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庸之道(2018)
• 一、“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 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 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 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 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 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全 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 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 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 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 等。
子路问怎样才能称得上强。孔子回答说:“你问得是南 方的强呢还是北方的强?或者是你自己认为的强?教育 人们宽缓柔和,对不讲道义的人不加报复,这是南方人 的强,君子就持守这种强。以刀枪为枕,以铠甲为席为
卧,驰骋战场死而无悔,这是北方人的强,强悍勇武的
人就坚守这种强。所以君子与人平和相处而又不丧失自
己的原则立场,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君子恪守中庸之道
4、“中”和 1、有关“和”的熟语、格言。 自然:“天地以和顺为性”。(《周易外传· 说卦》) 修身:“君子和而不流”。(《礼记· 中庸》)
齐家:“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吕氏春秋》) 治国:“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
(荀子· 富国)
交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 郑语》)
经营:“利者,义之和也”。(《周易· 乾· 文言传》)
《论语》选读之14
中庸之道
大意感知
(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 在哪些方面?
明确: 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 13.24、17.13) 中礼(1.12、17.24) 中和( 13.23 )
探究文本
1.“中”德
中庸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为德 也,其至[达到极点]矣乎!民鲜[少]久矣。
• 狂: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 • 狷: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狂者? 李白 嵇康
狷者? 堂吉诃德
庄子
李敖
林逋(梅妻鹤子)
重点字词及译文
3.“中”礼
先王之道,斯[这]为美,小大由[遵循]之。 有所不行:知和[和谐]而和[求和],不以 [用]礼节[节制]之,亦不可行也。 恶[憎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阻塞不 通]。恶徼[强取、掠夺]以为知者,恶不孙 [通“逊”,谦逊]以为勇者,恶讦[揭发别 人隐私或过错]以为直者。
(2)探讨 :“民鲜久矣”的原因
2.“中”行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师愈与[“欤”,语气词]? 不得中行而与[交往]之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亲近)也,无莫(淡
漠)也,义之与[和]比
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
【明确】交往中过分的热情与冷漠的对待一样 会使心灵窒息。管理中过分的民主与一人专制 一样会没有进步…… 凡事有度,与人交往“亲密有度”,让对方拥 有独立的空间。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 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 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 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 中庸的思想。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 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过”,而 “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 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明确】“乡原”在人格特征上具有欺骗 性,孔子说他是德贼,意即“乡原”乃道 德的盗窃犯,是一枝射向仁德的“暗箭”, 以此来陪衬“君子”,不足以彰显“君子” 人格的风范和特征。而小人缺点明显,易 分辨,是射向仁德的“明枪”,以“小人” 陪衬“君子”,更能起到强烈的道德警示 作用,在孔子眼中,“小人”尚有可取之 处,求真君子固然难,求真小人也不易, 惟独伪君子易找。
而无偏无倚,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政治清明,不因 挫折而改变自己的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政局 混乱,社会动荡不安,至死也不改变自己的道德节操, 这才是真正的强啊!”
【解读】 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 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 体力的强,而是精神力量的强。精神力量的强体 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 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 操守。 回到《中庸》本章,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 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最为高 深的道行。
四 1、“抑”是选择连词,“抑或、还是”的意思; 而,代词,你。”而强“是指”你认为的强“; 与,疑问语气词,”欤“。 郑玄和朱熹等人认为的“而强”是指“你所认为的强”。 2、 孔子对理想之强的描述至少体现了中庸思想 以下几个原则: (1)取中的原则。南方之强过于柔弱,北方之 强过于刚猛,都不是理想之强。“中立二不倚” 则避免了极端化。 (2)和谐的原则。“和而不流”与“和而不同” 意义相近。 (3)守经用常的原则。不论治乱穷通,都坚守 道义而不随波逐流。
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 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 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 水济水。谁 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
可也如是。”(《左传· 昭公二十年》)
【译文】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 据也驾著车赶来了。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 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 协呢?”景公说:“和协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 “有差别。和协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 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 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 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 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里下进 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 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 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丁,百姓没有争斗之 心。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 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 谁能吃一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 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材料:齐侯至自田,晏子待于遄chuán台,子犹驰而造 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
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
如羹焉,水、火、醯xī、醢hǎi、盐、梅,以烹鱼肉,燀
chǎn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
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
【明确】“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深刻地影响着中
华文化。
家和万事兴(家庭) 协和万邦(外交)
和气生财(生意)
政通人和(政治)
和衷共济(事业)
天时不如地利,地
利不如人和(战争)
3、【问题】请解释“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明确】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准则,只 有保持个性的矛盾统一才算得上真正的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意是君 子用自己的意见去纠正别人错误的意见,一 切恰到好处,却不盲目附和;小人总是盲目 附和,不肯表达自己的意见。
忠恕之道(第五课:4.15,5.12)文质关系(六课12.8) 周而不比(八课2.14) 群而不党(八课15.22) 以直报 怨(八课14.34) 事君数,斯辱矣(八课4.26)求也退, 故进之(十一课11.22)等内容,都可以认为从不同方 面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注释】 1抑:选择连词,抑或,还是。 2而:你。 3报:报复。 4衽:席子。这里活用作动词,把…… 当作席子,即睡在……上的意思。 5金革:兵器和铠甲。 6流:迁移变化。7倚:倚靠,斜靠着。 8塞:不通,指仕途失意。
与人交往要有度,究竟以何为依据?它的 标准是什么?
【明确】“义之与比”的义是与人交往的依据,以道义 为标准去比较选择,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 就不做。只要努力求得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
(6)依据义的标准,从原文找出可交往和不可 交往的人,并加以比较。 【明确】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君子、狂狷 不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小人,乡原
治大国若烹小鲜: 鲜鱼、活鱼 鲜艳 芳草鲜美: 少 好犯上者,鲜矣: 葬鲜者自西门: 夭折、早死
【明确】 ①中庸之道,谈何容易,把握好度并不是件容易一事, 连孔子也发出如此沉重感叹。 ②中庸之所以会“民鲜久矣”,归根到底,是由于 “民”之价值不被统治者重视“久矣”,从伦理学角 度,是由于道德的规范性因维护统治者利益过度张扬 而民主主体性不被突出“久矣”。孔子核心思想是仁, 从“中政”到“中德”,意味着孔子意识到人民在历 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丰富“中”的内涵。从政治学 角度看,“爱人”根本要求是统治者必须考虑到民众 的利益与需要,在自己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之间寻求 一种平衡关系。
1、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 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 会的秩序条理,乐滋润着群体内心和谐与团结 力。”(宗白华) “一个理想的人,一个理想的社会,必须具备乐 的精神和礼的精神。”(朱光潜) 3、“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 不息,合而同化,而乐兴焉。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述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里仁》)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 宪问》)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 里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子 路》)
(7)为什么孔子在提倡“君子”人格时要 以“小人”而不是以“乡原”来做陪衬?
二: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孔子旗 帜鲜明地反对破坏秩序的以强凌弱的“攻打”,主张以 “德”、“礼”来达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 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