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从自律的角度理解师德
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是很多教育单位或者说社会对教师学识和师德的一种要求,也是许多教育工作者追求的行为准则。
然而这简单的八个字,要做起来却不简单,尤其是把它深入教师的灵魂而以此自律,更是尤为不简单。
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言行的楷模。
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老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即使“万世师表”的孔子,也还要“吾日三省吾身”,坚持自律。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师德的高要求需要我们每位教师都应真正从内心认识到“修师身、养师德”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自觉规范言行,自警自律,方能不断保持和提高师德修养。
显然,自律才是真正提高师德修养的根本和决定性因素。
而在当今社会,个人的价值观往往所崇尚“自我”和“自由”,把追随这种自己意志的行为认为是一种灵魂的释放。
教师也一样,如果把自己仅仅当作普通的公民来自我设定或把教师当成普通的职业来遵守普通职业道德,往往容易忽略到教师在无人关注处的自我行为及其社会影响力。
譬如近年来社会上屡屡出现的教师虐童案,校长性侵案,这些身为人表的老师,何尝不知道教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条条框框?然而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好玩心”促成了他们的无畏,欲望吞噬了他们的人性,直接把身为人民教师的道德基准都抛到了脑后,丝毫不顾及他们的这些行为给孩子、给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
如果说师德形成于规范上是对教师行为的硬性规范化,则自律下的师德是道德和价值观是孩子和学生眼中的榜样和典范,教师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尤其是一些法律道德之外的,如对学术的敬畏,对知识的渴求。
很显然,这些他律的硬性约束是很难明文规定的。
自律有着比他律更为严
格的内在要求,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形成的“自律”,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随时随地和我们在一起的良好品质和习惯,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言行“为人师表”,才有可能“行为世范”,才能受用一生,造福一方。
因此,我认为“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不是一句理想的豪言壮语,也不是一句威严法律条例,它是从自律的角度对每一个教师提出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一生所要修内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