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正治与反治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正治与反治

1.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其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1)寒者热之
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方药来治疗。

即以热药治寒证。

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药,里寒证用辛热温里的方药等。

(2)热者寒之
是指热性病证出现热象,用寒凉方药来治疗。

即以寒药治热证。

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里热证用苦寒清里的方药等。

(3)虚则补之
是指虚损性病证出现虚象,用具有补益作用的方药来治疗。

即以补益药治虚证。

如阳虚用温阳的方药,阴虚用滋阴方药,气虚用益气的方药,血虚用补血的方药等。

(4)实则泻之
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来治疗。

即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

如食滞用消食导滞的方药,水饮内停用逐水的方药,瘀血用活血化瘀的方药。

湿盛用祛湿的方药等。

2.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

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而言,究其实质,还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治疗的方法,故其实质上仍是“治病求本”。

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1)热因热用
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例如《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扬主之”,就是热因热用的范例。

由于阳虚寒盛是其本质,故仍用温热药治其真寒,而假热就自然会消失。

(2)寒因寒用
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例如热厥证,因阳盛于内,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脉沉,很似寒证,但有壮热心烦,口渴而喜冷饮,小便短赤等,因为热盛是其本质,须用寒凉药治其真热,而假象方能消失。

这就叫“寒因寒用”。

(3)塞因塞用
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例如脾虚病人,常出现脘腹胀满,时胀时减,不拒按,纳呆,舌质淡,脉虚无力,且并无水湿、食积留滞等征象可循,故以健脾益气治之,脾气健运,则腹胀自消。

此外,如久病精血不足的便闭,血枯、冲任亏损的闭经等,都应采取补益药治疗。

这种以补开塞的治疗方法,叫“塞因塞用”。

(4)通因通用
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泻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

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都属于通因通用范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