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安全生产事故事故案例分析模板(技术对策部分)一、事故伤害类型技术对策(技术措施)1、物体打击:加安全防护网(罩),正确佩戴安全帽2、其他伤害:其他对策(这一条必须要有,否则扣分)3、防止高处坠落事故的安全措施:安全带(高挂低用)、安全帽、软底防滑鞋;1)脚手架搭设符合标准;2)临边作业时设置防护栏杆,架设安全网,装设安全门;3)施工现场的洞口设置围栏或盖板,架网防护;4)高处作业人员定期体检;5)高处作业人员正确穿戴工作服和工作鞋;6)6级以上强风或大雨、雪、雾天不得从事高处作业;7)无法假设防护设施时,采用安全带。
4、坍塌:要求货物整齐靠边摆放、堆放限高2M5、中毒:设备密闭;厂房通风;防腐服装、防毒面具或防毒口罩。
(不能用湿式作业,会造成毒物扩散)。
6、窒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配氧气瓶、戴氧气呼吸面罩。
7、灼烫:加大距离、穿长袖工作服8、淹溺:个体防护:安全带、空中护栏和平台9、电器安全对策:(防止触电)(重点)1)接地,接零保护系统;2)漏电保护;3)绝缘;4)电气隔离;5)安全电压;6)屏护和安全距离;7)连锁保护;8)设置防爆电气设备。
10、静电防护(重点)1.环境危险程度的控制2.工艺控制3.静电接地4. 增湿5. 抗静电添加剂6. 静电中和器7. 为了防止人体静电的危害,在气体爆炸危险场所的等级属0区及1区时,作业人员应穿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工作鞋、袜,佩戴防静电手套。
11、防火: (重点)1)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安全管理措施(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2)完善现场安全生产规章制度;(3)完善现场操作规程;(4)加强员工教育与培训,提高对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能力;(5)完善应急预案,加强演练;(6)加强作业现场的安全监督检查;(7)落实动火作业审批制度;(8)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9)加大安全投入。
2)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重点)(1)以不燃溶剂代替可燃溶剂;(2)密闭和负压操作;(3)通风除尘;(4)惰性气体保护;(5)采用耐火建筑材料;(6)严格控制火源;(7)阻止火源的蔓延;(8)抑制火灾可能发展的规模;(9)组织训练消防队和配备消防器材。
12、可燃物质发生化学性爆炸的条件1)存在可燃物质,包括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2)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并且达到爆炸极限,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3)存在火源。
13、防止粉尘爆炸:(重点)1)缩小粉尘扩散范围;2)消除粉尘;3)控制火源(静电等);4)适当增湿。
14、影响可燃气体爆炸极限因素:1)温度;2)含氧量;3)压力;4)火源能量;5)惰性介质;6)容器。
15、防爆:(重点)1)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2)严格控制火源;3)及时泻出燃爆开始时的压力;4)切断爆炸传播途径;5)减弱爆炸压力和冲击波对人员,设备,建筑的损坏;6)检测和报警。
7)防爆设计 (1)抗爆容器。
(2)爆炸卸压。
(3)房间泄压。
8)防爆电器设备9)控制爆炸的极限范围:(温度、压力、点火源能量升高,爆炸可能性变高;加惰性介质、孔径变细爆炸可能性变低)16、实现机械安全技术对策:(重点)①消除产生危险的原因。
②减少或消除接触机器的危险部件的次数;③使人们难以接近机器的危险部位(或提供安全装置,使得接近这些部位不会导致伤害);④提供保护装置或者防护服。
17、机械安全设计与机器安全装置技术对策(一)本质安全(二)失效安全(三)定位安全(四)机器布置(五)机器安全防护装置18、机械制造场所安全技术对策(一)采光(二)通道要求(三)设备布局(四)物料堆放(五)地面状态要求19、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1)实现机械化、自动化2)设置安全装置3)增强机械强度4)保证电气安全可靠5)按规定维护保养和检修机器设备6)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7)配备个人防护用品二、职业危害控制措施1、噪声:吸声、隔声、消声、减振、个体防护:配耳塞、耳罩(效果好)防止职业性耳聋的措施(重点)1)工艺选择或改造:减少噪声源和噪声强度;2)加强设备维护:运行良好,降低噪声;3)采取消声、降噪、隔离措施;4)定期检查噪声强度;5)佩戴有效的听力保护用品;6)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实行轮、换岗制度;7)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2、振动(减振):控制震动源、减少劳动作息时间、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
(重点)3、粉尘(八字控制方针):隔(隔离)、水(湿式作业)、密(设备密闭)、风(厂房通风)、护(防尘口罩)、管、教、查。
粉尘治理措施:(重点)1)改革工艺过程,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2)湿式作业;3)密闭—抽风—除尘,系统可分为密闭设备、吸尘罩、通风管、除尘器等几个部分;4)佩戴防尘护具。
4、室内高温:空调、通风、减少高温作时间、放高温假、发防暑降温费、发茶饮料5、室外高温:通风、减少高温作时间、放高温假、发防暑降温费、发茶饮料、遮阳措施6、高温作业防护(重点)1)对于高温作业,首先应合理设计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这是改善高温作业条件的根本措施。
2)隔热。
隔热是防止热辐射的重要措施,可利用水来进行。
3)通风降温。
通风降温方式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方式。
4)保健措施。
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暑季供应含盐的清凉饮料是有特殊意义的保健措施。
5)个体防护。
使用耐热工作服等。
低温的防护,要防寒和保暖,加强个体防护用品使用。
6)异常气压的预防。
可通过采取一些措施预防异常气压:技术革新,如采用管柱钻孔法代替沉箱,工人不必7)在水下高压作业;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健措施,高热量、高蛋白饮食等。
应注意有职业禁忌症者不能从事此类工作。
7、低温:增加防护保暖、减少低温作时间。
8、辐射(每年都考):(三大防护)1)减少与辐射源作业时间2)拉大与辐射源距离(微波炉:3M,电视:5M,电脑70CM)、3)屏蔽9、非电离辐射: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合理布局、个体防护10、电离辐射:剂量控制、相应的防护措施。
1)外:时间、距离、屏蔽2)内:围墙隔离、除污保洁、个体防护。
三、职业病(重点)1)噪声:噪声聋2)振动:手臂振动病3)红外线:白内障4)紫外线:电光性眼炎。
太阳光眼炎或雪盲症。
5)电离辐射:放射病。
6)粉尘:尘肺病。
7)高温:中暑8)低温: 冻伤9)生物因素:1、炭疽2、森林脑炎3、布氏杆菌病10)气压低:减压病、高原病、航空病四、接触有毒物质的企业在职业卫生方面应做的工作1)建立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2)工作场所设备机械通风设施;3)给工人配备适用的个人防护用品;4)按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5)对工人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组织工人定期到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体检;6)加强安全培训,使工人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及防护知识;7)遵守国家工时制度,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不超过40小时;8)使用的各种化学品,应选择标有厂名、厂址,有化学成分和毒性中文说明的合格产品。
高温:五、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治理措施)(重点)1)首选办法: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
根本途径:生产过程密闭化、自动化。
2)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3)局部排气罩。
4)排出气体的净化。
5)个体防护。
6)密闭空间作业的防护。
六、特种设备有关的事故预防1、特种设备安全对策(技术档案):(重点)1)使用许可厂家的合格产品。
国家对锅炉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有严格的要求,实行许可生产制度。
设计、制造、安装、维修、改造、报废(都由资质单位来做)2)登记建档;3)专责管理。
4)建立制度;5)持证上岗;6)照章运行;7)定期检验;8)监控水质(锅炉);9)报告事故。
2、锅炉(1)运行过程中常见的事故类型:1)锅炉爆炸事故(超压保障、严重缺水导致的爆炸、锅炉缺陷导致的爆炸等)2)缺水事故:锅炉水位低于水位表最低安全水位线时,造成炉管爆破;或突然上水造成锅炉爆炸。
3)满水事故:锅炉水位超过最高允许水位,造成水击。
4)汽水共藤:水面发生剧烈波动,造成蒸汽带水和水击事故。
5)炉管爆炸:由于水处理不良引起炉管结垢或腐蚀,或锅炉缺水造成炉管爆炸。
6)水击事故:水在管道中流动时因速度突然变化导致压力突然变化,造成管道等损坏。
7)炉膛爆炸:炉膛内可燃气体或煤粉浓度达到爆炸浓度限,遇明火造成炉膛爆炸。
8)尾部烟道二次燃烧:锅炉尾部沉积的可燃物质重新火燃烧。
(2)发生锅炉缺水事故的常见原因及预防常见的原因:1)运行人员疏忽大意,对水位监视不严;或者擅离职守,未对水位及其仪表进行监视;2)水位表故障造成假水位而运行人员未及时发现;3)水位报警器或给水自动调节器失灵而未及时发现;4)给水设备或给水管路故障,无法给水或水量不足;5)排污后忘记关排污阀,或排污阀泄漏。
(3)锅炉的主要安全附件安全阀、压力表、水位计、温度计、超温报警和连锁保护装置、锅炉熄火保护装置、排污阀或放水装置、防爆门、锅炉自动控制装置。
(4)防止锅炉发生缺水事故的措施1)作业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水位变化进行严格监视;2)轻微缺水时,立即向锅炉上水,使水位恢复正常;3)严重缺水时,必须紧急停炉。
3、压力容器1)爆炸及破裂的可能原因1、设计缺陷;2、加工制造的缺陷;3、检验工作的失误,如检验时,没有测量实际壁厚,检验不严格使重大缺陷未及时发现;4、充装的错误;5、维修的错误;6、使用管理方面的缺陷:1)所用设备没有承压实验和探伤检验的记录资料就投入使用;2)未按规定对容器进行法定检验;3)未按规定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申报、登记并领取压力容器使用证,就擅自安全并投入运行;4)使容器处于高温环境下;5)超期使用,严重腐蚀;6)使用单位没有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或虽有制度但未严格执行,导致各种使用和维修时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
7)电气和建筑物方面的原因,如:电气设备未考虑防爆要求,建筑物未考虑泄压问题。
2)防止容器或室内爆炸的安全措施(技术)(重点)1)抗爆容器,在设计上,应采用合理的结构,材料上选用塑性、韧性较好的材料;2)制造、修理、安装、改造时,加强焊接管理,提高焊接质量,并按规范要求进行热处理和探伤;加强材料管理,避免采用有权限的材料或用错钢材和焊接材料;3)在压力容器的使用过程中加强管理,避免操作事物,超温、超压、超符合运行,失检、失修及安全装置失灵等;4)加强检验工作,及时发现缺陷并采取有效措施。
3、瓶装危险性气体安全预防措施:1、充装单位对充装环节应当严格管理;2用户单位对卸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严格管理;3、运输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规定运输,对运输和作业人员应当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4、有关部门要严格规范气瓶充装企业的资格许可和安全管理工作;5、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气瓶的维护保养和报废处理情况的检查;6、有关部门要加强气瓶充装人员(含充装前检查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