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异彩纷呈的诗歌一、李白系列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
(4分)42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後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4分)43古风(四十六)李白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①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②,闭关草《太玄》。
注:①当涂:当权。
②扬执戟:指扬雄。
汉哀帝时朝政腐败,扬雄不愿为官,专心著书。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起笔不凡,开篇即从唐王朝一百多年的历史入手,以“何赫然”三个字来感叹大唐帝国的繁盛辉煌。
B、“隐隐”写长安城宫阙层层叠叠、连绵不绝,与“横三川”相呼应;“峨峨”则突出这些建筑雄峻壮丽的气势。
C、五、六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众多宾客簇拥着权势显赫的王侯的场景,意在表现他们之间的地位悬殊。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纵横,全诗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笔墨酣畅,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②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4分)水调歌头·李太白画像(宋)李纲太白乃吾祖,逸气薄青云。
开元有道,聊复乘兴一来宾。
天子呼来方醉,洒面清泉微醒,余吐拭龙巾①。
词翰不加点,歌阕满宫春。
笔风雨,心锦绣,极清新。
大儿中令,神契兼有坐忘人②。
不识将军高贵,醉里指污吾足,乃敢尚衣嗔。
千载已仙去,图象耸风神。
【注】①相传李白醉酒呕吐,唐玄宗以巾帕为其拭面。
②“大儿中令”,“坐忘人”,分别指李白的好友郭子仪、司马子微。
1 下列诗句没有表现李白“逸气薄青云”的一项是(3 分)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C.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D.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2. 下列诗句所体现的人物“风神”与“不识将军高贵,醉里指污吾足,乃敢尚衣嗔”不相..符.的一项是(3 分)A. 手持一枝菊,调笑两千石。
B.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C.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D.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 下列评价与李纲词中所言李白诗歌特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 分)A. 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B.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C.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9 分)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摘自余光中《寻李白》①请分别写出李白诗中含有“月”、“酒”的诗句。
(4 分)②余光中诗句中的“剑气”,可理解为李白的豪气、才气。
请结合李纲词作或你的阅读积累,对李白的“剑气”加以阐释。
(5 分)二、山水田园诗人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
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
“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五六两句写游山之趣:沿着溪水行至尽头,还可以坐下来看白云从岩岫间生起。
D.七八两句中说,作者偶遇山中“林叟”,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②这首诗三、四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各是哪个字?请结合诗意作简要分析。
(4分)三、边塞诗人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岑参这首诗不讲究对仗工整,没有严格的用韵,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B.“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两句中透露出作者思乡心切的愁苦。
C.“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
D.结尾两句“大笑”一词,写出岑参和他的朋友乐观、洒脱的盛唐士人本色。
②作者笔下的凉州景物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1】李纲【2】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
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
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
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
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
延晋祚,庇烝民,周雅【3】何曾专美!注释:【1】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
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
【2】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
【3】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16.下列诗句中的“鹤”,与“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3分)A.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诗经·小雅·鹤鸣》)B.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
(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唐·崔颢《黄鹤楼》)D.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
(宋·林逋《山中寄招叶秀才》)17.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
(5分)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6分)古诗文中经常会写前代的人和事。
刘禹锡《陋室铭》中的“①,②”,是以古代明贤自比;杜牧《泊秦淮》中的“③,④”,用陈后主荒淫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统治者;陆游《书愤》中用“⑤,⑥”两句,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意,更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慷慨悲凉。
【 2005年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相同点:不同点: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元好问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少年鞍马适相宜。
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
归期犹及柳依依。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犹及:还赶得上。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对仗工整,借“秋风鼓角”“落日旌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表现了边塞景象的壮美。
B.上片后三句勾勒出一个乐观豪迈、甘愿为国效力的少年形象,其中“从军乐”的“乐”字堪称这首词的词眼。
C.下片前两句写出了大部队声势浩大,行动迅捷,作战威猛,很快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D.这首词以边塞生活为题材,既无“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哀伤之气,也无“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慨之情。
②“归期犹及柳依依”一句中,“犹及”二字使该句意蕴颇丰。
请结合前后诗句具体分析。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