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概论学

设计概论学

本科毕业论文学 院专 业年 级 XXX 级姓 名论文题目指导教师 职称2013 年 4 月 25 日学号: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

Key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我国400毫米等雨量线分布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农耕游牧民族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雨量线的关系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农牧区的转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长城成为农牧业生产的分界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长城与农牧区随气候发生变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地理条件影响400毫米等雨量线的位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古代王朝的兴衰与400毫米等雨量线密切相关..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自然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农业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国防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文化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400毫米等雨量线地理学意义新论姓名:孟欢欢学号:20095081226单位: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指导老师: 陈登胜职称:讲师摘要:400毫米等雨量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随着时间的推移,400毫米雨量也发生了空间上的变化。

400毫米等雨量线还影响着它两侧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且古代长城的修建与历代王朝的兴衰也有密切的联系。

研究400毫米等雨量线地理意义对促进农业及环境有重要影响。

关键字:400毫米等雨量线;移动;都城;长城On 400 mm isohyet geofraphy significance Abstract:400 mm isohyet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400 mm of rainfall change space. 400 mm isohyet also affect it on both sides of the modes of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rise and fall of dynasties of ancient building and the Great Wall has close connection. Study on 400 mm isohyet geographic meaning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Keywords: 400 mm isohyet; mobile; capital; the Great Wall引言400毫米等雨量线从古代就对我国影响很大,古代王朝的兴衰与其有关,古代长城的建设与其有关,我国农牧区及农耕区的生活方式也和与其有关。

两侧的文化也与其密切相关,这些影响使得学者追其踪迹,研究其意义,对我们人类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1我国400毫米等雨量线分布情况400毫米等雨量线是我国地理分界线中一条比较重要的线,它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沿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一线,它同时也是我国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是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

以400毫米等雨量线为界,其东南受太平洋及印度洋季风影响的湿润地区,其西北为少受甚至不受东南季风影响的干旱地区。

所以造成了400毫米等雨量线两侧的降雨量、温度、年积温都有所不同。

两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有很大的区别。

2农耕游牧民族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雨量线的关系2.1农牧区的转化清代以前农耕和游牧民族长期在400毫米等雨量线附近对峙,形成农牧交错带,从而使400毫米与农牧带有密切的关系,400毫米等雨量线是我国半湿润与干旱气候的分界线,又是农耕区和不足于发展农业的草原区的分界线。

农耕民族曾经不止一次地突破400毫米等雨量线,但并没有在草原地区建立长期的有效统治。

游牧民族也曾入主中原,但在取得农耕区后迅速地转化为农耕民族,并与草原新兴游牧民族在400毫米等雨量线附近形成新的对峙。

由于400毫米等雨量线两侧的降水量不同,导致农耕民族与草原民族的生活方式也大大的不同。

2.2长城成为农牧业生产的分界线农耕民族为防止游牧民族的入侵和骚扰,在400毫米等雨量线附近修建人防工程—长城,从而形成“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廓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鱼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现象[1]。

随着400毫米等雨量线的移动,游牧农牧交错带和长城也随之移动。

但400毫米等雨量线的移动却是有迹可寻的。

在中国历史上气候曾发生冷暖的周期性波动,这导致400毫米等雨量线也随之波动,并引起草原与农耕区的交替南推北进,长城也随之南推北进。

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若干王朝的北部军事防御,也是中华文化圈内农耕与游牧这两大部类文明形态的分界线,更是形成了人为的分界线。

它不仅仅具有军事上的防御意义,也护卫着先进的农耕文明,使其不致在游牧人无止境的袭击中归于毁灭。

这就造成了“万里长城本是一条人为的防御工事,客观上却成为农牧业生产的分界线”[2]。

2.3长城与农牧区随气候发生变化400毫米等雨量线,适农区和非适农区的边界随之移动,处于农牧交错带的土地价值也随之变化,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也随之移动,长城也随之变动。

如民代长城较之以秦汉长城,其位置即有大幅度的整体南移退缩。

中段地区最为明显,秦汉时期长城推进至河套以北,而明代则退落至鄂尔多斯南端,南移幅度达2~3个维度[3]。

我们可以从气候变化因素中找到部分答案。

据计算,寒冷时期,草原南界要向南移200多千米。

原先宜农的地区,会因气候的寒冷而致歉收、衰落,沦为新主人的牧场。

而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温暖期,明则处于中国历史的寒冷期,但“即便是大大后退了的明长城,也最大限度地逼近了400毫米等雨量线”【4】。

2.4地理条件影响400毫米等雨量线的位置高山和河流会影响400毫米等雨量线的位置。

如高山阻隔了季风北上,促使400毫米等雨量线南移,游牧和农耕的分界线也会随之南移。

同时,以高山为依托,可以降低农耕民族修建长城和防守的成本,只要这种收益大于将长城偏离400毫米等雨量线所造成的损失,农耕民族的理性选择还是依托高山修建长城和进行防守。

因此,地形等因素也会对农耕游牧分界线的形成和长城修建位置的选择等产生积极的影响3古代王朝的兴衰与400毫米等雨量线密切相关400mm等雨量线是条很特殊的界限,它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也决定了他是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干旱区半干旱区的分界线,这些分界线也使得该线以西气候以大陆型气候为主的干旱半干旱气候,而该线以东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的湿润半湿润热带、亚热带、温带气候。

使得该线以西形成以游牧生活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而该线以东则形成以定居为主的农耕农业生产方式。

而在400mm等雨量线附近是两种农业方式的形成过渡带。

我国历代王朝的更替,无不是有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代替中央王朝或地方势力过于强大而替代中央王朝引起的,也就是所谓的内忧外患。

这也迫使自六国以来历代王朝400mm 等雨量线附近修筑长城。

历代王朝将都城选在这条线附近,究其原因,可分为四大条。

3.1自然因素这里是第一二,二三阶梯的分界线,平坦而地势稍高的地形是城市建设比较理想的所在地。

这里既较第一阶梯地势平坦又较第三阶梯地势稍高,地形相对复杂有利于得到作战时的地利。

在这条线上的地区气候条件适中,不太冷也不太热,但地理环境复杂,处于山地与平原交汇处,有地形高大的山,还有供水能力较强的河流,建都于此,可谓易守难攻,如西安,北京就是如此。

中国的发源地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即长安洛阳一带,而且自此之后上至黄帝时代下至隋唐时期3000多年,这一带一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自然是建都的所在地。

长安洛阳都被作为都城与自然原因就有很大的关系,它们都有着易守难攻的地势,长安的关中盆地,洛阳的洛阳盆地都是四面环山,且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水源充足,保证了城市的长足发展。

是建都的理想之地。

3.2农业因素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广义的农业包裹农林牧副渔。

上面以及说过400mm等雨量线附近是两种农业方式的过渡带亦农亦牧,又是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过渡带,有利于促进名族融合,同时也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的对彼此生活习性,作战方式有所了解,能做到知己知彼。

又因处于农耕分界线,从经济方面考虑,可兼顾农业、畜牧业,使都城内的物产丰富,可在短时间内获得所需产品。

由于都城是人口非常集中的地方,兵力十足,如果没有粮仓保证是不行的。

如长安处于关中平原地带,沃野千里,粮食丰盛。

而洛阳处于伊洛川地,土地肥沃,可保证粮食供应。

同时也是为了更方便地运来粮食和畜牧业产品[5]。

在人口压力说和宴享说两种理论的指导下,一些考古学家从研究中发现:在野生食物资源分散数量不太丰富的地区,单位面积内不可能负担较多人群的食物供应,就是当地人群分成较小单位进行觅食,以适应流动性较大的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