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化解堵提高低渗透油层吸水能力
【摘要】随着油田注水时间的延长,部分注水井由于储层污染造成水井注水压力高、不能完成配注,使地层能量不能及时补充,影响了注水开发效果。
为了解除储层污染,保证欠注井完成配注,近几年我矿采取了周期洗井、酸化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降压增注效果。
【关键词】酸化增注
1 注水现状
目前我矿有吸水差甚至不吸水井48口,占注水井总数的18.5%,我们从静、动态资料入手,结合注水全过程对吸水差水井原因进行了详细分类,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治理,取得了一定效果。
2 选井原则
针对水井吸水差的原因,为了保证措施有效率及效果,我矿结合以往的选井原则,严格选井,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井网加密调整后建立有效驱动体系的欠注井;
(2)注水井连通状况好、控制储量多,油井有生产能力的欠注井;
(3)能够判断水井受到污染,具有较大的表皮系数,确定损害程度;
(4)固井质量要好,以免酸化窜层,影响酸化效果;
(5)没有套变或套损,以免酸化或以后注水进一步破坏套管。
3 配方及施工情况
3.1 配方情况
洗井液:5%盐酸+3%氢氟酸+1.0%缓蚀剂+0.5%铁离子稳定剂+1.0%破乳剂+0.3%洗油剂+0.5%黏土稳定剂+1.5%渗透剂。
前置酸:12%盐酸+3%醋酸+1.0%缓蚀剂+0.5%铁离子稳定剂+1.0%破乳剂+0.3%洗油剂+1.0%黏土稳定剂。
主体酸:12%盐酸+3%氢氟酸+3%醋酸+1.0%缓蚀剂+0.5%铁离子稳
定剂+1.0%破乳剂+0.3%洗油剂+1.0%黏土稳定剂+0.2%助排剂。
后置酸:12%盐酸+3%醋酸+1.0%缓蚀剂+0.5%铁离子稳定剂+1.0%破乳剂+0.3%洗油剂+1.0%黏土稳定剂+0.2%助排剂。
顶替液:3.0%氯化铵+0.5%黏土稳定剂。
后置长效液:1.0%抑膨剂+2.0%op-10+2.0%乙氧基化烷基硫酸钠。
3.2 现场施工工艺
具体施工工艺流程:
冲洗干线和洗井返排→清水试压→正注洗油管液→关井24h适当返排→注前置酸→注主体酸→注后置酸→注顶替液→关井24h适当返排→注后置长效液→关井24h后开井注水。
4 酸化效果分析
4.1 井网加密调整后建立有效驱动体系的欠注井
经过加密调整之后,加密区注采井间建立了有效的驱动体系,改善了开发效果,但因各种原因仍有部分欠注井存在。
我们选取了井
区已建立有效驱动体系的13口井进行酸化解堵(见表1)。
其中效果较好的10口井,酸化前注水压力15.6 mpa,配注
190m3/d,实注38 m3/d;酸化初期注水压力12.4 mpa,实注180m3/d;目前注水压力13.2 mpa,实注185m3/d,截止目前平均单井累计增注644m3。
效果较差的3口井,酸化前注水压力14.6mpa,配注45m3/d,实注11m3/d;酸化初期注水压力14.0 mpa,实注28m3/d;目前注水压力14.4 mpa,实注16m3/d,平均单井累计增注177m3,压力恢复较快,有效期仅为24天。
前者与后者相比,前者压力上升较慢。
分析原因这部分地区油层的储层物性差,非均质程度高,水驱油效率低,很难建立有效驱动。
4.2 注水井连通状况好、控制储量多,油井有生产能力的欠注井
选取了6口处于连通状况好、控制储量多区域的吸水差井进行了酸化解堵。
其中效果较好的4口井,酸化前注水压力15.3mpa,配注65m3/d,实注24 m3/d;酸化初期注水压力14.1 mpa,实注54m3/d;目前注水压力14.4mpa,实注62m3/d平均单井累计增值223m3。
效果较差的2口井,酸化前注水压力15.4mpa,配注35m3/d,实
注15 m3/d;酸化初期注水压力15.5 mpa,实注24m3/d;目前注水压力15.4mpa,实注11m3/d,一个月后压力恢复,有效期较短。
分析原因主要是受断层遮挡或处于油层构造边部,很难建立有效驱动体系,效果较差。
5 几点认识
(1)酸化解堵适用性分析表明,我矿水井注水压力较高,还存在部分欠注井,有必要进行酸化解堵措施。
(2)酸化效果表明:在选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单井的注水压力、注水量的完成情况,同时还要考虑目的井所处区域、储层物性、砂体分布情况等多项参数,酸化效果能更明显。
参考文献
[1] 王玉普著,注水井酸化优化设计,大型砂岩油田高效开采技术,2006年8月
[2] 高瑞著,注水井酸化增注适应性分析,大庆长垣东部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探索与实践文集上册,200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