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寒食节是什么节日

寒食节是什么节日

寒食节是什么节日【篇一:寒食节的历史发展过程和风俗习惯】寒食节的历史发展过程和风俗习惯相对于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我们对寒食节的了解可能比较少。

寒食节又名“冷节”“禁烟节”,通常在清明节前一两天,也是流行于中国及其他汉字文化圈国家的传统节日。

在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地区将寒食节和清明节一起过,只有山西等少数地方还将两个节日分开过。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但它的源头应该是远古时期人类对火的崇拜。

虽然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火又常常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那时人们就把火奉为神灵,要举行祀火活动。

祀火活动后来慢慢改变,形成了禁火节,直到春秋时期形成了寒食节。

相传寒食节是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据说当时晋文公四处流亡,介子推曾经割股为晋文公充饥。

后来晋文公成功为王,在分封功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

但介子推为人忠诚义气,不愿向晋文公夸功争宠,就带着自己的母亲隐居在了绵山中。

后来晋文公知道了这件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出山。

而介子推宁愿隐居在山中,不愿为官。

晋文公没有办法,就让手下放火烧山,本想逼介子推出来,岂料介子推还是不愿出山,竟然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介子推的忠诚勇敢感动了人们,大家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在他去世的那天不生火做饭,吃冷食,慢慢地就形成了寒食节。

到了汉朝,寒食节的节期延长了,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来纪念介子推。

至三国时期,曹操下令取消寒食节的习俗,并推出了非常严苛的惩罚措施。

后来三国归晋了,由于“晋”字的原因,寒食节的习俗又恢复了。

从那时起,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广到了全国,寒食节也成了全国性的节日,汉民族在寒食节那一天都要禁火吃冷食,山西民间尤其重视过寒食节。

随着历史的发展,寒食节的习俗渐渐多了起来,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拔河等等,后来上坟的习俗改为在清明节。

寒食节实用的冷食种类也非常多,有寒食粥、面、浆、等等;寒食节的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

这些食品大都寓意深刻,取纪念介子推高风亮节之意。

虽然在今天,寒食节在传统节日中的地位已经下降了很多,但在古代,它是汉民族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因此形成了很多关于寒食节的诗词作品,如杨万里的《寒食上家》、孟云卿的《寒食》、宋之问的《途中寒食》等。

这些诗词涉及到了许多流派,不仅是研究我国古诗词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

虽然现在中国已经很少有地方过寒食节,但寒食节背后蕴含的忠君爱国的精神,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的抱负,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道德重要的一部分,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篇二:关于寒食节的诗歌赏析】1.《寒食》王禹偁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注释①寒食,清明节前两天为寒食节。

介子推追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不得封赏,负母逃进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他出来,竟被烧死。

为纪念他,就规定这一天不得升火煮饭,只能吃冷的食物,故称之为寒食节。

②撰碑钱,为别人写碑文、墓志铭的稿费。

简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这是唐朝诗人韩翃写的京城寒食节的美好景象的名句。

唐宋两朝,清明、寒食期间是游玩、宴会的好日子,故有人间佳节唯寒食这样的诗句。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也是汴京清明、寒食期间的盛况,这便是明证。

首联写自己被贬官的心情,忆昔西都看牡丹,稍无颜色便心阑。

而今寂寞山城里,鼓子花开亦喜欢。

作者这几句诗就是最妙的解说词。

今昔的强烈对比,怎不惹起诗人无限的惆怅呢?颔联的句法是套用杜甫《江村》中的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句式;颈联写的是草树沐新雨和依依墟里烟两种境界。

中间两联对仗是山里寒食风光的具体描绘,写得很有特色,笔法也很老到。

尤其是颈联,比起草树沐新雨和依依墟里烟这两句更有韵味,更富诗家语。

诗人偏偏不说草树,而说绿;不说墟里烟,而说乍禁烟,既含蓄,又使形象显得更为突出。

用这样的语言去写才叫做写诗,懂得这样去鉴赏才算是会读诗。

尾联是反语,是牢骚语,虽然嘴里说莫惆怅,心里早已是因思世事悲心事,更听风声杂雨声。

靠替人写碑文,写墓志铭得来的钱买酒喝,要不然酒债寻常行处有,这过的是什么日子!犹有,看似旷达,实为愤激,里面藏有多少潜台词呵。

2.《和子由寒食》苏轼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贝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3.《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背景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

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

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注词释义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③、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④、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

⑤、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⑥、传:赐给。

⑦、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

(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

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

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

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

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

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

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

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

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

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分页标题#e#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

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

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

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

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

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

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

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

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lsquo;五侯rsquo;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

(《围炉诗话》)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

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

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4.《途中寒食》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5.《寒食上冢》杨万里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6.《壬戌清明作》屈大均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7.《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8.《寒食日献郡守》伍唐珪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9,《寒食节》张志真寒食时节雨纷飞,春风杨柳映翠微。

家家户户禁烟火,纪念贤臣介之推。

【篇三:寒食节的风俗、习俗】寒食节的风俗、习俗寒食节形成了丰富的风俗、习俗: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百姓上坟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

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8、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

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寒食节具有以下特点:1、节日形成早。

源于春秋时,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

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

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

2、延续历史长。

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3、文化内涵深。

由尊崇介之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