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

04.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

主标题: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
副标题:巴尔扎克世界观具有怎样的复杂性?他为何要创作《人间喜剧》?
关键词:名著,小说,备考,综述
难度:1
重要程度:1
内容:
一、首先认识巴尔扎克世界观的复杂性。

巴尔扎克的世界观比较复杂。

这是他生活的时代和所处社会地位的反映。

他的家庭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受益者,本人在王政复辟时期屡遭困厄,这一切使他极易接受唯物主义、民主主义和其他进步思想,形成了中小资产阶级的基本立场。

但是,他不满七月王朝的腐败和金融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对日益发展的工人运动怀有恐惧心理,希望通过王权和宗教维护中小资产阶级利益。

因此,他参加保王党,成为天主教徒,宣称是在宗教和君王政体“两种永恒的真理照耀下写作”。

应该指出的是,巴尔扎克虽然参加了保王党,但并不是正统的保王党人。

他同情和歌颂共和党人;要求国家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认为“社会就是穷人和富人的一场斗争,富人屈指可数时革命就不远了”。

巴尔扎克虽然鼓吹天主教,但并不是真正的教徒。

他公开声称自已“根本不相信罗马教会”;批评宗教是“使人民逆来顺受”的“最有效的方法”;希望借助宗教“使恶的力量减少,使善的力量增加”。

实际上,照耀他的君主政体和宗教,不过是资产阶级化的王权和“压制坏倾向”的道德力量。

他希望借助它们抑制资本主义罪恶的泛滥,稳定社会。

在巴尔扎克的世界观中确有封建因素和保守倾向,但它所体现的主要倾向是中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因此,我们应当说,巴尔扎克的世界观是进步的。

二、巴尔扎克是怎样把《人间喜剧》联结成整体的?
《人间喜剧》作品繁多,原计划包括137部小说,后来只完成96部。

为了使这些小说“联结成一个整体”.巴尔扎克采用了人物再现和分类编排的方法。

所谓人物再现就是使同一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反复出现,每一部小说只反映人物性格发展的某一阶段,多部小说才构成这一人物的全貌。

据统计,《人间喜剧》中再现过的人物有四百多人,使人物再现的小说有七十几部。

人物再现从情节和人物两个方面加强了《人间喜剧》的内在联系。

另一种方法是分类编排。

巴尔扎克从小说反映生活的不同角度出发,把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是主体,又分为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和乡村生活等六个场景。

这种分类方法构成了《人间喜剧》的总体构架,使
众多小说各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给人以整体感。

巴尔扎克的努力是有益的,《人间喜剧》终于成为欧洲和世界文学史上一座引人瞩目的宏伟壮观的文学大厦。

三、《人间喜剧》的创作分几个阶段?备有什么特点?
从1829年出版《舒昂党人》到1848年发表《现代史内幕》第二部《内情人》,《人间喜剧》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829年到1835年是《人间喜剧》创作的第一阶段,作品有《舒昂党人》(1829)、高利贷者》(1830)、《欧也妮•葛朗台》(1833)、《高老头》(1835)等近四十部。

这些小说表现了贵族衰亡、资产阶级崛起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罪恶,以朴实的风格和对当代生活的真实描绘轰动了文坛。

1836年到1842年是《人间喜剧》创作的第二阶段,作家发表了《幽谷百合》(1836)、《禁治产》(1836)、《纽沁根银行》(1837)、《赛查•皮罗多盛衰记》(1837)等三十几部作品。

这时,《人间喜剧》的总体构思基本完成,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探索更加广阔,除表现前期主题外,七月王朝的现实、金融资产阶级的统治和下层人民的生活也受到较多关注。

1843年到1848年是《人间喜剧》创作的第三阶段,《幻灭》(1837~1843)、《贝姨》(1846)、《邦斯舅舅》(1847)、《农民》(1844~1852)等十几部小说陆续发表。

这一阶段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如前两个时期,但思想更加深刻,艺术更加娴熟,其中几部作品比较集中地揭露了七月王朝的实质,为《人间喜剧》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