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制史复习资料

法制史复习资料

法制史1、刑罚世轻世重(一)根据“明德慎罚”与“刑兹无赦”的辩证思想,西周政权针对不同的社会形势及其统治需要,创立了“刑罚世轻世重”的刑法适用原则。

(二)刑罚世轻世重原则:世轻世重即“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2、春秋决狱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西汉中期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以后,董仲舒等人提倡以《春秋》大义作为司法裁判的指导思想,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司法官就以儒家经义作为裁判依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义相违背的,则儒家经义具有高于现行法律的效力。

3、《九章律》(一)制定原因:刘邦占领关中地区以后,曾与民约法三章,三章之法以外的秦朝法律悉数废除。

刘邦称帝以后,先前的三章之法已不足以维系社会秩序的稳定,于是命丞相萧何制定更为完备的法律。

(二)内容1)结构上:分为盗律、贼律、囚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九篇,前六篇的篇名与战国李悝所编撰的《法经》完全一致,继承了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典结构;2)内容上:《九章律》有选择的继承了秦律的条文,前六篇大体为刑事法律规范,规定了刑罚制度、对主要犯罪的惩治,以及对罪犯的缉捕、审理等内容,较《法经》新增加户律、兴律、厩律三篇,涉及户籍、赋税、徭役、兴造、畜产、仓库、驿传等,也大部分源于秦律内容。

(三)影响:《九章律》的制定对汉朝及后世法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由于《九章律》主要承袭了秦律的内容,秦朝严酷的刑罚制度也被继承下来,使得刑罚制度的改革任重道远;○2西汉初期的立法者试图纠正秦朝法制的一个重要缺点,那就是法令数量繁多而缺乏体系性;《九章律》作为一部综合性的法典,发挥了法律体系的框架作用,一概秦律杂乱无章的弊端。

4、亲亲得相首匿概念:直系三代血亲及夫妻之间,相互隐匿罪行,不予告发和作证,法律不加制裁或减轻处罚。

5、八议(一)“八议”制度入律背景曹魏政权制定《新律》时,为了笼络官僚贵族集团,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以周礼规定的“八辟”之法为基础,首次将“八议”制度正式订入国家法典,使官僚贵族的司法特权逐步法律化、制度化。

(二)“八议”概念即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6、重罪十条“重罪十条”制度正式确立于北齐律,是被统治者视为直接危害其根本利益的10种严重犯罪的统称,包括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根据北齐律的规定,凡犯有上述罪行者,一律从重严惩,且不适用普通的赦免、减刑等司法特权)7、三司推事概念:中央或地方遇有重大疑难案件,由皇帝特诏,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三大司法机关组成临时法庭,共同审理。

8、翻异别勘制(一)目的:“翻异别勘”是为防止冤假错案而规定的复审制度。

(二)概念:是指犯人如果在录问或行刑时提出申诉,案件必须重新审理。

(三)组成:分为原审机关的“移司别勘”和上级机关的“差官别推”两种形式。

9、《大明律》(一)制定背景:明政权初建时,朱元璋为了迅速建立新秩序,巩固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重视立法建制。

(二)制定过程:1)《吴元年律》奠定了《大明律》的基本雏形;2)《洪武二十二年律》的颁布,使《大明律》在体例、内容、刑制等各方面已基本定型。

3)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将《钦定律诰》一百四十七条附于明律之下,颁布天下。

至此,《大明律》最终完成。

(三)特点大明律在基本精神上承袭唐律,但在体例和内容上有其独创性。

首先,首创按朝廷六部的政务范围分目的新体例;其次,是一部条例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的封建法典。

10、《钦定宪法大纲》(一)制定背景抵挡势不可遏的革命运动的历史潮流,敷衍和拉拢要求改革政体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并进一步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以巩固清朝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权。

(二)地位:1907年《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宪政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三)内容:1)由“君上大权”14条和附录“君民权利义务”9条组成;2)最突出的特点是重君权,轻民权。

(四)影响:《大纲》是钦定的,“其本旨在于巩固君权”。

但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种“君上大权”,意味着皇权由法定,这是封建旧律绝不可能有的。

《大纲》把臣民的权利义务作为附则,虽然表现了清朝统治者重君权、轻民权的一贯性,但毕竟在中国法律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臣民的权利义务,这对于启发民智,培养近代的法律意识具有一定的意义。

11、《临时约法》(一)制定背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并不完全相信袁世凯真心拥护民主共和,因此要对袁世凯加以限制。

可是袁世凯拒绝来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在迫使袁世凯脱离北洋集团的努力落空以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革命党人保证共和民主宪政的唯一一道防线。

(二)内容1)明确宣示中华民国为统一的共和国2)规定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及应尽的义务3)采取三权分立的政府组织形式4)规定严格的修改程序(三)历史意义《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全面的资产阶级宪法文件。

它确立了“主权在民”,“平等、自由”的民主原则,建构了三权分立的政权体制,全面树立了民主共和的法制标准,成为人民反对专制、保护民主共和的重要法律武器。

《临时约法》确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方式,为打破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对于摆脱外国资本的压迫,推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局限性《临时约法》的制定,具有因人立法的缺陷,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软弱性。

12、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1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血缘姻缘因素的影响;。

○2主要通过刑始于兵和礼源于祭祀两条基本途径完成,始终贯彻着礼刑并用原则;○3法的起源与战争的关系特别密切。

原始的礼由习惯演化成习惯法。

13、西周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和刑事政策。

(一)主要原则1)矜老恤幼原则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的原则3)罪疑从轻、众疑从赦原则4)同罪异罚原则5)世轻世重原则(二)刑事政策形成了刑罚适用制度○1三赦之法○2三宥之法○3疑罪从轻惟赦制度○4同罪异罚制度14、西周的婚姻制度。

1)婚姻成立的原则:一夫一妻多妾制2)婚姻成立的要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3)婚姻成立的限制:同姓不婚4)婚姻成立的程序: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5)婚姻的解除:七出、三不出七出:无子、淫泆、不事舅姑、口舌、窃盗、妒忌、恶疾三不出: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15、战国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

1)在治国策略上,依法治国;2)在法律的适用上,刑无等级;3)在法律的内容上,行刑重轻;4)在法律的形式上,法布于众。

16、《法经》的特点与地位。

(一)特点:1)使强调刑罚杀戮的刑开始向具有规则性质的法过渡2)首次创立了成文法典的篇体例结构3)首次确立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刑事立法原则4)贯彻重刑主义的法制原则(二)历史地位:《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对后世有很大影响17、秦代法制的特征1)以法家理论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2)重视以法律手段全面调整社会关系3)封建制度初建,刑法文明的发展滞后4)矫枉过正,否定宗法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5)确立重点保护中央集权、皇权的原则18、汉代的刑罚适用原则。

1)刑事责任年龄2)上请3)亲亲得相首匿4)恤刑19、春秋决狱对中国封建法制的影响○1课本:春秋决狱对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法律的儒家化,使得儒家的思想与法家已经创制完成的法律规则结合起来,并有所发展,从而奠定了中华法系儒法结合的基本样式。

其次,春秋决议修正了法家偏重于客观归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确立了“必本其事而原其志”的新原则,强调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推究行为人的主观方面。

再次,通过推究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判定行为人无罪,或减轻处罚,试图矫正秦朝以来酷吏以构陷人罪为能事的司法作风。

○2课件: 1)对律学的推动2)对审判原则的修正3)促进了法律儒家化2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罪刑适用原则的儒家化。

(1)“准五服以治罪”的产生(2)“存留养亲”制度的出现(3)“重罪十条”制度的确立21、唐朝中央司法机关及其职能。

(1)司法机关包括: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2)职能:唐代皇帝掌管最高的司法权,拥有最高的审判权和终审判决权。

皇帝之下设有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关,分别执掌中央司法机构的各项职能。

○1大理寺是唐朝中央最高审判机关,由秦汉廷尉演变而来,专门负责中央百官犯罪及京城徒刑以上案件。

对徒、流刑案件所作判决,必须交刑部复核;死刑案件必须奏请皇帝批准。

对刑部移送的地方死刑案件有重审权。

○2刑部,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司法政令,同时兼有复核职责,负责复核大理寺流刑以下及地方州县所报的徒刑以上的案件,是中央司法行政兼审判复合机关。

○3御史台,是中央的监察机关,掌管纠察、弹劾百官违法之事,同时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活动。

另外还参与对重要案件的审理。

22、唐朝法制的特点与历史影响。

(一)特点1)儒家思想是唐律的灵魂2)唐律是中华法系的代表。

(二)影响1)对周边国家:影响远及东南亚国家,成为这些国家封建立法的渊源2)对后世:唐律还直接影响后代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被后世奉为立法的楷模。

23、《贞观律》的重大变化。

本着宽仁的精神,首先删除了《武德律》中五十条应绞死罪,代之以“断右趾”,又改为“加役流”;而后废除兄弟连坐俱死的规定。

《贞观律》共十二篇,五百条。

和隋朝法律比较,“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构建了唐律的基本框架。

24、《唐律疏议》的立法成就《唐律疏议》是唐朝立法的杰出成果,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保留下来的最完整、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封建法典。

25、《宋刑统》与《唐律疏议》的区别。

(1)体例上的不同:分门类编。

《唐律疏议》篇下不设门,《宋刑统》则在每卷开始标明门类。

新增“臣等起请”三十二条。

总括“余条准此”列于名例律后。

《唐律疏议》内原有此类条文四十四条,散列于有关律文之后。

《宋刑统》编纂者将此逐条照录,总为一门,集中编附于《名例律》之后。

以利于司法人员检索。

(2)在内容上,《宋刑统》的发展变化也是明显的。

首先,在刑罚制度上,创建“折杖法”。

其次,有关民商立法比唐律更加完善。

26、宋朝民事法律更新的内容宋朝的民事立法内容广泛、条文细密。

涉及所有权、债、财产继承、婚姻嫁娶、检校析财等十几个方面,尤以田产交易的规定最为详细。

(1)确认保护所有权;(2)确定买卖、典卖契约的有效要件;(3)完善财产继承制度。

27、宋代的继承制度。

(详见课本180、181页)宋代形成了一般财产继承、遗嘱继承、户绝财产继承、死亡客商财产继承等比较复杂、完善的遗嘱继承制度。

28、明朝刑罚适用原则的变化。

(1)定罪量刑原则的变化:○1、“轻其所轻”,“重其所重”○2、从新从重主义原则的确立○3、属地主义原则的确立(2)刑罚制度的变化○1、充军○2、枷号○3、廷杖(3)罪名的变化(课本232页)29、《大清民律草案》的主要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