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学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

金融学第二章货币和货币制度


(二)流通手段 定义: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并促进交换 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
双重需要的双重满足 诸多物品的不可分割性 特点 现实的货币:”一手钱一手货“ 不足值/价值符号 :换回所需商品 危机的可能性:货币与商品脱节、买卖脱节
(三)贮藏手段
定义:退出流通,价值的独立形态或财富一般代 表
特点
二、西方经济学中有关货币的观点-3
3、货币国定论
又称货币法定论,认为货币是国家创造的。货 币的价值不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而是由国家 权威所规定的。
德国新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克纳普《货币定国论》 从法律的角度分析货币的本质,认为货币是法 制的创作物;是一种支付手段,与创造货币的 材料无关;只要有国家法律权威,可以自由选 定货币支付手段。
2、都是负债货币: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存 款组成,(对发行者)是银行的债务凭证。
3、具有强制性:通过法律手段确定其为法定 货币;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货币,强制社会向其 提供信用。
4、可以作为货币政策进行调节。
4、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
是信用货币与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相 结合,通用电磁信号对信用货币进行贮存、 转账、购买和支付。
对货币的本质理解犯有与货币名目论同样的错 误。
三、现代信用货币的计量-1
货币量的层次划分:将各种货币,按照一定的 标准,划分为若干层次并进行相关包含排列的 一种技术方法 。
划分依据:流动性即金融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的前提下,及时变现的能力;
原因:流动性不同,其流通周转次数不同,形 成的购买力及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不同 。
1、货币金属论
把货币等同于贵金属,认为货币是商品,它必须 有实质价值,货币的价值是由金属的价值决定的, 金、银天然就是货币,只有金、银才是一国的真 正财富等。
兴起于16-17世纪的重商主义时代,代表人物有重 商主义者斯塔德福和亚当.斯密。
强调货币是一种商品,但它忽视了货币与一般商 品的本质区别;只看到货币的价值尺度、贮藏手 段和世界货币职能,却忽略了货币的流通手段和 支付手段职能。
货币国定论犯有与货币名目论同样的错误,将 货币这一经济范畴偷换成法律范畴。
二、西方经济学中有关货币的观点-4
4、货币数量论 用货币数量来解释货币属性、货币价值与商品
价格,否认货币本身具有商品属性和内在价值, 认为货币价值是由货币供给的数量所决定的。
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不过是“购买力的 暂栖所”,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使收入、就业、 物价也变动。
货币起源说
中国古代货币起源说
先王制币说(货币是先王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 而创造出来的)
司马迁的货币起源观点(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 交换的手段)
西方货币起源说
创造发明说(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 便于交换说(货币是为解决直接的物物交换的
困难而产生的) 保存财富说(货币是为保存财富产生的)
派生职能有:价格、价格标准
派生职能有:价格、价格标准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特点:
观念货币 :对商品的衡量 足值或币值稳定 \十足的货币 :名义价值衡量
商品的价值 独占性或排他性:二重化、劣币驱逐良币
价格标准:是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单位及等分, 统一计价方式作的技术规定
货币单位与重量单位:人民币货币单位元、角、 分 ;重量单位有斤、两、钱、分、厘
了解货币制度的概念、形成 一般掌握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币材、名称单
位价格标准、本位币、辅币及偿付能力; 掌握货币制度的演变:
一、金属本位(银本位、金银复本位) 二、金本位(金币本位、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
本位制) 三、信用本位
第一节 货币演进与货币职能
一、货币起源与发展
货币的定义 : 俗话说”钱”,指的是通货 (currency)或现金(cash)。
M1(狭义货币):(现金+活期存款)
M1=M0 + Dd Dd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M2 (广义货币):(现金+活期存款+储蓄存款+ 定期存款)
M2= M1+ Ds+ Dt Ds 储蓄存款; Dt 定期存款;Ds+ Dt 准货币(亚
货币、近拟货币)较易转换为现实货币
M3= M2 + Dn
银行券主要特征
(1)银行券由银行发行可以随时兑现,代替贵金融 货币流通与支付的信用工具。
(2)银行券必须有发行保证,一般为黄金和信用保 证。
(3)早期银行券的发行是分散的,各家商业银行可 凭自己的信誉和能力发行,但必须保证随时可按面额 兑付金币和银币,后由央行发行。
3、信用货币(Credit Money)
马克思货币起源说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分工 私有制 商品和商品经济 货币的价值形式的变迁: 初级阶段-物物交换;简单的物物交换 复杂
的物物交换 高级阶段: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媒介-货币 固定交换媒介物品 一般等价物 货币
货币的产生
(3)足值货币本身包含否定自身的基因。足 值货币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向 高一级的货币形态转化。
2、表征货币(Representative Money)
指足值货币的代表物,包括银行券、辅币等执行货币 基本职能的货币形态。是现代信用货币的中介过渡
表征货币是足值货币的价值符号,内在价值低于额定 价值,但建立在足值货币的基础上。典型的表征货币 是银行券。
与商品交换直接联系:补足交换的环节,是 流通手段的延长,如预付、赊销
与商品交换无直接联系:价值的单方面转移 如发资、捐款
加剧危机的可能性(债务/支付链条的中断)
(五)世界货币:当商品流通跨越了国界,在 国际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
作用有:
作为一般支付手段:偿付国际债务和国际收 支差额
作为一般购买手段:进行国际贸易 作为一般社会财富转移体现: 支付战争赔款、借款、资本输出 充当世界货币/国际货币职能的条件: 货币发行国经济实力与世界经济的协调问题 自由兑换 币值相对稳定,汇率稳定问题
起源于商品交换,产生经济根源是私有制; 商品交换发展的自发产物,商品经济内在矛 盾的结果。
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 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并遵循等价交换的
原则。
二、货币形态的演变
适应经济形式,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1、足值货币:(实物货币) 货币的额定价值同它作为特殊商品的内在价值
各职能间关系
五种职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 + 流通手段 派生职能:支付手段 +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以价值尺度为前提条件,以流通手 段 为归宿;贮藏手段以价值尺度为前提条 件,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为归宿;国际货 币是四种职能在地域上的扩展。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与货币计量
一、货币的本质
第二章 货币和货币制度
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货币的演进:足值货币、表征货币、信用 货币电子货币及特征;
掌握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 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掌握货币的本质:商品、一般等价物、反映生 产关系
重点掌握现代信用货币的计量:M0现钞,M1 狭义货币,M2广义货币、准货币
本章教学要求
二、西方经济学中有关货币的观点-2
2、货币名目论 与货币金属相反,否认货币的商品性和实质价
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便于交换的技术工具, 是换取财富的价值符号,是一种观念的计算单 位。 货币名目论的早期代表人物有巴本和贝克泰等。
货币名目论否定货币的商品性,只根据货币的 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给货币下定义,缺乏科学 性,具有片面性。
是一致的,又可称为商品货币和实物货币。 远古时期有贝壳、羽毛、盐等;特点:较为珍
贵,人们愿意接受和使用,较容易保存等。 商品货币逐渐由内价值稳定、便于携带的金属
货币所替代;货币材料由贱金属让位于贵金属。
金属货币:(条块金属)也是实物货币,经历 了从贱金属-贵金属;如秦代铁质币;经历了 从金属秤量制-金属铸币制,以自然形状流通 到重量单位流通;如金银锭、金银元宝;特点: 价值含量 高、体积小易携带、不易变质等。
货币起源说
中国的货币文化灿烂辉煌
中国的货币史有3500多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公元前1500年,商代已有铜贝币;
公元前800年,春秋初期已有青铜铸造的布币和刀币;
诗经: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有鹿皮币;
公元1023年(宋仁宗天圣元年)建交子务,发行纸币 交子。
通货:人们通常使用的钞票与硬币,信用卡、 支票也是货币。
货币不等同于财富:财富包括货币、资产 货币不等同于收入:收入是某一时间内收益
的流量,而货币是一存量。
货币特定的含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货币是从商品 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并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是一种普遍被 人们接受的可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或清偿债 务的工具。
一、货币的本质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有:
1. 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体现一切商品的价值, 可同一切商品交换。
2. 突出一般使用价值,弱化特殊使用价值。 3. 货币作为价值的外在尺度,劳动时间作为价值
的内在尺度。 4. 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不能与商品完全脱节。
#二、西方经济学中有关货币的观点-1
赵国“铲币”
秦国半两钱
楚国蚁鼻币
齐国刀币
空首布
平首布
刀币
铜贝
鬼脸钱
四、货币制度
商周贝币 春秋桥形币
春秋空首布
战国楚布币
秦朝秦半两 西汉四铢半两
足值货币的基本特征
(1)足值货币是具有十足内在价值的实用商 品。
(2)足值货币是以其自身所包含的实际价值 与商品世界的一切商品相交换。内在价值决定 交换比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