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量实习日记

测量实习日记

测量实习日记精选测量实习日记四篇第一天我们先把仪器架起来,但是这个全站仪真的很复杂,调平弄了半天,虽然老师平时教过快速调平法,到了实际操作确实很困难,老师来了,又给了我们每人四个坐标,要我们把这个四个坐标放样放出来。

熟悉仪器之后,天色渐渐晚了起来,第一天就感觉什么也没做,就熟悉了一下仪器,了解了全站仪上一些按键,调钮的一些作用,开始连开机关机都不会。

第二天今天又来到土木楼前面哪条路上,有了目的,就是把老师昨天给我组的四个坐标找出来。

可是一到那儿,老师给的两个已知上,挤满了人,只好把仪器架在边上,讨论了一下是否能够根据在两已知点上放凌镜,以站点为未知点,再得到坐标,最后异想天开,想的容易,做了半天发现此路不通,后来问了老师,老师说,要把仪器架在已知点上,以另已知点为后视点,引出一个点的坐标,或者两个点,然后放样老师给的坐标,。

终于等到已知点了,把仪器架上,不知不觉就天就暗下来,又该收工。

实习的时间过的真快,不过也发现自己学到不少东西,今天自己调平越来越来快了,有了自己的套路,首先支脚架是就要看好使脚架上平面大致水平,对中,固定仪器后,扭动两个脚支,对中,不用把脚支移动太多,扭动就行,对中之后调平,看圆水准器,气泡在哪个脚支方向,就把那个脚支稍稍降低,气泡居中后,再精对中,然后就可开机,看屏幕上的电子水泡,缓慢微调一下就可精平,屏幕上有水平电子气泡,和垂直气泡,连转动再调,都可省略,只是转动检验一下罢了。

第三天第四天今天还是在用全站仪,组内产生了一些分歧,是用这个先弄地形图测绘,还是弄一个闭合导线出来,究竟在哪个范围弄,这几天也确实有点累了,感觉进度也有点慢,一些组员就在这边放坐标,另一些组员在另一边看别的组怎么做,发现一些误差,对误差容忍程度不一样,也产生分歧,今天因为一些分歧,争论,导致今天只得到6个坐标,检验好像不是很精确,感觉合作才是做好事的前提。

第五天经纬仪导线测量在每一站上都要进行盘左盘右读数、一测回的数据是否超限进行检验,如果超限立即重测,直到符合限差再进入下一站。

在实习中为了避免大的误差我们也都总结了不少经验,例如我们采用盘左和盘右观测取平均数的方法,可消除照准部偏心误差、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横轴不垂直于竖轴的残余误差。

又如在短边上的端点观测角度时要特别注意对中,照准目标时要尽量瞄准目标的底部,因为它们对测角的影响与距离成正比。

为了消除度盘的刻划误差,需要配置度盘的位置,每测回变换进行配置。

今天是测量实习的第一天,在我们上午刚到达实习地点的时候,老师就带领我们熟悉了周围的地形和环境,并给我们每个小组指定和分配了所需测量的范围及任务。

中午回去之后,我又认真的阅读了实习任务书,并对下午将要进行的四等水准测量相关的测量方法以及数据计算方法进行了回顾,以保证下午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虽然今天没有什么具体的成果,但我们至少理清了测量的思路,并熟悉了数据计算的方法,这对于我们明天的测量顺利进行也是非常有利的。

为了弥补昨天耽误的时间并尽快的赶上其他小组的进度,上午,我们小组成员在所有事情准备就绪以后就带着仪器前往测量地点开始进行测量作业,我们小组对各自的任务进行了合理的分配,我主要负责记录与处理数据。

从点A出发,在控制点BC及DA之间各设了一个转站点,共计两个转站点,六个测站点。

每测站观测程序为:后-前-前-后。

每测站各读数按四等水准表格记录;计算和校核计算要求如下:(1)视线长≤100m。

(2)前、后视距差d≤±5m。

(3)红、黑面读数差≤±3mm。

(4)h黑—h红≤±5mm。

(5)视距差累计值∑d≤±10m。

每测站观测完毕,要立即进行计算和校核,符合要求后方可搬站,否则,需要重测。

在我们小组成员的相互配合之下,我们一上午的测量非常的`顺利,到中午刚好把六个测站点的所有测量任务完成了。

我们又对数据进行了整体高差的校核,高差闭合差为1mm,测量比较成功,这使我们对下午的测量任务又增加了信心。

下午我们开始做量边、测角的导线外业测量,需要用到全站仪。

我们分工进行,特别是在做测角外业工作时,用测回法观测导线内角二测回严格按照要求做业,每次测量完毕都需要进行计算与校核,使得测量的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否则,重新进行测量及读数,使误差减到最小。

最终,在天黑之前,我们完成了两个边的平距和D、C、B三个内角的测量,并且通过计算校核我们的测量数据都合格。

12月4日星期三上午,我们接着昨天的测量,对AB、AD边以及角A的测量,在调平仪器测量并得出读数以后,发现在A点角度及AB的平距符合要求,但是AD与DA的平距误差太大,于是我们又重新在D点安置了仪器,进行DA边的测量,最终使得往返测量的平距的相对误差在一个规定的值以内。

接下来,我们开始进行方位角的测量,方位角的测量需要用到罗盘仪,我们分别对DC与CD的方位角进行了测量,通过读数与推算最终得出DC的方位角的平均值,测量完毕。

回去之后我们又进行了导线测量的业内计算,根据已测方位角推算出其他边的方位角,然后进行坐标增量的计算以及改正,再根据已知B点的坐标(500,500)求算出另外三个控制点的X和Y坐标。

在下午的碎步测量中,需要在全站仪中输入计算出来的相应控制点的坐标、高程、方位角及仪器高,然后进行测量,首先在D点安置了仪器,之后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逐一的选取了一系列的碎步点,以便对周围的道路以及房屋建筑进行定位。

碎部测量就是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要很熟悉建筑主体的结构,我主要负责绘制草图并标记碎步点。

最终,我们赶在天黑之前把第一个控制点周围的建筑物、树等都测量完毕了。

12月5日星期四今天,我们依次在A、B、C三个控制点安置了仪器并进行了测量,昨天在画草图的过程中,由于对房屋建筑的尺寸把握的不准确,画出的草图出现了两边的建筑物对应不上的文图,于是我又重新画了一张更为合理的草图。

在汲取了昨天测量时老师指导我们选取碎步点的经验,我们今天对各个控制点周围的房屋建筑等进行了分析,并自己独立了完成了碎步点的选取以及相应坐标的测量。

碎步测量过程中,我们组共选取了145个碎步点,之后又在未能测到的地方用卷尺进行实地测量。

回来以后,我们在坐标纸上进行了地形图的绘制,由于绘制地形图需要1:500的比例,坐标纸上原有的坐标需要进行一定比例的改动才能开始绘制。

通过这几天的测量、计算、绘图等任务,使我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对于测量的步骤更清楚以及数据的处理更熟练。

最终我们绘制好了一个比较满意的地形图,看着自己这几天测量的成果,心里很高兴。

12月6日星期五12月3号天气:晴今天是实习的第十一天。

早上我们还是在a6-2点集中,今天我们需要测完昨天因为被车压住而看不到的测站点的水平角跟对测站点间的距离进行丈量。

同时今天这个实习中最娇贵的主角又要出场了,那就是钢尺。

每一次我们使用钢尺时,就十分紧张。

因为钢尺无论是被车压过或是人不小心踩到都会造成损坏。

轻则误差增大,重则钢尺折断。

但又因为它的精度高,所以我们无法用皮尺来代替。

偏偏我们很多测站点在路边,不断有车辆和人群走过。

每次拉钢尺,除了两名组员拉尺,其余组员都分段保护钢尺。

为了使准确度提高我们一般都选男生拉尺,因为他们力气比较大,往返测时可以尽量将钢尺拉直。

我主要负责保护钢尺,好几次都有行人不注意差点踩到,因为他们没看到钢尺铺在路上。

最后我只能不顾形象的拿着竹竿保护钢尺。

量到a7与a6-2点间时,我们发现这个地方无法直接丈量,要用经纬仪分段定点。

但是天快黑了,于是我们只能将它放在仪器考试后在进行补测。

这真的是惊心动魄的一天。

XX年x月x日星期一今天是测量实习的第一天,在领过仪器,检查过仪器以后,我们又一起学习了实习指导。

在保证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开始了一周的测量工作。

在选择测量地点以后,我们小组开始了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的第一步:踏勘选点并建立标志。

在实地选点时,我们注意到了以下几点:1.相邻点间通视良好,便于测角和量距;2.点位选于便于保存标志的地方;3.视野开阔,便于施测碎步;接下来开始做量边、测角的外业工作,因为小组人数充裕,我们分工进行,在做测角外业工作时,严格按照要求做业,用测回法观测导线内角二测回,满足上、下半测回角值之差不得大于±40′的要求;但是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不得大于±n06,n为导线观测角数这项要求还有误差,所以再次进行测量,直到减少闭合差,使误差减到最小。

在今天的实习中,我感觉到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通过一天的体验,我更明白了理论的实际意义。

明天接着实习,接着学习。

XX年x月x日星期二第二天的实习开始了,我还是带着兴奋劲儿跑来跑去。

按要求,今天依然进行导线外业测量并做导线测量内业计算。

紧接着昨天的外业测量,今天先将昨天存在过大误差的量边和测角外业工作,重新进行测量,再做一系列的连测工作。

同时也做了图根水准测量的外业工作和内业计算。

因为控制点的高差很大,在测量时会有避免不了的误差。

另外还有读数的差错。

一样的进行测量,还是会出错,误差不满足要求。

所以还要进行反复测量。

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是:1.从整体到局部;2.先控制后碎步;3.复测复算,步步检核。

应该说我们已经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规范的做测量工作。

XX年x月x日星期三先控制后碎步,今天就是要做碎步工作了。

天冷不是困难,测量工作依然坚持。

碎步测量要很熟悉建筑主体的结构。

我先做了一个草图,由小组成员测量,我记数据。

事实证明,我们还是不够了解二号服务楼的拐拐角角,所以一边测量一边对建筑的轮廓进行修改。

碎部测量就是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很明显,我和两个小组成员只是做的碎部测量工作之一---平面位置碎部点的测定。

另外几个人做高程测定。

然后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碎部点的总体工作。

有必要说明一下方法:经纬仪测绘法的步骤1.安置仪器2.定向3.立尺4.观测5.记录6.计算7.展绘碎部点。

每天工作不同,开始着手都可能生疏出错,当然我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进步。

XX年x月x日星期四今天是测量实习的第四天了,外业测量工作基本上都做过了由于前三天的测量外业比较集中,内业计算,数据统计可能会有不可避免的偏差,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将我们的外业测量数据以及内业计算进行检核、校正。

通过计算发现还是有误差,所以有派成员有针对性的进行复测,再次复测复算。

我们便将原始草图进行修改并着正图,以便在紧跟指导的脚步前提下,精确我们的测量工作。

我们一边学习并复习工程测量这门课,通过实习把原来丢下的东西又给捡回来了。

XX年x月x日星期五今天是周五,测量实习的最后一天,今天就是要做收尾工作。

接着昨天的工作继续整理数据,绘制地形图,同时也加强了和其他小组之间的沟通、交流。

通过层层复算检核,我们把数据按要求填入正式表格中,并将地形图完善,将周围环境按实际概况标在地形图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