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专职人员承担的目的明确,计划周密的以影响人的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艺术的科学。
个体发展:是指在人的身上发生的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意向和社会素质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反映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内部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 是指在学校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的双边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师: 狭义:是指在学校专门履行教育职责的人员社会本位论:指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教育应当服务于社会的需要,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教育目的体系:一般由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等构成。
在这个层次体系中,从上位层次的教育方针到下位层次的课时教学目标是一个逐步具体化的过程,反过来,从课时教学目标到教育方针是一个逐级达成的过程。
个体发展:是指在人的身上发生的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意向和社会素质的发展课堂教学:是指按年龄和程度把学生编成一定规模的教学班,教师根据各门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课表对全班学生进行同一进度的集体性的教学。
义务教育:也叫强迫教育,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国民基础教育。
课程: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及安排。
二( 填空选择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书院。
学校教育诞生于奴隶社会,教学内容主要内容是“六艺”19世纪60年代起,德、英、美、法、日等国纷纷建立工科大学标志着近代大学教育的诞生.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的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
赫尔巴特—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普通教育学》最早提出普及教育思想并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著作。
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可分为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教育的主要社会职能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教育的文化功能:一(传承和选择文化的功能:二(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
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目的是古代西方的雅典教育教育目的的性质和主向由科技发展决定的。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是卢梭。
形式教育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官能心理学。
学生的权利:一.生存的权利;二.安全的权利;三.受遵重的权利;四.受教育的权利。
目前,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培养模式正处于多元化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颁布的。
教育的机制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把教育明确地划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的第一人是英国的教育家斯宾塞。
我国学校的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课程的基本类型总的来说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学进程是教案的基本部分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因材施教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义务教育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义务教育入学年龄6周岁,教育法95年颁布,教师法93年颁布。
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
2.选择作用。
3.激励作用。
4.评价作用。
三( 简答题教育功能的特征答:1.客观性。
任何系统都有其功能,只是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存在逐步深化和拓展的问题。
自然生物界和社会中的各系统都呈现这个趋势。
2.整体性。
教育功能的整体性是指教育功能中的各种效应总是相互关联并综合地产生作用。
教育的个体功能有其整体性,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有其整体性。
3.层次性。
教育功能的层次性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从作用对象来看,可将教育的功能分为直接功能与间接功能。
直接功能是在具体教育过程直接表现出来的教育作用,间接功能则是产生在教育过和之外的由直接功能引起的效果。
4.迟效性。
教育功能的迟效性既体现在个体功能上,也体现在社会功能上。
从个体功能来看,个体对于教育所提代的外部影响需要经历一个吸收、消化,从而向自身素质转变的过程。
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答: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即遗传素质、环境和学校教育。
一(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的年龄特点。
2.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发展的个别特点。
3.遗传素质本身具有可塑性。
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1.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提供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给出了一定的限制。
2.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的方向。
2.教育对人的影响系统而且全面。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
3(学校教育有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的指导。
教师对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活动及受教育者身心变化的规律的掌握更为深刻与娴熟。
4.学校教育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的基本特点:1.学生是能动的人。
2.学生是发展的人。
3.学生是完整而独特的人。
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德育的内容指的是学校用来培养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的理论、观点、原则和规范。
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
2.社会公德教。
3.爱国主义教育。
在当肖,我们应该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
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是中国现代化成就的教育。
四是中国国情的教育。
4.集体主义教育。
5.民主、纪律和法制教育。
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在结构上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1.是均衡性。
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的比重。
2.是综合性。
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
3.是选择性。
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育途径的意义:1.教育途径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2.教育途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证。
3.教育途径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节好课应该符合以下几点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具体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组织严密。
4.教学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学生积极性高。
课堂教学优点与不足。
答:优点1.教师按照一定的上课时间表,有计划地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有利于扩大受教育面,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
2.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活动,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3.各门学科轮流交替上课,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减轻疲劳。
4.把年龄和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在集体组织形式中进行学习,易于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局限性:较难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于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使学习活动脱离实际。
课外活动的意义表现在:1.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领域,激发求知欲、主动性和创造性。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个性特长。
3.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4.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
教育制度的特点:1.是强制性。
作为教育体系和相应的规范或规定的有机综合体,教育制度的正常运行必须有强有力的教育法律体系的支持保障。
所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它独立于个体或某些部门之外,并对个体或部门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约束作用。
2.是客观性。
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现实基础,决定的它的客观性。
这个客观基础和规律性主要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3.是时代性。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教育制度由于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如政治、文化、人口等的制约,所以它必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从而表现出不同发展状况的教育制度。
终生教育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是全民性。
是指终身教育是为了一切人的教育,它意在使所有民众都能平等地受教育的机会。
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都要终身接受教育。
2.是终生性。
终身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它突破了正规学校教育的框框,把教育看作是人从出生到死亡而贯穿于人的一生的事情。
在现代社会,谁不继续学习,谁就会被社会淘汰。
人的教育应当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个终生的“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
3.是多样性。
人的生活在其一生中是多样的和丰富多彩的,作为与引相适应的终身教育来说,也必须是多样化的。
终身教育既包括学校的正规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校外的一切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4.是灵活性。
终身教育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独立性,重视学习者看成主发展。
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学习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学习者可以自主地从多种内容和方法中进行选择,充分体现出终身教育的灵活性。
终身教育的实施策略,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几点:1.政府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推进终身教育。
2.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3.鼓励个人积极参与。
四:论述题关于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地位的各种认识?答:一.以往的观点1.教师中心论。
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
这种观点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重视系统书本知识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内部关系,有其合理性。
但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人格,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
2.学生中心论。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村威。
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则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重视儿童经验、兴趣和需要,并以此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但结果表明,过分注重学生经验会导致学生不能系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效率较低。
不过从此以后,主体性教育、创造性教学、发展教学等却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今天的争论在新的理论背景下,两者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表现为:即重视成人、教师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也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活动。
教育理论界关于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
2. 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说3.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际关系即主体—客体—主体说。
4.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5. 复合主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