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套广播体操著作权案
法条链接
源自《著作权法》第三条 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 (一)文字作品; (二)口述作品; (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 (四)美术、建筑作品; (五)摄影作品; (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 (七)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八)计算机软件; (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第四十条 录音录像制作者使用他人作品制作录音录像制品,应当取得著作权人许可, 并支付报酬。
法院审理
西城法院经审理认为,第九套广播体操的口令是对连续数字1到8的二次 或四次简单重复,不具有独创性,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 西城法院认为,第九套广播体操的肢体动作及整体编排均不构成作 品,不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首先,广播体操是一种具有健身功能的 体育运动,由曲伸、举振、转体、平衡、跳跃等一系列简单肢体动作组 成,但与同样包含肢体动作的舞蹈作品不同,其并非通过动作表达思想 感情,而是以肢体动作促进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精神传导系统功能的 改善。简而言之,广播体操的动作有强身健体之功用,而无思想情感之 表达,既不展现文学艺术之美亦不展现科学之美,故不属于文学、艺术 和科学领域内的智力成果;其次,从著作权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来看, 广播体操是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身体练习活动,包含一系列连续的肢体 动作,当这一系列动作按照规定的方式施行时,将产生既定的健身效果。 因此,广播体操本质上属于一种健身方法、步骤或程序,而方法、步骤 和程序均属于著作权法不保护的思想观念范畴;此外,从作品法定形式 的角度分析,广播体操不属于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任何一种作品形式。 法院认为,不涉及人的思想感情和知识,不具有文学、艺术、科学审美 意义的创作,无论其独创性有多高,都不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 的成果。
小组结论
被告示范、讲解或演示第九套广播体操的动 作以及录制、发行相关教学示范录像制品的 行为并不构成侵害著作权,但是被告使用发行 了DVD其中包含了第九套广播体操的音乐, 此举并未得到原告的授权并且没有像原告支 付相应的报酬,违反了《著作权法》关于音 像制品的相关规定,因此侵犯了原告的著作 权,所以应该对原告进行相应的赔偿。
法院同时认为,第九套广播体操整体编排不能构成汇编作品。 但是,西城法院认为,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作为第九套广 播体操伴奏音乐著作权及录音制作者权的专有使用权人,有 权对侵权行为提起诉讼。 针对广东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广东豪盛文化传播有限 公司国家体育总局已将其享有著作权的第九套广播体操配乐 录制为录制品,故使用该配乐制作涉案录制品不构成侵权的 主张,法院认为,我国著作权法明确限定将他人音乐作品录 制为录音制品,才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本案中被控侵 权出版物并非录音制品而是录像制品。此外,使用他人已合 法录制的音乐作品,不能是将他人已录制的录音制品直接复 制到自己的录制品上,而只能是使用该乐曲,由表演者重新 演奏,重新制作录音制品,否则构成对著作权人、表演者、 录音制作者权利的侵犯。本案中,被控侵权DVD中使用的伴 奏音乐就是国家体育总局制作的录音制品,并不是重新演奏、 录制的,也不符合法定许可的规定。
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 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 第四十二条 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许可他人复制、发行、 出租、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并获得报酬的权利;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该制品 首次制作完成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被许可人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录音录像制品,还应当取得著作权人、 表演者许可,并支付报酬。
法院判决
2012年12月13日,西城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宣判, 认定第九套广播体操肢体动作及整体编排均不构成 作品,不受保护;但其中伴奏音乐享有著作权,应 该受到保护,涉案出版物构成对第九套广播体操音 乐作品著作权和伴奏音乐录音制作者权的侵犯。判 令北京图书大厦停止销售,广东音像出版社有限公 司、广东豪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停止出版、发行涉 案出版物;广东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广东豪盛文 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为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消除影响, 共同赔偿中国体育报业总社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10 万元。
赖静 张俊 冯晓娟 方松
第九套广播体操著作权案
案情简介
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创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套 广播体操”。原告通过与国家体育总局签订合同, 独家获得了第九套广播体操系列产品的复制、出版、 发行等权 利,并出版发行了《第九套广播体操图解 手册 DVD CD》。其中DVD、CD的主要内容分别 为第九套广播体操的演示教学片和伴奏音乐。被控 侵权DVD《第九套广播体操》由广东音像公司出版、 豪盛公司总经 销、图书大厦销售,内容亦为第九套 广播体操的教学示范片,但讲解示范人员与授权出 版物不同,使用了第九套广播体操的伴奏音乐。原 告认为,被告的行为侵犯了 原告对第九套广播体操 动作设计编排、伴奏音乐、口令以及相关音像制品 所享有的专有复制、发行权。
被告辩称
北京图书大厦辩称,其销售的涉案出版物有正规合 法的进货渠道,对相关商品已进行了严格审查,不 应承担侵权责任。 广东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广东豪盛文化传播 有限公司共同辩称,广播体操不属于我国著作权法 保护的作品范畴,不应受到保护,且其出版发行的 音像制品是另行录制的,与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出版 发行的涉案出版物完全不同,没有侵犯中国体育报 业总社的录音录像制作者权。此外,因第九套广播 体操的伴奏音乐已经被国家体育总局录制为录制品,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使用该配乐制作涉 案录制品不需要征得其同意,仅需支付报酬即可。 由于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并非该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人, 也没有在本案中对音乐作品的使用费提出诉讼主张, 所以,请求法院驳回中国体育报业总社的全部诉讼 请求。
广播体操是否“作品”引热议
该案宣判后,引发了业内人士的热议。有人认为广播体操的 肢体动作及整体编排具有独创性,与花样游泳、艺术体操接 近,可以构成作品。但是推广广播体操属于政府行为,其编 排是政府利用公共财政委托他人创作完成的。因此,广播体 操虽然可以构成作品,但不受到保护。 同济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与竞争法中心主任张伟君在接 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广播体操肢体动作编排 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体育锻炼,而不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情感, 因此,虽然这种动作设计也包含了创编人员的智力劳动,但 这种智力成果只是体现在这种动作设计的科学性和功能性上, 缺少艺术美感,因此一般不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舞蹈作品。 而且,广播体操是国家为了开展全民体育运动而出资创编的, 如果将其纳入著作权法保护范围,可能导致每个人练习、表 演广播体操都要经过许可,与国家向全民推广的目的背道而 驰。其实,如果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以外的机构录制了动作规 范的广播体操教学示范音像制品提供给公众,也是有助于广 播体操的推广的。广播体操录像制品没有了独家垄断,可以 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空间。
当事人
原告:中国体育报业总社
被告:北京图书大厦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图书大厦)
被告:广东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简称广东音像公 司)
被告:广东豪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称豪盛公司)
原告诉称
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侵犯了 原告对第九套 广播体操动作设计编排、伴奏音乐、口令以 及相关音像制品所享有的专有复制、发行权。 因为被控侵权DVD《第九套广播体操》由广 东音像公司出版、豪盛公司总经 销、图书大 厦销售,内容亦为第九套广播体操的教学示 范片,但讲解示范人员与授权出版物不同, 使用了第九套广播体操的伴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