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

如何培养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

摘要:重视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是体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良好的心理品质又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

本文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为依据,根据现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在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不断启发和培养青少年优良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培养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训练青少年心理品质兴趣
1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解体育教学、训练的目标时,总是狭义地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就好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爱好、兴趣、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方面的培育。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养现代人必备的心理品质这一问题开始受到教育界、体育界的重视。

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目标被单独提了出来,而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给学校体育教学、体育训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少年儿童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运动学校的学生,不同项目,年龄也不相同,例如,体操运动员,较小,在6—12岁;柔道、田径等体能类的运动员年龄较大,在12—18岁。

所以,培养良好的爱好和兴趣至关重要。

总之,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

那么从小就要加以正确引导培养少年儿童爱“玩”,会“玩”的习惯。

兴趣、爱好是心理学范畴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
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

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

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者的兴趣、爱好,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

兴趣、爱好的培养。

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

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

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就会增强。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它与周围的环境因素影响非常大。

因此,不仅要求在体育课教学和训练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而且,要课内外结合,校内校外配合,全方面培养。

2 良好的爱好、兴趣需要有优良的心理品质
品质是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品质是多元构成的,它和人的认知结构、思维结构、
知识结构、个性心理都有很大的关系。

人的思想与性格是动态可变的,所以心理品质也会波动,良好心理品质的培育不是一劳永逸的。

爱好和兴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心理品质也随着发生变化,心理品质的动态可变性决定了青少年良好品质的不稳定,需要进行长期性和连续性的教育和训练。

2.1体育道德品质的组成
组成优良心理品质是多渠道的,首先是道德品质,体育道德品质的主要内容,在体育教材中有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应当把它挖掘出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们应该使学生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励自豪感,认识客观差距,激发上进心。

另外,道德品质的教育还应包括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热爱集体,团结协作,胜不骄,败不馁,勇攀体育高峰的拼搏精神。

2.2良好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青少年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意志品质的好坏与体育运动中能否夺取胜利有直接的关系。

对青少年学生来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受益终身的一件大事,因此,我们要营造教育气氛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产生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和技术的动机,而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锻炼过程中一定会产生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遇到各种困难,我们要教育学生用意志克服心理上的各种障碍,积极地参加锻炼,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2.3优良性格品质
人的性格不是天赋的,而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学校的体育教学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
影响力,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是我们现在应该重视的大课题,我们要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理智而又富有热情的性格、坚忍不拔的意志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如在障碍跑、跨栏、支撑跳跃等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大胆果断的性格;在球类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机智、灵活的性格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拔河与接力跑的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体操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相互帮助与保护,培育他们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

总之,我们要在整个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培育学生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

3 良好品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注意心理品质的多样性特点
根据心理品质组成要素的多种性特点,我们要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根据各类教材的不同点,培养学生相应的优良品质。

如在基本体操队形队列的训练中着重培育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在跳马教学时着重培育学生的果断性;在篮球运动中着重培育学生的团结协作性;在跨栏和障碍跑教学时着重培育学生勇敢、不畏艰难的优良品质;在跳高教学时着重培育学生不断进取、永攀新高的性格;在接力跑时着重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体育教材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能够挖掘出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的有效素材,教师、教练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每一次课着重培育学生哪方面的优良品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教练在这些方面做一个有心人。

3.2注意心理品质形成的长期性特点
我们知道学生的优良品质不是通过一两次教育就能形成的,而需要经过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

所以心理品质的教育要贯彻经常性原则,对一些基本的素质培育要反复不断地进行。

例如队列队形教学,
“步调一致”的练习要求,就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其一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规范能力,其二是树立良好的作风。

尽管“步调一致”练起来单调、枯燥,但对学生心灵的陶冶、促进所产生的影响是久远的。

例如学生做广播操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方面很有促进作用,开学初要抓一下,期中要比一下,始终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校风、校貌建设的大事来抓。

总之,根据心理品质形成的长期性特点,教育工作一定要做到细水长流、常抓不懈。

3.3优良品质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学生的优良品质的形成,受教师、教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教练的师德品质对学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青少年学生总是喜欢模仿老师的行为,尤其体育教师的活动能力强,与学生交往广泛,是学生首先模仿的对象,所以体育教师、教练更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

3.4优良品质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人的个性品质的发展与环境教育有很大关系,我们要尽可能地优化教学环境,使体育教学、训练和学校营造的校园文化相结合,具体的说是要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微之处入手,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如在布置运动场地时画出笔直的跑道线和规范的投掷圈,整齐放置运动器材,运动场周围墙上写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运动为生命增添光彩,健康让生命充满阳光”“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幸福一辈子”,的标语等,这些对学生都能起到无声的教育作用。

3.5重视学生情绪的调节
青少年学生的情绪容易波动,自制力还不够,在体育比赛中不能正确地对待比赛的胜负,容易引起冲动,我们要教育学生怎样用平静的心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如在公共场馆观看体育比赛时要教育学生
做一个有高度修养的文明观众。

4 结语
总之,在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注重启发和培养青少年优良的心理品质,从而培养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让更多的儿童及青少年对体育感兴趣,未来才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体育领域的学习和训练中。

有了广泛的、良好的群众基础,经过各层次的教练员不断的选拔培养和科学训练,才能为国家培育更多的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从而保持我国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竞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