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省综合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山西省综合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山西省综合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赵阳 37
摘要:山西是资源储备大省,同时也是资源开采大省和能源消耗大省。

山西经济社会资源发展与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

本文分析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利用的途径。

关键词:
山西是国家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也是中部典型的资源型地区。

资源开发利用是把双刃剑,资源优势很容易变成“资源陷阱”。

长期以来,大规模、群体性和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形成了山西高度依赖的经济体系。

山西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粗放经营推动,靠资源的成本优势维持产品的竞争优势,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代价相当大。

全省矿产资源拥有量丰富,但多年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引发的资源短缺矛盾日逐尖锐。

水、土地和森林资源严重缺乏,资源供应日益趋紧,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全面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即是解决山西资源支撑不足困境的必然选择,又是实现“二次资源”价值化的现实出路,对中部各省资源开发路径的选择,亦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1.煤炭行业。

推广煤炭绿色、安全、经济开采技术、装备和工艺,坚持先抽后采、煤气共采、煤与伴生资源共采,减少矿井废弃物排放量。

加大边角煤、薄煤层以及高硫高灰煤的开采力度,提高煤炭回收率。

优先采用输煤皮带、地下输煤通道等封闭储装运仓储系统,实现“煤不露天、煤不落地”,减少输送过程的损失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

通过矸石矿井回填、矿井水循环利用、煤层气液化、煤炭气化以及循环发电等方式,实现煤矿固、液、气相废物的综合利用。

推广煤系高岭土超细、增白、改性技术,推进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土地复垦和生态景观重建”等模式来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和土地复垦工程。

多途径开发利用煤层气、煤矸石、矿井水等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以煤矸石直燃发电、治理沉陷区和裂缝区、煤矸石建材及制品以及复垦回填等大宗利用为重点,研发推广煤矸石制备化工产品、生产复合肥料、提取稀有元素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

2.电力行业。

鼓励发展燃用煤矸石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积极适应煤矸石电厂的大型化,增大煤矸石使用比例,到2015年,新增加煤矸石电厂装机2000万千瓦,总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年消耗煤矸石总量达到7850万吨左右。

加快推进“关小上大”和老厂技改项目,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鼓励适宜的火电机组燃用或掺烧中煤、煤泥等低热值燃料,支持发展煤电一体化,集约开发建设大型坑口电厂。

推广普及洁净煤技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节能技术,建设高效脱硫脱硝、除尘、空冷设施。

鼓励新建火电机组大比例采用中水、矿井水,提高工业废水回用率。

拓展粉煤灰、脱硫石膏资源化利用途径。

大力拓展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生产、道路建设、土壤改良、污水处理、提硅提铝等领域中的应用。

促进脱硫石膏的利用,在水泥、建材制品等领域用脱硫石膏替代天然石膏,减少矿产资源消耗。

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资源,建设风力发电、光伏电站等项目,提高新能源装机比例。

开展生物质高效燃烧、生物质燃气轮机发电等技术攻关,在农村地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充分利用农林加工废弃物进行直燃或气化发电,加强农业废弃物和木材综合利用。

3.焦化行业。

积极推进焦炭企业兼并重组,支持现有大型焦炭生产企业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开发推广炼焦清洁生产新工艺,提升现有清洁型热回收焦炉的技术水平,鼓励企业采用捣固装煤技术,提高配焦煤掺入比例,应用掺入粘结剂配用型煤、煤调湿和煤分级粉碎等配煤技术,减少对优质原料焦煤的依赖。

以节水和污水资源化为核心,提高工业废水回用率。

提高焦炉煤气综合利用水平。

要加快建设焦炉气生产天然气、合成氨、尿素、甲醇、油品等深加工项目,提高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率和产品经济附加值。

推进焦油、粗苯等焦化副产品加工的大型化和规模化。

在兼顾产品数量与品种的基础上,提高加工精细化程度,全面提升焦化副产品加工层次。

以煤焦油沥青为基础,开发电极沥青、沥青针状焦产品,形成碳素新材料产业优势。

4.冶金行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支持省内外大型骨干企业对相关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和升
级改造,提高产业装备水平、产业规模和集中度,有序推进淘汰落后产能。

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工艺。

在钢铁行业,推进高炉、转炉、电炉、烧结机大型化,推广高效连铸连轧技术、热装热送技术等;在铝镁行业,推广电解铝液直接合金化生产铝材、回转窑焙烧工艺、镁液合金化等节能减排的清洁生产工艺,减低能源、资源消耗。

加强冶金行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发展利用冶金炉渣(炼铁炉渣、炼钢炉渣、金属镁渣等)生产水泥、超细粉、砌墙砖、路基料等建筑材料;推广冶金企业含铁尘泥、尾矿资源化利用技术。

减少工业废水产生和排放,加大对废水的综合利用。

开发推广大规模消纳赤泥的综合利用技术,减少赤泥对环境的危害。

积极开展生产过程中余热、余压、余能的回收和利用。

开展焦炉煤气、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的综合利用,提高各种煤气回收利用水平。

开展冶金工业窑炉余热余压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冶金工业窑炉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水平。

探索建立废金属资源回收、分类处理和加工利用机制,提高废金属回收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再生金属产业。

5.化工行业。

合理布局新扩建项目,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提升行业技术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能量梯次利用和资源的重复使用,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分行业、有特色地推进煤化工各产业发展,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具有山西特色的新型煤化工发展模式。

充分发挥化工技术优势,对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产业要重点发展、集中突破,实现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

在晋北、晋东南、吕梁地区布局三大现代煤化工基地,重点发展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化工新材料等现代煤化工产业。

通过重点发展吕梁交城、晋中介休灵石、临汾洪洞、运城河津闻喜新绛等特色化工园区,做大做强焦油加工、苯下游、乙炔精细化工等产业。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依托省内煤化工设计、研究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国内外煤化工尖端人才,加大科技投入。

大力开发先进煤气化技术,推广采用常减压蒸馏、低温连续蒸馏煤焦油加工工艺,过热水蒸汽换热技术。

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型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加强工艺流程中余热余压的回收利用,采用热电联产或热工联产,达到热能、动能分级利用的目的。

积极开展电石炉气、电石渣等化工废气、废渣的综合利用
和化工废水的治理和回用,减少废弃物排放。

6.建材行业。

合理布局电力、冶金、煤炭、化工、建材企业,构建以建材企业消纳废弃物为核心的循环产业链。

充分发挥建材企业消纳废物功能,支持建材企业对煤炭企业的煤矸石、电厂粉煤灰、钢厂矿渣和钢渣、金属镁渣、氧化铝赤泥进行资源化利用,鼓励企业对生产中产生余热、余压进行利用,在一定区域内逐步实现废渣、废水、废气“零”排放。

提高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积极发展磨细矿渣、磨细粉煤灰等水泥混凝土矿物掺合料,进一步降低水泥中熟料的用量;提高煤矸石、粉煤灰、选矿渣、冶炼渣、化工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推广脱硫石膏替代天然石膏的资源化利用;推广水泥行业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及污泥等技术,支持大掺量利用固体废弃物应用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建设规模化和产品多元化的利废建材企业。

提高矿山资源回采率和尾矿回收利用率。

中、小型矿山要统一规划、统筹开发、综合利用,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大型矿山要优化开采方案,提高石膏、石灰石等资源的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推进尾矿和废石的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型建材产品。

利用其他行业的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墙材和绿色建材,加快粉煤灰蒸压砖、粉煤灰加气砌块、煤矸石烧结砖、脱硫石膏墙体材料等成熟利废产品和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新型墙材利废率。

大力推广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建材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建筑,积极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加强需求引导,强化工程技术标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延长使用寿命。

积极推动利用污水(中水)、浅层地热能、工业余热、深层地热能梯级利用等可再生能源供热(制冷),改变传统用能结构,替代和节约化石能源。

推广装配式住宅和预拌砂浆,鼓励建筑垃圾回收利用。

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利用产品市场份额扩大,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关键共性技术方面研发的投资力度得到加强,实现资源高端利用。

培育出一批具有较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建设好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建立起适合我省省情的资源综合利用管
理体系。

提高全省资源节约与综合开发利用水平,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强化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意识。

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程。

参考文献:《山西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2014年11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