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变性疾病及脱髓鞘疾病影像学诊断

脑变性疾病及脱髓鞘疾病影像学诊断

第二章 第九节 脑变性疾病 第十节 脱髓鞘疾病
P97~102 主讲教师 符有文
学习目标
应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点 1. 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像学表现。 2. 了解帕金森病的影像学表现。 3. 熟悉肝豆状核变性的影像学表现。 4. 了解脱髓鞘病变的病因、分类。 5. 熟悉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多发性硬化的影像学
(adrenoleukodystrophy)
★ 性连锁隐性遗传,多见于男孩 ★ 乙酰辅酶A合成酶缺乏,导致长链脂肪酸
在细胞内异常堆积(脑、肾上腺皮质)
临床与病理
★病理: ◆大脑白质广泛脱髓鞘,从后部向前扩展, 特异的脂质板层 ◆肾上腺皮质萎缩
★临床: ◆多在3~14岁起病,进行性偏瘫、偏盲,强 直、痴呆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MR: ◆脑萎缩 ◆海马径线测量 ◆1H-MRS:NAA↓,MI↑
阿尔茨海默病(图)
颞回及海马旁回-内嗅区皮质的萎缩 左侧海马萎缩,脉络膜裂增宽
阿尔茨海默病(图)
A 正常海马 75-year-old female B 轻度萎缩海马 73-year-old female C 严重萎缩海马 71-year-old female
单体素与多体素的比较
单体素
多体素
➢ 一次采集一个体素 ➢ 覆盖范围大,一次
信号,容易实现
采集可获得较多信
➢ 成像时间相对较短

➢ 磁场不均匀性易克 ➢ 成像时间长

➢ 容易受磁场不均匀
➢ 谱线定性分析容易
性的影响
➢ 谱线的基线不稳定 ➢ 谱线基线稳定
NAA—N-乙酰天门冬氨酸 波峰位置:2.03 PPM 最高峰,灰白质浓度接近 神经元和轴索生存能力与密度的标记物
心病等有关
临床与病理
★ 病理: ◆弥漫性皮质萎缩,神经元丧失,胶质增生 ◆6期:Ⅰ~Ⅱ,内嗅皮质区;Ⅲ~Ⅳ,边缘 系统;Ⅴ~Ⅵ,大脑新皮质区,额、颞叶
★ 临床: ◆记忆、思维、计算↓;人格和行为改变
影像学表现
★CT: ◆弥漫性脑萎缩,颞叶、海马明显,颞角扩大 ◆颞 角 内 侧 实 质 密 度 减 低 , 海 马 透 明 区 (hippocampal lucency)
虎眼征
T2WI苍白球对称 性显著低信号,此 低信号区中央在苍 白球的前内侧可见 高信号区,呈虎眼
状表现。
虎眼征—苍白黑质红核色素变性
在 T2WI上可见双 侧苍白球周围呈 低信号,低信号 围绕着苍白球 前 内侧的高信号中 心区,两侧对称, 产生虎眼表现。 当有临床征象支 持时,虎眼征是 MRI诊断帕金森病 的特异征象。
阿尔茨海默病(大象征)
颞叶萎缩,海马沟明显突出,貌似大象
阿茨海默氏病磁共振的
测量可以分为线性、面积测 量和体积测量,脑结构体积 测量是最准确的方法,通常 主要测量海马、内嗅皮层、 杏仁核、海马旁回等重要的 内颞叶结构的体积。
同年龄、同性别、同等受教育程度
的 正 常 老 年 人 和 AD 患 者 对 照 图 - 海 马,显示AD患者海马的萎缩和颞角 的扩大。
展,症状较为固定,无明显波动性, CT和MRI表现为弥漫性脑皮质萎缩。
二、帕金森病
(Parkinson disease) ★ 帕金森病,又称为原发性震颤麻痹,病
因不明,40~70岁好发
★ Parkinson综合征,继发于颅脑其他病变
临床与病理
★ 病理: ◆ 黑质及黑质纹状体 ◆ 中脑黑质致密带、桥脑蓝斑色素细 胞减少,迷走神经背核神经元减少
表现 6. 掌握急性脑脊散性脑脊髓炎的影像学表现。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 肝豆状核变性、多发性硬化的影像学表现
难点 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影像学表现;肾上
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影像鉴别诊断。
一、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 disease)
★ 又称老年性痴呆或Alzheimer型老年性 痴呆
★ 约占痴呆48%~65% ★ 女:男=3~5:1;65岁以后起病 ★ 病因未明,与年龄、教育、家族史、冠
影像学表现
★CT: ◆豆状核对称性低密度 ◆脑干、皮层或小脑等低密度 ◆脑萎缩 ◆肝脏早期脂肪沉积,后期肝硬化
★MR: ◆豆状核对称性T2高信号
豆状核(壳核为主)、尾状核及双侧丘脑异常信号, 左侧明显,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肝豆状核变性(图)
第十节 脱髓鞘疾病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Cr—肌酸 波峰位置:3.02 脑代谢标记物,最稳定
Cho—胆碱 波峰位置:3.22 磷脂代谢的成分,细胞膜转换的标记物, 反映细胞增殖
mI—肌醇 波峰位置:3.5 胶质细胞的标记物,位于星形细胞中; 髓鞘退变的产物
鉴别诊断
血管性痴呆:男性多见,有高血压病
史,在痴呆前有脑血管意外的病史,病 情时好时坏,呈阶段性加重趋势,CT 和MRI可见多发腔梗、软化灶。 AD:女性多见,病前多数无高血压病 及脑血管意外史,病程缓慢进行性发
三、肝豆状核变性
★ Wilson病,家族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 铜代谢障碍
★ 多见于少年或青年
临床与病理
★ 病理: ◆ 肝硬化、 ◆ 角膜Kayser-Fleisher色素环(K-F环) ◆ 豆状核变性,铜沉积,胶质增生;壳 核,皮质、脑干、小脑等
★ 临床: ◆ 构音障碍、震颤、手足徐动症和痉挛
★ 临床: ◆ 静止性震颤、动作、步态、平衡异 常
影像学表现
★CT: ◆无特异性表现 ◆基底节区变性、大脑皮层及中央灰质的萎 缩(特别是三室周围及额叶萎缩较常见)
★MR: ◆黑质致密带萎缩,黑质短T2信号消失 ◆苍白球、壳核短T2信号 ◆弥漫性大脑皮质萎缩 ◆1H-MRS:NAA↓,Cho↑
帕金森病(图)
MRS的概念(p9)
★ 磁共振是利用磁共振化学位移来测定组成物 质的分子成分的一种检测方法,亦是目前唯 一可测得活体组织代谢物的化学成分和含量 的检查方法。
★ 常用的是氢质子(1H)波谱技术, 由于 (1H)在不同化合物中的磁共振频率存在差 异,因此它们在MRS的谱线中振峰的位置 也就有所不同,据此判断化合物的性质,而 共振峰的峰高和面积反映了化合物的浓度, 因此还可进行定量分析。
影像学表现
★CT: ◆ 侧脑室三角区周围白质对称性低密度,通过胼胝 体压部双侧病灶相连,呈蝶翼状 ◆ 病灶从后向前发展,枕、顶、颞开始,最后额 叶 ◆ 活动期周边环形强化,非活动期无强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