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汉武帝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二)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汉武帝的作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小结
毛泽东曾有一首诗词,歌颂到“秦皇汉武”,你们知道是哪首诗词吗?秦皇汉武指的是谁?
导入:这首诗词也说明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杰出帝王,他17岁即位,在位53年,政绩卓著,对后世影响深远,那么汉武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呢?
(出示:汉武帝图象以及课题)
汉武帝继承的是一个稳定和正在发展的王朝,但他不满足现状,不是“守成”而是决心改革,要解决前代未能解决的大问题,是汉朝获得更大的发展,首先应从哪里入手呢?
(展示:“举贤良文学”诏令)
要成就前所未有的成就,就必须有优秀的人才辅佐,汉武帝即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选拔人才。
在他提拔的这些人物中,有许多人为他提出了许多的建议,我们来看第一个人物。
看图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回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这个问题?
明确:儒家学说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看小字,读出。
看书后,由学生进行探究,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
结合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理解汉武帝改革财政,发展生产的内容和作用。
观看历史疆域图,对比、分析,提取历史信息(开疆拓土)
评价汉武帝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宏观把握总体特征。
为全文铺垫
让学生面对当时的问题,进行探究。
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通过分析讨论
使学生认识到推行推恩令体现的政治智慧与雄才大略和“稳定是大局”。
培养学生历史地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等人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激发学习下一节课内容的兴趣。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展示董仲舒的图像及其建议)
(1)你如何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适时点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重点发在独尊儒术上,放在对儒学的利用和提倡上。
(2)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你怎样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利用儒家学说加强思想统治,但在用人上却不拘一格,很重用哪些儒法兼通的人才,用了哪些人才?
第八课 雄才大略汉武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列举出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措施,能够准确恰当的评价汉武帝。
(二)过程与方法: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汉武帝重视人才,用人不拘一格,是成就大业的前提。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处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阶段,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但他们具有思维活跃、喜欢表现自己、敢于表达内心的特点。电视剧《大汉天子》的播出,学生对汉武帝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如何评价人物。
培养学生评价人物的能力。
教学方案特色简述
本节课的教学仅仅的围绕一个人物进行,就是汉武帝,突出表现他的雄才大略,以人带史,事归于人,既让学生了解西汉是怎样强盛的,又让他们对汉武帝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问题探究的方法,教师提出一个一个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在解决问题中进行体验,感受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最后以评价汉武帝作为小结,使学生对汉武帝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重新回归课题。
3、怎样发展生产的?
四、开疆拓土
展示西汉疆域图,对比秦朝疆域图,突出西汉疆域的开拓。
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汉的疆域有了很大的扩大,那么汉武帝在开疆拓土方面是怎样做的?若知详情,请看下节课讲述。
以史实为论据谈谈你对汉武帝的看法。
回答老师的问题
看人物的图象,用课题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回答。
二、解决王国问题
1、何为“王国问题”
2、内容?
4、“推恩令”巧妙在何处?有什么作用?
三、改革财政,发展生产
过渡:汉武帝任用董仲舒统一了人们的思想,任用主父偃解决了王国问题,此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出示:改革财政,发展生产
1、改革财政的措施有哪些?
2、结合措施谈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