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鄂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四单元“诗词诵读”,这是一首讽刺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首两句写仲春的景色,后两句暗寓讽喻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寒食》。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的方式读懂诗的意思。
2、根据诗中描绘的景物,想象词所展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背诵《寒食》。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纸条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是我们诗词诵读学习时间,诗词作为中华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享受,既有磅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也有美丽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
抹总相宜”,既有悲凉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也有豪迈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既有描写夏天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热烈,也有描写冬天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诗《寒食》
板书:《寒食》张志和
生齐读课题《寒食》韩翃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释题(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师:韩翃!了解吗?说说!
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唐代诗人,太宝十三载进士。
擅长写送别题材诗歌,时称“大历十才子”。
师: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或中心的反映,再读课题!理解一下
(古代的节令之一,在清明节的前两天,寒食和清明是全国老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关于寒食节还有一个传说呢:略
师:韩翃的这首寒食诗虽然只28字,但在当时却流传甚广,相传当时皇帝选拔韩翃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师:好的东西需要细细地去品味,下面让我们走近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首诗的所要展现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师: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畅还应该读出节奏感重音,再自由读,体会诗节奏的变化。
待会老师请同学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
(师评价:抑扬顿挫!不错!)
师出示:节奏图,全班齐读。
(二)理解文章内容
师:很好!大家的诵读不仅读准了字音,也读出了诗的节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默读这首词,结合课文注释,你读明白了哪些词或句子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先同桌交流,后指名交流。
交流到“春城无处不飞花时”时
师:1、分析双重否定句
2、体会“无处”(学生展开想象,渗透春风的一视同仁,无论贫贱都带来温暖,为后面官宦特权做铺垫)
到处课能是哪里了?农家小院大街小巷宫廷高院…‥
3、体会“飞花”(感受春天,让学生展开想象,飞花中可能有…‥)
交流到寒食东风御柳斜(什么叫御柳?御医等加深理解)
4、交流“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连起来将这首诗的意思说说!说给同桌听听!
(三)体会作者情感
师:这首诗描写了寒食的哪些景物呀?从飞花御柳写到宫殿烛烟,如
果说前面两句是描写白天的景象,那后面两句则是描写(晚上),如果前面两句描写的是春天长安里的一般春景,那后面两句则是寒食节里的特殊景象呢?为什么说他特殊呢?(寒食节禁火,而宫里则是烛影闪烁,这使老师想到一句俗语,可能有同学已经想到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虚伪!专权!悲哀呀!
三、熟读成诵
美妙的东西需要我们用心去铭记!记住了吗?大家跃跃欲试了,一起试试!
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领略到诗人笔下寒食节的自然风光,感受到诗人对权贵特权的一种讽刺!可谓收获颇丰!下去以后通过查找资料收集一些相关描写寒食的相关诗句,熟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