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生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

浅谈小学生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

浅谈小学生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是学校的一面旗帜。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而校长的领导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各方面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关系到整个学校教育教学今后发展的方向。

从法律的角度讲,校长是一个学校的法人代表;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讲,校长是一个学校的主管。

特别是中心学校的校长,领导着全乡镇不同区域的教育,他的决策将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校长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喜厌好恶对全乡镇师生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

“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这句话说明了校长对学校的决定作用。

所以我认为,作为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乡镇中心学校的校长,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强化自己的品质修养,立足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加强农村乡镇中心学校的管理,这样才能当好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中心学校的校长。

作为乡镇中心学校校长,下面我就加强城乡结合部农村中小学管理工作作一些初浅的探索。

以工作实绩和亲身实践讲述我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与同仁共勉。

一、学校管理力求规范,科学高效学校的管理是秩序,是规范,是硬件,是目标,是艰苦细致的日常工作。

中心学校本着“要求规范,管理科学,运行高效”原则,围绕以目标管理为导向,过程管理为基础,情感管理为动力,质量管理为核心的思想,在不断补充完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

进一步强化“校长是学校第一责任人”的角色意识,明晰权责,实施校长负责制。

坚持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落实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在教育管理中,紧紧抓住民主管理和依法行政两个重要环节。

为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效益,我做了一些改革探索:一是进行了以人事制度为主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尝试改革,制订了《学校人事制度管理办法》、《学校领导责任追究办法》、《学校领导作风要求》等相关管理文件。

学校严格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加强民主管理。

各学校把校务公开当做民主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规定了校务公开必须具有的几个重大事项。

一是学校购买各种物品、仪器要实行分层次公开制度,实行阳光作业,以防暗箱操作;二是对社会和家长关心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勤工俭学收支经费,以及“两免一补”、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费发放的情况公开;三是对与教职工切身利益有关的办学决策、教学改革方案、职称评定等随时公开;四是对重大开支项目,如修缮费、行政办公费、水电费等按季度公开。

一学年,中心学校、各完小、中学校务公开4次,并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这一制度的推行营造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民主管理学校的氛围。

公开使得学校的决策与管理置于教师与家长的监督之下,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树立了学校良好的形象。

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学校强化依法治教、依法收费的思想意识,实施收费公示制度,严格执行收费政策。

治理中小学乱收费,不仅直接关系教育部门的形象,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学校在社会中的形象。

中心学校把握方向,紧扣主体,服务大局,树立并巩固学校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一是成立了中心学校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领导小组;二是认真实行收费公示制度(“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费发放政策;三是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发文认定各校报账员,严审各项开支,严格各校校产及财务管理,厉行节约,充分发挥各项教育经费的作用,做到专款专用,规范收缴分离,规范资金管理使用,使其发挥最佳效益。

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带领中心学校工作人员整理撰写《学校管理材料汇编》,根据教育改革的需要,制定《人事管理实施意见》、《中心学校管理人员考核方案》、《中小学校长考核方案》、《学校教学奖惩办法》、《村小教师教学奖惩办法》、《中小学“两级毕业班”教学奖惩办法》、《教师工作量化考核》、《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方案》、《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学校财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文件,以上文件经教代会上讨论通过,付诸实施。

明确管理范围,研究管理责任。

依据教育规划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预测与现实相结合、已有的规划经验与科学的规划相结合的特点,为加快我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建设“农业、工业、旅游业一体化”乡镇,迈向新型农村乡镇和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制定《教育发展“十一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确定了学校整体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措施,指导学校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总的说来,基本做到了:一是学校教职员工职责工作目标的规范;二是学校、教职员工行为过程的规范;三是考评过程的规范;四是工作目标、行为考评管理规章制度深入人心,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五是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管理。

安全工作是学校健康、有序、稳步向前发展的根本和保障。

一定要把安全工作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让“安全”这个词深入到每个领导、教师及学生之中。

基本做法是:①成立安全领导小组、突发事件应急小组、消防安全领导小组、重大安全事故处理领导小组、食品卫生工作领导小组。

同时,以完小为单位成立相应的安全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的安全工作,并明确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②抓好安全工作的常规管理。

第一是全面落实省、市、县各级下发的安全文件,从源头堵死不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二是抓学校安全工作的检查落实情况,学校每日实行安全检查登记(含师生出勤、环境工作),学校实行月报制,每季度最末一月实行安全检查季报制;第三是抓好师生食堂的管理,对办有食堂的学校,严格实行采购、销售、流水登记及采样存放制。

③抓好学校师生常见病和安全工作的自救教育。

避免群体感染、突发事件能有效控制,避免师生伤亡的有效途径。

学校结合季节变化,对师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个人卫生教育,对食堂、宿舍、教室、厕所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消毒,切断疾病的传染源,保证师生身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

④抓好中小学实验药品、强酸、强碱的使用和管理。

针对实验室的强酸、强碱,第一做到双人双锁保管;第二实验药品消耗设有详细的登记制度;第三对实验中的器皿做到及时清洗、规范摆放;第四对实验后的有毒液排放做到安全可靠,不给校园和周边环境带来污染。

⑤抓好常规管理与季节性管理,使其有机结合。

⑥抓好安全责任书的落实和奖惩。

中心学校与各完小、初级中学每年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

依据对各学校安全目标责任书的落实情况,中心学校每年实行量化考核,对完成情况好的学校进行奖励,对完不成或因管理疏漏、不到位出现不安全事故的第一责任人给予经济处罚和责任追究。

⑦抓好学校校舍的管理。

现实中一部分师生还在砖木建筑中上课和住宿,这类建筑属“普六”时期的建筑。

学校为确保师生安全,每年应从紧缺的办公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对校舍进行维修,确保师生安全。

同时,对裸露的照明电线(含老化的)进行彻底更换,在雨季来临前对校园内及周围防洪进行充分排查,妥善处理,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

(8)对住校生实行24小时的值班巡查制,对其进行必需的监控。

二、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促进均衡发展在调动积极因素,盘活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薄弱学校改造任务的基础上,尽力抓住可以引资、配款、捐款的一切机遇,竭力做好学校的规范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积极加强校点调整,以加强119希望小学、雷锋希望小学建设为突破口,做大、做强两所希望小学,推行并聚集公路沿线学校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发挥中心小学(119希望小学)、雷锋希望小学以及公路沿线优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上的辐射作用,逐步加强边远、山区学校(即薄弱学校)建设,促进全乡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和均衡发展。

三年来,积极争取各种资金改善全乡教育教学条件,雷锋希望小学投资19万元启动建盖综合楼,其中建行云南省分行领导、职工捐款5万元,昆明四十三医院捐款4.3万元,教育局拨款5万元,村民委员会拨款2万元,村民捐款1万元,启动建盖学生宿舍,建筑面积190平方米,投资10万元。

同时投资1 0万元打挡墙及校舍维修改造。

云南省三环化工集团投资40余万元,建盖张所完小教学楼及相关辅助设施。

新田完小新建回族食堂一个,投入1万元,校舍维修投入3.5万元。

清海完小改建学生宿舍、食堂投入0.6万元,新建混凝土球场一块,投资3.5万元。

竹沟完小新增加课桌椅60余套,投入0.7万元,积极争取资金30余万元,建盖学校综合楼,投入3万余元打造混凝土篮球场,校舍维修投入1.5万元。

多姑村委会投资6000元,中心学校筹、引资12000元为多姑完小打造围墙350米,校舍维修投入1.5万元。

启动建盖栽开完小综合楼及改建围墙400余米,总投入38万元,建筑面积446.7平方米。

天生村委、中心学校共同协商划地,并筹资3万余元建造天生完小牌坊,用铁丝围圈村委会的一片古树林作为学生课外的活动场地,并作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小型公园,经过多方争取,天生完小已实现昆明市标准化建设,投入资金617.35万元。

金所初级中学新增加课桌椅150套,投入1.968万元;购置铁床50张,投入1.25万元;投资10万元建学生厕所,又投资10万余元进行学校绿化、美化、优化改造,争取到昆明市农村示范初中建设资金620万元,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海子小学投资36万元进行教学楼建设及原校舍维修。

119希望小学投资43万元进行危房改造、围墙打建及学校“小公园”建设。

摆宰小学投资6.5万元进行维修及排危改造,摆宰完小自筹资金0.6万元,师生动手自建沼气池一个,极大地改善了学校和师生的生活和办学条件等等。

中学、竹沟小学、119希望小学即将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标准化学校。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始终把硬件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

在上级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举全民之智,聚社会之力,带领中小学校紧抓机遇,多方协调,务实进取,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营造了安定、安全、和谐、健康有序的育人环境。

三、加快步伐,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依据相关要求,中心学校、中学及各完小分别建立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并组织全乡学校做好:一是硬件环境建设;二是资源的接收和资源库的建设;三是促进资源共享和利用;四是人员的培训。

乡、校领导小组组长分别由中心学校校长、各完小校长担任,办公室主任由各校教导主任或技术骨干教师兼任。

涉及的各个项目校点,按省、市、县要求足额、按时上缴配套经费。

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每个校点配套0.7万元;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校点:卫星接收点配套0.17万元,光播站配套0.03万元。

经费投入是远程教育正常运作的保障。

居于目前农村学校办公经费比较紧张的前提条件,我要求各学校挤出资金,因地制宜,以小投入赢得大效益。

自“明天女教师远程教育项目校点”在我乡落实至今,共有12所学校投资6000余元,自购PcTOTV转换器,组成简易多媒体教室,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