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寻根——做有骨气的中国人

寻根——做有骨气的中国人

寻根——做有骨气的中国人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上的追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催生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除了有丰厚的物质作为基础,还要求强大的民族文化作为保障。

然而当前我国的民族文化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冲击,“三鹿事件”、“郭美美事件”、“小悦悦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在向我们警示,当前社会我们不能仅仅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真正治标的良方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标志,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印记着中华民族鲜明性格,印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一、为什么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讲话时特别强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著名的“诸子百家”。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

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

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

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唤醒人性的著作,可以开启人们的智慧!经典的熏陶感化,能深入到一个人心灵的最深处,能培养一个人优雅的性情和敦厚的性格!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能够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莫过于经、史、子、集,其中蕴含了大量的成语典故、伦理道德、人文历史、礼仪风俗等中国文化。

优秀的中国文化以天地人三才之道,穷理于形而下,尽性于形而中,知命于形而上。

穷理于形而下而生养万物,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尽性于形而中使人安身立命,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知命于形而上而厚德载物,生生不息。

中华文化因而能化成天下,使天下文明。

同时,传承中华文化也是加强人们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
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生动体现。

对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

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除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外,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对群体,伦理意义上的人的道德规范与教化。

儒家有一套道德规范体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

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八德。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大精华所在,便是“和谐”的思想,“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及而不过,强调一种中和之美,协调之美。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人的品性与天地合一,四肢对四季,五脏对五行,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描述得至善至美,“天人合一”是一种和谐的境界,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谐,不仅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更具有强烈的美学意义,哲学的况味,它所能涵盖的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范畴,而且上升到了人生信仰的范畴,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生境界的提升,弥补信仰上的迷失,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三、今天立足本岗应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集会,他们在会议结束宣言中向世界呼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在社会主义中,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继承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

构建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体系,通过弘扬美德,营造正气,鞭挞丑行,使人们长期置身于一种抑恶扬善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就会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自觉不自觉地祛除和抵制不良意识及言行,养成积极向上、向善的良好道德习惯。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

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

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和宣传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办事处是服务基层百姓的最基层单位,自新班子上任后,他们就把传承传统文化的根扎在了这里。

从“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服务理念,到为社区发放“弟子规”的宣传板;从领导率先示范,无偿为农民工进行家庭教育讲座,到我办事处心理工作室的建立;乃至今天我单位组织的主题演讲活动,无不体现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已走进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已表现在我们每个人自觉的行动中。

“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

”让我们充分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善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根——做有骨气的中国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