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内容(《教育学基础第1章—第
5章》)
教育学基础重点复习内容(《教育学基础》第 1 章第 5 章) 1、教育学的萌芽: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2、《学记》:
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著作。
3、世界上第一个教师:
昆体良。
代表作:
《雄辩术原理》 4、教育阶段性的出现:
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教育成了统治工具,其工具开始有所显示。
5、第一本现代学著作: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6、教育的功能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社会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的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4)从多维度的复合分类等。
7、个体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
1 / 7
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现实特征的过程。
8、影响个体发展的社会化因素:
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媒、职业组织、社区等。
9、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
10、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11、教育功能释放的场域:
社会,环节:
一是产品的社会输入,产品的社会利用。
12、教育目的:
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
13、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第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14、教育目的的功能:
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15、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对教育活动有定向功能。
(2)对教育活动有调控功能。
(3)对教育活动有评价功能。
---------------------------------------------------------------最新资料推荐------------------------------------------------------ 16、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17、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18、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简称,指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以成长生活的意义及规范的内在构建和外在体现为根本旨要,通过多方面的涵养和培养活动,引导人的品德的以构建和发展的教育活动。
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体质、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活动。
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9、教育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20、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一、经济,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
二、政治,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
3 / 7
的阶级性。
三、文化,教育活动既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有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如文化选择、文化传承、文化整合与文化创造等。
21、义务教育:
是指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给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22、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3、教师职业的作用:
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是指教师职业对一定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它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客观基础。
24、教师职业的地位特点:
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法律地位、专业地位。
25、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一、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二、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26、教师的专业素质:
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其包括:
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合理的专业知识,复合型的专业能力,
---------------------------------------------------------------最新资料推荐------------------------------------------------------ 崇高的专业道德,强健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
27、教师的职业角色:
是指教师在教育系统内的身份、地位、职责及相应的行为模式。
其基本角色有:
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
28、学生的本质特点:
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并具有明显的特征,作为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的起点状态到生命的终点的全部人生中,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身心两个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的过程。
29、学生的社会地位:
是指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应具有的主体地位。
30、学生的发展:
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31、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32、师生关系:
5 / 7
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在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33、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34、师生关系的调节有 3 种:
师生关系的社会调节,师生关系的学校调节,师生关系的教师调节。
35、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的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
学生受师生关系的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
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36、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37、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
---------------------------------------------------------------最新资料推荐------------------------------------------------------ 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