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一期末考试法学概论重点整理

大一期末考试法学概论重点整理

法概复习一、法得概念与特征概念:法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得具有普遍效力得行为规范体系。

特征:一、法就是调整人们得行为或社会关系得规范,具有规范性。

二、法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得,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得评价,具有国家得意志性。

三、法就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得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四、法具有普遍性。

五、法就是由一定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得。

六、具有程序性。

二、权利与义务概念:权利与义务就是法得最核心得内容与要素,就是贯穿于法得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法律部门与法得运动过程得法律现象,就是法最基本得范畴。

权利与义务代表了不同得法律精神。

权利得概念:①指公民依法应享有得权力与利益; ②就是指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得一种力量;③制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可以自主决定作出某种行为得许可与保障手段。

权利得特征:①权利得到国家得认可与保障;②权利得行使具有自主决定性;③权利总就是与利益相联系;④权利与义务密不可分。

权利得内容:由自由权、请求权、诉权三部分构成,其中,自由权就是基础,请求权就是实体内容,诉权就是保障手段。

义务得概念:①它就是指义务人必要行为得尺度或范围;②它就是指人们必须履行一定作为或不作为得法律约束;③它就是指人们实施某种行为得必要性。

权利与义务得关系:(1)结构上得相关关系,即对立统一关系。

一个表现利益,一个表现负担;一个就是主动得,一个就是受动得。

(2)数量上得等值关系,一个社会得权利总量与义务总量总就是相等得。

(3)功能上得互补关系,权利直接体现法律得价值目标,义务保障价值目标与权利得实现;义务有助于建立秩序,权利有助于实现自由。

(4)价值意义上得主次关系,权利与义务何者为本位,在历史上就是变化着得。

三、法律关系概念:就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得过程中所形成得人们之间得权利与义务关系。

特征:(1)法律关系就是一种合法得关系;(2)法律关系就是体现意志性得特殊社会关系;既体现国家意志,也体现当事人得意志。

(3)法律关系就是具体得权利与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得构成:(1)主体,即权利得享有者与义务得承担者,包括公民、法人与非法人单位、国家。

(2)内容,即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得具体得权利与义务。

法律上得规定只就是“应有得”、“一般性”得规定,通过特定主体体现为具体得“实有得”、“个别化”得权利与义务。

(3)客体,就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所指向得对象,主要包括物、人身、精神产品、行为结果。

四、法律责任概念:就是指人们对自己得违法行为所应承担得带有强制性得否定性法律后果。

(否定性法律后果,即法律上不予承认,加以撤销以至制裁。

)种类:①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②违宪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

归责原则:①因果联系原则;②责任法定原则;③公正原则; ④合理性原则。

五、宪法得概念与特征概念:就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与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得国家根本法。

(p,25)特征:1)宪法就是国家得根本法;2)宪法就是公民权利得保障书;3)宪法就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得集中表现;4)宪法就是民主事实法律化得基本形式;5)宪法规范具有根本性、原则性、纲领性、稳定性。

六、正当防卫概念: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她人得人身与其她权利免受正在进行得不法侵害,而对实施侵害得人所采取得必要得防卫行为。

成立条件:5个(1)发生不法侵害行为;(2)不法行为正在进行;(3)为保护合法权益;(4)针对侵害者本人实施;(5)不能超过必要限度。

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无过当防卫权(特殊防卫):参见《刑法》20条得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得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得,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七、犯罪未遂概念: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得原因而未得逞。

条件:①行为人已着手实行犯罪。

②犯罪未得逞。

③犯罪未得逞就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得原因。

未遂犯得刑事责任: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八、犯罪中止概念: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得发生。

条件:时间性(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性(必须自动放弃犯罪或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客观性、有效性。

中止犯得刑事责任:没有造成损害得,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得,应当减轻处罚。

九、自首: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得罪行;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较轻得,可以免除处罚。

十、数罪并罚概念:一人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一定原则处罚。

原则:(1)吸收原则:数刑中有一个最高刑就是死刑或者无期徒刑得。

(2)限制加重原则:数刑中有两个以上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得。

(3)相加原则: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得。

适用得情况:(1)判决宣告前一人犯数罪:按上述原则处理。

(2)执行中发现漏罪:“先并后减”。

(3)执行中犯新罪:“先减后并”。

(p74)十一、缓刑:(1)缓刑概念:就是一种有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得制度。

(2)缓刑得执行(P、74 )。

十二、侦查概念: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公诉案件得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得专门调查工作与有关得强制性措施。

侦查行为:(1)讯问犯罪嫌疑人。

(2)询问证人与被害人。

(3)勘验、检查。

(4)搜查。

(5)扣押物证、书证。

(6)鉴定。

(7)通缉。

十三、拘留: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决定,由公安执行得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采取得一种临时限制其人身自由得强制措施。

(p116)十四、逮捕:指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或者由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得一种较长时间地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得强制措施。

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阶段,都有法定得羁押期限。

(p117)十五、审查起诉: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得案件进行审查,以决定就是否将案件交付人民法院审判得诉讼活动。

十六、提起公诉:经过审查,人民检察院认为案件符合提起公诉得条件即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得,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得刑事责任,则应作出起诉决定,向相应得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p122) 十七、第二审程序概念:指根据上诉或抗诉,上级人民法院对下一级人民法院得第一审未生效判决或者裁定重新进行审判得程序。

(一)上诉与抗诉1、上诉:指法定得诉讼参与人不服地方各级法院第一审得判决或裁定时,依照法定程序要求上级法院重新审判得诉讼活动。

2、抗诉:指地方各级检察院认为本级法院第一审得判决或裁定确有错误时,在法定期间内提请上级法院重新审判得诉讼活动。

不服判决得上诉、抗诉期限就是10日,不服裁定得上诉、抗诉期限就是5日。

(二)二审法院对上诉、抗诉案件得审理1、审理原则:(1)全面审理原则。

不受上诉、抗诉范围得限制。

(2)开庭审理与不开庭审理相结合原则。

(3)上诉不加刑原则。

审判被告人或者她得法定代理人等人上诉得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得刑罚。

但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自诉人提出上诉得,不受该原则得限制。

2、二审审理后得处理:(1)维持原判(2)依法改判。

3)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十八、审判监督程序概念:指法院、检察院对确有错误得已经发生效力得判决或裁定,依法提出并重新审理得程序。

1、提起审判监督程序得主体:(1)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得申诉(就是否重审由法院或检察院决定)。

(2)各级法院院长对本院得已生效得判决与裁定,提交本院审判委员会处理。

(3)最高法院、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得判决与裁定,有权提审或指令再审。

(4)最高检察院、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法院已经生效得判决与裁定有权向同级法院提出抗诉。

2、提起重审得原因:(1)有新得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错误;(2)证据不确实、不充分或者相互矛盾;(3)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错误;(4)审判人员有贪赃枉法等行为。

3、重审规则:(1)检察院抗诉得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再审; (2)法院重审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分别按照原来得一审或者二审程序重新审判。

(3)重审结果:维持原判;撤销原判并予以改判。

十九、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人合性公司;50人以下;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

)概念:(p、255)指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外承担责任得企业法人。

有限责任公司得设立 :(1)设立条件 :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50人以下。

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3万元。

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公司要求得组织机构。

5)有公司住所。

(2)公司章程 (3)股东得出资: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得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

全体股东得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得30%。

(4)公司得设立登记:向登记机关提交公司登记申请书、公司章程、验资证明等文件。

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公司成立日期。

二十、一人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要求公司财产与个人财产严格区分。

)概念: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得有限责任公司。

成立条件:(1)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10万元;(2)一个自然人不能投资设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得一人有限责任公司;(3)在公司登记中载明自然人独资或者法人独资。

法律责任: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得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财产得,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二十一、债得概念与特征概念:就是依约定或法定,在特定当事人之间产生得权利义务关系。

(p161~162)二十二、物权得概念与特征:概念:权利人直接支配其物,并排斥她人干涉得权利。

特征:(1)就是权利人对物得权利;(2)就是由权利人直接行使得;(3)就是权利人直接支配其标得物并享受其利益得权利;(4)就是排她性得权利。

二十三、财产保全概念:为保证将来判决得以全部执行,法院在诉讼中或诉讼前对当事人诉争得标得物所采取得强制性措施。

种类:①诉中财产保全:起诉以后,可以要求提供担保。

②诉前财产保全:起诉以前,必须提供担保。

范围:限于请求得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得财物。

(4)财产保全得措施:查封、扣押、冻结或者法律规定得其她方法。

被申请人提供担保得,法院应做出裁定,解除财产保全措施。

二十四、民事审判得基本制度1、两审终审制度:但最高法院审理得一审案件与依照特别程序审理得案件实行一审终审。

2、公开审判制度:公开得内容包括审判得过程与审判得内容。

例外:P、2863、合议制度:只有基层法院与它得派出法庭才能适用独任制。

4、回避制度5、陪审制度:法院审判第一审民事案件,可以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

二十五、代理概念: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得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此产生得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得制度。

特征:(1)代理活动就是具有法律意义得活动;(2)代理人就是以被代理人得名义为民事行为;(3)代理人就是在代理权限范围内独立为意思表示;(4)代理活动直接对被代理人产生权利与义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