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
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
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
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
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
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
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
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的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教学目标:1、: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吧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传.(chuán)不习乎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第二阶段:自主探究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多么有贤德啊,颜回!”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
第二句将学习乐趣。
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
“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第八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
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九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
第十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一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二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三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第四阶段:小结试背全文,比比看谁背得最准确。
背诵过程中要注意停顿,不抢不拖,不加字,不吞字。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1、导入: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
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
此外,《论语》是处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它。
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救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1、写作特点:(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