只这一点,就 可以让许多动辄让演员虚情假意地喊出“我爱你!”的导演好好学习。
片尾,周慕云离开香港这个伤心地之后,苏丽珍来到他的房间,点燃一根雪茄,不抽, 只是放在那里任它的烟雾缭绕、盘旋、四散。
一种她曾经熟悉的香味。
她呆坐在椅子上,眼泪 开始滑落。
一滴一滴,最后连成一片。
此时,电影中的背景声全部消失,一阵寂寥后,一个男 人的声音响起,响在苏的心里,也回荡在观众的耳畔-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 无言...... 也许一切都应了该片的英文译名:In the mood of love 只是那“情绪中的恋爱”,在那个消逝了的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被称为一部怀旧经典。
就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本身而言,古老而又普通,没有什 么新意,无非就是一个讲述婚外恋的爱情故事;就影片的情节来说,既不曲折也不扣人心弦, 2 / 10可以说简单而又平淡。
那么, 为什么这样一部故事普通、 情节简单的影片能被人们称之为经典? 关键就在于导演王家卫在影片中所使用的巧妙而别致的表现手法, 通过这些艺术手法为这个普 通的故事赋予了一个内蕴深广、新颖脱俗的主题,使这部电影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一、影片在主题表现上的含蓄美。
艺术贵在含蓄,电影艺术也同样具有这个艺术法则。
含蓄的表达使得艺术作品的内蕴更 加丰富、使得整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具有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花样年华》中正是具有这样 的艺术特色。
导演王家卫用一种隐喻式和象征式的表现手法,为这部电影增加了内在韵味。
犹 如一首朦胧诗,每一个字包括每一个标点都有它代表的象征意义,也像是一幅写意画,每一个 线条隐含喻意。
颇具特色的隐喻和象征式的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得这部作品在主题思想的表达 上显得既含蓄又有深度。
影片不仅仅是反映了周慕云和苏丽珍因为各自的爱人出轨的不幸,也 不仅仅是反映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而是映射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人们的普遍的感情生活 和道德观念等内容。
(一)隐喻式的表现手法对影片主题的含蓄表达。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它的主题并不是直接告诉观众的,而是隐含在每一个细节中,要 靠观众去体会的。
《花样年华》中王家卫用隐喻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技巧把影片的主题含蓄而 又自然传达出来, 在表现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的同时也暗示了六十年代香港社会的真实现状, 赋予影片时代色彩和社会意义,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
例如,影片通过苏丽珍替何老板给何 太太(何老板的妻子)和给余小姐(何老板的情人)打电话、买礼物的情节,说明了老板也是 在情人和妻子之间来回周旋。
结合整个剧情,我们无形中就感受到了六十年代,在香港社会的 小资们的真实生活和情感现状。
不只是苏丽珍的丈夫和周慕云的妻子“出墙”,很多人和他们一 样都在外面有情人,而且都是偷偷摸摸的。
《花样年华》中,导演正是运用一些系列隐喻式的 表现手法,把影片中的人物情感、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等内容暗含在每一个细节中,在深化主 题思想的同时,使其在表达上具有含蓄美。
隐喻蒙太奇是表现蒙太奇中的一种艺术技巧。
隐喻蒙太奇是“把表现不同形象的镜头画面 加以连接,从而在镜头的组接中产生比拟、象征、暗示等作用的蒙太奇”[1]能给人一种既形象 生动又耐人寻味的感觉。
在《花样年华》中王家卫多次运用隐喻蒙太奇这一手法对影片的细节 上的处理,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增加了影片的含蓄美。
如影片中 “昏暗的路灯” 这一镜头的多次出现,这盏路灯似乎就是苏丽珍寂寞和孤独的内心。
丈夫老是不在家,只有她 独自一个人每天去小面摊吃饭。
犹如街头道路等一样,孤苦伶仃。
再如,影片中几次“挂钟”的 空镜头的出现,很容易就使观众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无情,很具有隐喻意义。
还有周 慕云离开香港去新加坡时出现在影片中的一棵树的镜头,这个镜头 导演用仰视的角度去拍摄,由一片蓝色的天空和一棵细高的小树组成的画面,交待了场景 由香港到新加坡的转换和时间上是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三年的转换。
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暗示 着周慕云和苏丽珍之间的感情已经越来越远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已经永远的不可能了。
《花样 年华》中这些隐喻蒙太奇技巧在细节处理上的应用,增加了影片主题的含蓄美,调动了观众的 情感和思绪, 使观众无形中感受到了六十年代在香港生活的两个已婚男女之间既相爱而不能爱 的无奈、伤感的情绪。
此外,《花样年华》中反复出现主人公周慕云和苏丽珍各自走过狭窄的楼梯,从家到小 3 / 10面摊和从小面摊到家的画面。
这一画面反复出现,表面上是对主人公生活的表述。
而实际上王 家卫使用的是 “把表现同一内容的镜头画面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以突出、强调这一内容象征意 义的蒙太奇技巧”[2],也就是重复蒙太奇技巧。
导演之所以要这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使用这一表 现技巧,目的就是要,以他们不断地从楼梯上上上下下、进进出出画面来象征他们孤独、冷清 的生活状况,为他的妻子和她的丈夫之间发生婚外情埋下了伏笔,同时也隐喻了他们两个人之 间会有故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