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听评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原方法和手段。听评课是教师互相学习、切磋教艺、研究教学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业务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的方法之一。在倡导大力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今天,大力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研究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显得尤其重要。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学被认为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的过程,所关注的是教师的教,从而把教师活动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而且由于听课者既不参与课堂教学、也不直接参与教学容的学习,通常被认为是与教学不发生直接关系的人员。因而在听课前无充分准备;听课过程中也就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这样的听评课,显然是有悖于课程改革精神的,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研究的效果。为此,必须依照现代教学理念,革新听课、评课。 一、听评课的功能 1、教研科研功能 听评课既是教研活动,又是科研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既是一个验证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操作、升华为理论的过程。在听评课中可以学习吸收大量的教学理论、经验和先进的教改信息,在执教中去运用。也可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概括形成理论。如此循环反复,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 另外,听评课也是教育同行进行教材分析、教法研究、教学经验交流的一种好形式。一位哲学家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是两个思想。”所以,教师之间开展听评课活动,就能达到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艺的目的。 2、激励发展功能 通常就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来说,可能有两条路可走(从相对意义来说)。一条是磨道式的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一条是螺旋式上升,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改造的策略,是教学能力发展的道路。 听评课对开阔教师的视野,激励他们上进,发展他们的教学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引导教师走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道路。 3、教学诊断功能 学校领导抓教师的教学有各种各样的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临床指导。所谓临床指导是指学校领导深入到教室中去,诊断教师教学中的毛病,评估教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一种具体技术。这里的“床”是指教室,“临床”是指深入到教室中去。“临床指导”的操作技术包括观察前活动、课堂观察、观察后材料分析与交谈等三个阶段。 听评课就有“临床指导”的性质。为了查清教师教学质量一直很差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听课,在评课时,对课做出综合分析。分析过程中,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问题。要对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教学程序的设计诸方面做一透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具体改进的意见。这是一个“诊──断──治”的过程。
改革与问题总是相伴而生的,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如其它学科一样遇到许许多多的新问题,譬如,如何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行为,优化语文的教学过程?如何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等,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对于教研人员来说,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既是工作的需要,又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基本形式是观察与思考,新课程起步不久的2003年秋季,我开始从课堂教学入手,作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将平时听课中发现的典型课例及时记录下来,加以整理,然后如牛儿吃草一般反刍琢磨,形成反思的文字。尽管这是草根式的研究,但它来自于亲历的课堂,都是发生在身边的教学现象,因此这些来自于教学原生态的观察和思考是具体鲜活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语文教学上曾有过“得得派”,主一课一得,我的这些反思也是如此,力求一例一得,每个课例侧重解决一个问题。 反思可以提高我们对教学行为的认识水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依靠“经验+反思”,这个关于教师成长的公式告诉我们,强化教学反思以提升认知水平和教学技能,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需要鸿篇巨制,以建立理论大厦,但我们也需要零砖碎石,以铺垫前进的路途。因此我企盼这40篇听课与反思能起到铺路砖石的作用,让它铺垫在实践与理论之间,使成长中的教师少走一点弯路。 教研之路是苦乐旅程,正当我感受到这种课例研究的乐趣时,不料2004年的搬家将所写的十来篇“听课与反思”全部遗失,当时颇为泄气,打算放弃,后来到底拗不过职业的执着,又重新动笔。朝来暮往,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四个春秋,辛勤的汗水终于结出了零星的果实,尽管它如此微不足道,但“自己的孩子自己疼”,所以还是倍感欣慰。 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深知自己热情有余而学养不足,书中的一些看法肯定缪误不少,恳望同行坦诚批评指正。好在教研无禁区,思想唯有碰撞才会飞溅智慧火花。愿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相互切磋研讨,共同营造语文园地的万紫千红。 2007年12月 1、 让诵读走进文本 【课题点击】 课题:《童趣》(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它叙述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一些“物外之趣”,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平常的景象或事物在作者笔下变得美丽而奇特。文章篇幅短小,生动有趣。 【听课回放】 2004秋季我市有六个县进入义教课改实验,这节课是市教研室到这些课改实验区进行教学视导时所听的一节课,听课的学校为一所农村初中。 上课开始,教师演唱校园歌曲《童年》,由此导入新课学习;接着检查课文预习情况,学生介绍课文作者、上黑板给生字注音 ;随后师生交流,了解课文记叙了哪几件趣事。完成了以上教学步骤之后,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诵读上面,课堂活动主要围绕诵读展开,具体做法如下: 1、诵读课文,交流感受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师生对话交流。 师:读过课文之后,请同学们谈谈对文言文的感受。 生: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语言较现代文难懂。………… 师小结:文言文一要读准字音,二要注意朗读的停顿。 2、听课文朗读录音 教师提出要求:注意朗读时字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 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并在文中作圈点批注。 3、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4、推荐代表朗读 先由女生推选一位代表朗读课文,读后学生与教师进行评价;再由男生推选一位代表朗读课文,读后进行评价。由于男生代表的朗读不够理想,评价过后,另一位男生主动起来再次朗读,教师对这位同学给予表演鼓励。 5、同桌互读 同桌之间,一个读一个听,然后交换进行。 6、教师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诵读活动作简要小结。 【课例反思】 《童趣》一文短小精悍,文笔生动形象,教师以诵读为主进行教学是十分得当的,也很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但这节课存在的问题也集中反映在诵读上面,即诵读停留于形式,未能进入文本。 首先,诵读的目标不够明确。教学中的五个诵读环节,每次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及有什么要求,没有体现出来,教师仅在“听课文朗读录音”时,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字音和停顿”,而其它几个诵读环节皆未提出具体的要求。五次朗读活动尽管形式上有变化,但基本上处在同一个层面,缺乏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 其次,诵读感知未能触及文本的容。诵读是为了感知文本,品味语言,不能为了诵读而诵读。教师先让学生理清课文所写之事,再进行诵读,实际上将诵读与感知分离开来,不符合先感性后理性的一般认知过程。再如“诵读课文,交流感受”这一环节,诵读之后理应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容,交流认识,但教师并没有顺势而为,而是让学生“谈谈对文言文的感受”,将诵读的关注点转移到了文本的形式上,的确是一个遗憾。 诵读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它对感知文本、形成良好的语感作用重大。新课程实施以来,诵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诵读只是手段,只有当它真正走进文本,成为理解文本的有效途径,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2.问题——解读文本的钥匙 【课题点击】 课题:《山中访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山中访友》是一篇很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的写景散文,作者用一颗纯真的童心体察自然,视山水为知己,赋景物以灵性,在拟人化的和想象丰富的文字中,表达出对山水自然挚爱之情。 【听课回放】 这是我在一所普通中学听的一节调研课,导入新课之后,教师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作相应指导,由此感知课文的容要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问题讨论法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教师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①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你得到哪些启发? 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讨论,教师与学生对话,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 题。其中第一个问题解决得比较顺利,而第二个问题由于设计不当,效果不佳,来看几例学生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生① 读课文:“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入扎进泥土和岩石……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回答:树林启发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做人。 生② 读课文:“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 回答:山泉启发我们要表里如一,做一个心灵美的人。 生③ 读课文 :“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进嗓子,从古唱到今。” 回答:瀑布启发我们要无私奉献,不要贪慕私利。 …… 【课例反思】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师大)。可见,问题不仅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动力。正因为如此 ,新课程十分强调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
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如何设计(生成)有价值的问题,是对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检验。本节课设计的两个问题,我认为第一个问题颇有价值,它直奔文章中心,可以有效帮助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容、领会作者思想感情。但第二个问题的设计值得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