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断舍离

断舍离

断舍离
审题指导】
本材料审题应该抓住关键词“断舍离”。

“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

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

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依赖。

“断舍离”这个主题,虽然在材料中体现的是整理房间,立意时可以化实为虚,可以写到人生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等。

具体拟题写作写作时候,可以有“断舍离”出现,例如:“断舍离,释放心灵”“抛却羁绊,放飞心灵”;可以用材料中的“做减法”来写,如:“学做减法,轻松生活”、“为生活做减法”也可以没有材料的关键词出现,而内容彰显“断舍离”的内蕴,如:“释放心灵,收获自由”、“洗去浮华,释放心灵”“清理人生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断舍离”理念与“舍弃”是不同的,材料强调舍弃不必要的束缚或者自己的依赖,而泛泛谈论“舍弃”扩大了内涵,大多忽视了不必要的这一限制,比如舍弃了双臂,留住了生命。

此外,“断舍离”是一种主观的理念,不是客观上被动的舍弃,这些决定了论据选择的难度。

正面论据:成功人士的抛却顾虑,淡泊名利,斯蒂芬的“小桌子”理
论,低配人生方面的,苹果手机注重简洁的功能,破釜沉舟时的装备,百度的简洁首页,香奈儿香水不注重包装,……
反面论据:淘宝的疯狂,各种控,安泰的不能脱离地母盖亚,手机鸦片……
【考场问题】
1. 审题欠准。

如:《有舍才有得》《学会取舍》《理智的选择,聪明的放弃》。

2. 只写心灵自由,不提及关键词;
3. 论据不能有力的论证论点,或者缺少恰当的扣题分析。

4. 只对材料进行扩展性的论述,缺乏事实论据。

5. 书写依然是第体会各例段的开头和结尾方式
1(《学做减法,轻松生活》(高三1班程晓霞)
(开头)有人说:“人在,树在,大地在,你还要增氧更精彩的生活,”是啊,简单的生活便是精彩的生活,怒要被外物所累,学会做减法,便能轻松生活。

(结尾)学会做减法,学会释放自己的心灵,从而获得自由,去过随遇而安的生活,岂不轻松舒畅,为自己的做做减法,你做到了吗, 2(《释放心灵收获自由》高三21班徐子淇
(开头)繁华尘世,有多少人为心灵的压抑所束缚,又有多少人无法释放自己的心灵而得不到真正的自由,正如杂物整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所提出的“断舍离”理念,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这种理念:释放心灵才能收获自由。

(结尾)“我忽然感到,悲伤深处,其实空无一物。

”七堇年如是言。

是的,唯有释放自己的心灵,才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我相信,星星会说话,石头会开花,释放心灵,终会得到真正的自由。

3(《清理内心的空间》高三、4 吴金良(开头)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如同被按下了快进键;心灵的空间越来越挤,如同被扔进了沙丁鱼群。

清理一下内心的空间,给生命自由和轻快,把心灵的天空变得一尘不染。

(结尾)是时候清理一下心灵的空间了,还生命一种自由的姿态,还生活一个本真的自我,还自我一个水晶宫般的空间。

4(《为生活做减法》高三、6 魏莉
(开头)生活就像一道数学题,我们总是热衷于不断地加,不断地乘,这个式子越来越长,我们的心越来越累。

为什么不试着给生活做减法呢,人生需要简单的快乐,请为生活做减法。

(结尾)简单快乐,减法生活。

一规范。

题型一:100字左右短文扩写扩写古诗词名句是经常出现的扩写题题型之一。

它融合了古典诗词鉴赏、片段作文两个重要考点的内容,能有效地考查同学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做题时,很多同学都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口”那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我认为,应抓住“还原情境”“构设画境”“表现意境”三个步骤,按部就班进行解答。

例将“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要求不改变原词意境。

答题分析:
1(还原情境
“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共才七个字,乍一看,给人无从下手的感觉。

其实,要求扩写的诗词名句一般都出自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课本,题目本身已经给了同学们解题的隐性已知条件——诗句的情境因素。

做题时首先应该还原诗句的情境,通过回忆全诗或全词弄清该情境包含的三项内容: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就可以确定解题的切入点,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扩写了。

此外,还原情境还可以避免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的错误出现。

比如,有的同学把“杨柳岸”扩写得春光旖旎、春意盎然,如果在还原情境时,想到词中写的是深秋清晨的景物,就能避免这样的失误了。

本题在还原情境后可得出如下结果:时间——深秋清晨;地点——某个泊船的渡口;人物——离别情人的“愁人”。

2(构设画境
古诗词中的很多名句,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等都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杨
柳岸,晓风残月”虽仅七字,但七字中包含一近一远两个画面,极有层次,且符合情理。

作者由近及远,先描摹岸边“杨柳”,后绘写天际“残月”,完全符合人视物的顺序及习惯。

扩写时,应充分尊重作者的构设,将画面一个个有序展开,突出景物描写的顺序感、方位感、画面感。

依据作者思路来布设写景的顺序和画面,不仅可以减少答题构思的时间,而且能使答题更准确更到位。

3. 表现意境
古诗词非常强调意境。

要使诗歌有意境,就要在诗中的景物描写中融入或明或暗、或隐或显的感情。

而扩写题往往都有“不得改变原诗(词)意境”的要求,因而首先要体会原诗所蕴涵的感情,然后将这种感情融入扩写中。

原诗感情为悲;扩写文字感情即定调为悲;原诗感情为喜,扩写即定调为喜,二者绝对不能冲突、矛盾。

对例题,同学们应该细心体会“残”字所蕴涵的丰富情感,挖掘出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愫,并在扩写中表现出来。

参考答案:
秋日清晨的寒意,唤醒了因畅饮离情而酩酊的词人。

渡口已不是昨日的渡口,情人的身影也早已不见。

杨柳依旧是昨日的杨柳,只是少了被柳枝牵萦的裙裾。

飘零的衰黄柳叶,带着如泪的清露,沾上词人的衣襟,也沾上词人的心魂。

晓风微起,似纤纤玉手分开密密的柳烟,一弓残月映入词人的眼帘。

那是离人苍白的面容和孤寂的眼,(147字)
题型二:250字左右片段短文扩写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师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答案
天边,黄昏,残阳散发着余光。

映红了大树,映红了小草,映红了小溪和溪里的鱼,映红了人们的头发……映红了世间万物。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旁边小村落里的几户人家,飘荡着炊烟。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了这幅和谐、安详的画卷。

荒凉的古道上,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他,可能思念家乡,思念亲朋好友;可能在倾听大自然的呼吸与心跳;可能在……秋风扫落叶,萧瑟的秋风迎面向那位游子吹来,风中还夹杂着枯叶。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天边一片昏暗。

而那漂泊他乡的游子,还远在天涯,不知何时能回到故乡……(250字) 题型三:500字以上文章扩写
这是一个寂寂的秋末的黄昏。

有悠悠的音乐从远方隐隐约约地传来: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不要问我为什么为什么流浪远方……
秋风秋雨愁煞人。

雨已经停了,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路边有一些孤独的树木神色黯然的垂着头,似乎想挣脱纠缠在身上一些蔫蔫的藤。

枝上有乌鸦栖息,偶尔盘旋,空气中似乎也听得到鸦们沉重的喘息声。

路边小河里的水干得差不多了,余留的一点儿也在无声的挣扎着。

袅袅的炊烟提醒着行人这里还有人家,但那几间歪歪倒倒的小茅屋实在不能给这黄昏太多的温暖。

小石桥趴在河上很多年了,似乎从来没有开心过。

流水老了,石板也老了,小桥更老得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

只有那弯弯曲曲的古道,迈着沉重的步子,强打着精神通向远方。

离家已经多久,他记不清了,归家还有多远,他不知道。

他只感觉自己好像已经在这条古道上行走了一千年一万年。

西风已经寒人,他又打了一个冷战。

马在他身下瑟瑟地发抖,抖得他的心也晃悠起来。

马是如此地瘦了,他自己呢,他不敢看,也不敢想。

西风又起了,他感觉到鬓边的发丝猖狂地飞舞着,他突然心
酸起来:羁旅漂泊之人,不敢对镜啊~镜中又该有多少白发添啊~
走吧走吧,走在这黄尘古道上,走在春花秋月里,走在现实历史间。

青春有多远,家乡有多远,理想又有多远,不去想吧,不去求吧。

一天又要过去了,古道不尽,愁思不尽啊~在风中,在越来越昏暗凄冷的黄昏中,有一些句子,在他的心中突然得明晰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故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56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