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材料4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材料4

学习中国共产党恩施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绿色繁荣勇当湖北武陵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排头兵向前进(2011年10月31日)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恩施市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恩施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市委和市纪委,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绿色繁荣,建设‚仙居恩施‛,为实现恩施市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勇当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排头兵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平凡、极具挑战的五年。

五年来,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围绕‚一二三四五‛总体思路⑴、‚四三二‛工作重心⑵和‚仙居恩施‛战略部署,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县(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市)‛、‚全国林改百强县(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全省农村党的建设先进县(市)‛、‚全省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先进县(市)‛、‚湖北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等多项荣誉称号。

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呈现出经济稳步增长、社会事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这五年,是我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

预计到2011年底,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5亿元(预计,下同),比2006年增长66%;实现财政总收入10.7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5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99%、24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00元,比2006年增长1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20元,比2006年增长75.6%;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28.9:24.5:46.6调整为20.7:36.7:42.6,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在近五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上,我市两次受到表彰。

财政收入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收入质量处于全省前列。

在全州的地位大幅提升,连续四年综合考核排名第一。

工业经济实现突破性发展。

恩施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承载能力增强,已落户工业企业75家,在全省经济开发区考核中名列前茅。

全市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5家,比2006年增加55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76亿元和34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272%、365%。

大力支持全民创业,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

万元GDP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完成省定目标。

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

连续五年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市)‛,跻身湖北省三个‚茶叶大县‛之一。

农业品牌影响力提升,‚恩施玉露‛、‚湖北思乐‛、‚大山鼎‛、‚清江源‛成为湖北省著名商标,恩施玉露茶、‚思乐牌‛冷鲜肉和腊腌制品获得‚全省名牌产品‛称号。

农产品企业不断壮大,拥有农业龙头企业54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

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

建成2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乡和6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特色民居建设和改造受到省内外关注,农村公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进展。

旅游产业实现飞跃式发展。

恩施大峡谷驰名中外,清江画廊、梭布垭石林、龙麟宫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不断加快,景区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城郊休闲旅游持续升温,建成枫香坡、戽口、莲花池等十余个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景点,八大生态走廊⑶初具雏形,生态旅游渐入佳境,旅游产业对市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增强。

这五年,是我市社会发展明显加快的五年。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五年来,累计新增社保扩面3.7万余人,新增就业2.7万余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余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

农村五保户供养条件得到改善,低保资金足额发放到位,城乡困难群体救助体系不断完善。

加大城镇低收入人群和职工住房保障工作力度,累计新建廉租房2532套、经济适用房12.03万平方米,改造城区企业棚户区106套,改造农村危房4607户。

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启动实施了教师安居工程,新建了全省一流的施州民族小学,完成了龙凤高中的改造升级,实施了6所城区中小学和24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改扩建工程,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师德师风建设得到加强,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加快。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实施。

市、乡、村三级卫生网络逐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指挥体系建设等进一步加强。

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

恩施女儿会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歌舞在全国多次调演中获得大奖。

改造了市民族体育运动中心,文体设施不断完善。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普活动,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

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受到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表彰。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获得‚全国优质服务先进县(市)‛称号。

这五年,是我市城镇面貌明显变化的五年。

按照城市发展向人居型、生态型、精细型转变的理念,州城规划建设管理切实加强。

坚持新区拓展与旧城改造同步推进,累计投资30多亿元,实施了‚五路四桥一走廊‛⑷等一大批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拉开了城市骨架,提升了城市承载能力。

统筹推进城市民生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六城同创‛⑸,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强化‚两违‛⑹清理整顿,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和环境保护,实现了‚老城改造效果初步显现、新区拓展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

加快推进乡镇集镇和中心村集镇建设,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家园‛工程,一批乡镇集镇和村集镇新区正在形成,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4.71%,比2006年提高17.31个百分点。

这五年,是我市对外开放明显扩大的五年。

沪渝高速、宜万铁路的开通,极大改善了我市对外开放条件。

‚三张名片‛的打造,提升了我市对外开放形象。

‚两项工程‛的实施,优化了我市对外开放环境。

恩施大峡谷跻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大核心景区‛,入选湖北省‚2010年青年最喜爱的鄂西旅游景区‛和‚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恩施玉露茶被评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品牌价值超过4亿元,获得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发展力品牌称号;恩施女儿会成为全省地方节庆重要品牌之一,荣获湖北省‚屈原文艺奖‛,正在引领恩施向‚中国相亲之都‛迈进。

成功举办了‚世界旅游小姐巡游恩施‛、‚欢乐中国行走进恩施‛、‚清华学子百名企业家走进恩施‛、‚交通银行携手上海世博会走进恩施‛、‚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团走进恩施‛、‚中科院旅游研讨会推介恩施‛、央视‚激情广场?恩施篇‛等大型推介宣传活动。

成功承办了‚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全国推广湖北省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发展经验交流会、农业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现场会。

著名学者于丹、著名主持人吴小莉等名人名家相继走进恩施、宣传恩施,极大地提升了恩施知名度。

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取得新的突破,一批著名企业和重点项目相继落户。

‚十一五‛期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近4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外贸出口近1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6倍。

这五年,是我市民主法制明显进步的五年。

坚持党的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的职能作用,呈现出‚发展思路明确、决策民主科学、班子团结和谐、发展氛围浓厚‛的良好局面。

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科协、残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积极做好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工作。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1+4+X‛⑺村(居)务党务公开模式不断巩固,并在全省组织工作会议上交流推广。

积极探索开展社会管理与创新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以农村‚治安中心户‛和城区‚门店联防‛为重点的治安防控体系,农村‚治安中心户‛建设经验在全国政法干部骨干培训班上作了典型发言。

切实抓好信访维稳工作,开展了‚创无越级上访乡村‛、‚两个教育‛⑻和治理‚三堵三闹‛⑼活动,完成‚五五‛普法工作,干部群众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平安恩施‛建设成效明显,社会治安状况和安全形势明显好转,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这五年,是我市党的建设明显加强的五年。

始终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切实抓好党建工作,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⑽活动,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先进性。

以‚建学习型机关、当专家型领导、做思考型干部‛活动为载体,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升了干部队伍素质。

抓好‚五个基本‛⑾、‚七个体系‛⑿建设,基层党建工作得到加强。

通过‚城乡共建结对帮扶、‘长宽高’⒀型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村干部队伍建设‛等工程,促进村级阵地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注重工作实绩,注重向基层倾斜,坚持‚一报告两评议‛⒁制度,选人用人公信度不断增强。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各级干部党风党纪教育和源头治腐工作,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深入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得到落实。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力整治‚庸懒散软‛行为,以全省开展的‚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为契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密切干群关系,取得较好成效。

五年来,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提升了全市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提升了我市对外形象,提升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发展自信。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州委、州政府正确领导和州直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和老同志奠定坚实基础、注重长远发展的结果;是市‚五大家‛班子和衷共济、共谋发展的结果;是各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第七届市委,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恩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总结发展历程,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科学的思路引领发展。

我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上级党委、政府的战略意图与市情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形成了符合市情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这是推进全市各项工作的关键所在。

二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以开放创新推动发展。

我们大开‚山门‛、打开‚脑门‛,突出观念更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着力破除传统发展观念束缚,扩大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使全市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凝聚合力促进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