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行政学重点

公共行政学重点

行政学一、名词解释1.公共行政依法运用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解决公共问题、保障公众利益,满足公众需求的一种最为广泛、最为经常、最为直接的国家行为。

2.管理幅度又称控制幅度,是指一名主管人员所能够直接领导、指挥和监督的下级人员或下级部门的数量及范围。

3.首长制又称部长制或独任制,指行政机关权力交由行政首长一人负责,并同时承担全部领导责任的组织体制。

4.文书主义原则行政系统内部的信息流动主要以文书的形式记录、传递和保存,即对现代行政组织做出的各种结论、处理结果、指令等,至少是最后的决定,都要全部以文书的形式表示、记录、保存下来。

5.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主体的行为侵犯其他合法权益,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受理申请的机关对原处理决定进行重新审查并做出相应决定的行为。

6.社会监督指社会舆论、公民、公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社会行为主体,依据法定的权力,必要时经过法定的程序,对政府及其官员实施的监督。

7.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公务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8.行政诉讼是指因违反行政法规而引起的诉讼,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及其官员因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侵权、失职以及公民因违反行政法规而受到的诉讼。

二、问答1.行政权力和其他政治权力的关系1)行政权力和立法权力的关系。

同属于国家权力,区别:①权力的性质和作用结果,立法权力是多数人向少数人的集中;行政权力则是由少数人向多数人的扩散。

②权力的功能,立法权力制定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势和规律,概括出社会活动和各种集体行动的准则与规则;行政权力执行国家法律,推行政府政策,其作用在于将立法权力确定的制度规则和一般准则再具体应用于行政管理的对象。

③权力的价值原则,立法权力追求民主,行政权力追求效率。

2)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

同属于国家权力,差别:①权力运行方向不同。

行政权力自上而下的,司法权力平行性制约②主体在权力体系中的独立性不同。

行政权力的下级主体受上级的指挥与控制,司法权力的各级主体则独立行使审判权。

③权力的作用和功能不同。

行政权力积极主动地实现国家意志,司法权力消极被动地保障国家意志的实现不受干扰。

④权力的价值原则,司法权力追求民主,行政权力追求效率。

3)区别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表现不同。

①权力的目的不尽相同。

行政权力的目的在于执行国家意志。

政党权力的目的则是执行本党集体的意志,其所要实现的目的只能代表社会当中部分人的利益。

②权力结构不同。

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运行回路的一部分,政党权力自成回路。

③权力的合理合法程度不同。

行政权力国家权力组成部分,天然的合理而且正当的执行国家意志。

政党权力集团性权力,法律专门规定,其合理性和正当性也是有限的。

④权力客体不同。

行政权力的客体是整个社会,而政党权力的客体党内。

⑤权力手段不同。

行政权力拥有暴力威慑的后盾,且主要通过法律手段行使权力,而政党则依靠意识形态等符号力量,主要通过纪律手段行使权力。

2.我国公务员制度特点。

⑴我国公务员制度是在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有生机和活力的政府;⑵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⑶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⒉与我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相比,我国新的公务员制度的特点⑴体现了分类管理原则;⑵建立了新陈代谢制度;⑶强化了激励竞争机制;⑷健全了廉政勤政约束制度。

3.我国行政决策过程存在的问题①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

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程度对决策的正确程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国政府某些专业信息机构还承担着很多非信息工作的职能。

②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一些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决策方案的设计,由政府官员或政府机构自行设计而不注重专家的作用。

这些由政府机构自行设计的方案往往比较表面化,专业化程度较低而难以解决问题的实质。

③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对决策方案的“正确”与“错误”不加以客观、科学地求“证”,这种“论而不证”的“御用”论证往往是导致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有些决策表面上采取了较为民主的形式,但最后还是一两个人的意见起关键作用,而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则被搁置一边。

4.完善行政决策程序的措施1. 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信息是决策的灵魂,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强化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这个程序。

2. 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专家对决策方案的论证和评估更专业,而且更客观,更少受利益关系的影响,更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3. 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既包括专家和群众的参与,特别是与决策问题有利益关系的群体代表的参与。

群众参与以及相关利益群体代表的参与,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程度,决策的民主参与有利于实现决策中在利益分配上的公平和公正。

4. 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完善政府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是关键。

保证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5.完善合法性审查制度,把好行政决策的法律政策关。

政府做出重大行政决策的,在做出决定前,决策方案要经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合法性审查。

5.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国家行政权力的重新定位和划分的问题。

政府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在国家行政权力的重新定位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关系尤为重要:1)行政权力与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与政府行政权力的相互关系是外在形式与实质问题的关系。

不首先调整或改变行政权力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就缺乏深厚的背景,缺乏强有力的支撑,缺乏足够的合法性,缺乏切实有效的可行性2)行政权力与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的缘起及核心问题,就在于防止公共行政权力被滥用。

依法行政之所以成为我国行政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由三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①缺乏法律制度史。

历史特征②政府处于国家公共权力主体的中心位置。

单一制③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健康的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的经济,是法制的经济。

三、选择1.行政学脱胎于政治学,主要研究政府对公共事务如何实施具体管理,有明显的操作性,因而是具体的、技术的、应用的研究。

2.帕金森定律:一:冗员增加原理,官员数量增加与工作量增加并无关系二:中间派决定,中间派在会议等“票决制”政策议程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三:鸡毛蒜皮定律:涉及金额越大,讨论时间越短四:无效率定律:决策性委员会的非必须成员越多,效率越低五:人事遴选庸才六:办公场所的豪华程度与机关的事业和效率成反比七:鸡尾酒会公式:体现人物的实际重要性八:嫉妒症九:财不露白十:退休混乱3.彼德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每一个职工由于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

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4.公共行政学发刊的标志威尔逊1887《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行政学之研究》一文。

5.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近代德国学者乔汉较早提出了思想。

威尔逊以及社会组织理论之父韦伯都对此做了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

美国政治学古德诺全面阐明了“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理论。

6.马克斯•韦伯的官僚科层组织理论被认为是组织学的也是行政管理学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他提出的“官僚”概念指的是一种以管理为目标的社会组织的特定形式。

在他看来,权威的形式有三种,一是魅力权威,即权威靠自身的一些超凡脱俗的特征或天赋,或一般人不及的能力对追随者产生影响。

二是传统权威,即权威的行使依赖的是传统、习俗、习惯以及公认的准则。

三是合理合法的权威,也称理性权威,其行使依赖的是组织的规章制度、法律法令等。

7.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主体。

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代表国家,是这种行为的主体。

可以分为四种:1、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2、政府行政机关。

政府机关的公共行政权力是通过法律规定以及在法律规定之下的政府内部授权获得的。

3、行政首长。

各国政府即行政机关通常实行首长负责制。

(1)政府首脑。

(2)政府首脑以下的高级政务类行政首长。

(3)政务首长以下的各级常务首长。

(4)由宪法和有关法律所特别授权的一部分官员,主要是指主持人事行政事项的少数首长。

4、政府普通公务员。

8.行政职能的范畴:维持,保卫,扶助,服务,管制,发展。

9.权力结构的扁平化的主要表现:上下级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权力距离日渐缩短,权力中心逐步下移,尽可能地缩短决策链以减少决策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延迟问题,尽可能地减少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以提高施政效率,最大程度地面对权力客体以体现便民原则和人本价值。

10.行政权力的分配方式1结构性分配—根据行政权力的层次性而对其所做的纵向垂直性分割。

2功能性分配—根据行政权力所承担的任务及其客体的状况而对它进行的横向水平分割11.行政授权的方式a充分授权:一般授权,是指上级行政主体在下达任务时,允许下属自己决定行政方案,并能进行创造性工作。

b不充分授权:特定授权、刚性授权,是指上级领导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内容、应达成的绩效目标、完成工作的具体途径都有详细规定,下级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

c制约授权,复合授权,这是把某项任务的职权分解授给两个或多个子系统,使子系统之间产生互相制约的作用,以免出现疏漏。

d 弹性授权,动态授权,是指在完成同一项任务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授权方式。

12.行政权力所分情况:1.结构性权力。

2.制度性权力。

3.报酬性权力。

4.强制性权力。

强制性权力的基础是行政组织所拥有的威胁和惩罚手段。

5.象征性权力。

6.知识性权力。

7.关系性权力。

8.人格性权力。

13.行政权力的手段1、权力压力。

行政主体会运用强制性权力基础,通过物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力量,以威胁、限制和恫吓等形式,让行政客体在物理、生理和心理上不可或缺的需要遭到破坏,或处于危险境地,而行政客体要保证其自愿选择和行为的能力,又离不开这些需要。

2.权力控制。

权力控制是行政主体通过结构权力和制度权力资源,以行政法规、命令、指示、规定、章程、要求等形式,按照行政组织的层级结构明示,要求权力客体依主体的愿望行事。

3.权力操纵。

权力操纵是指行政主体通过限制信息供应、进行信息误导或蒙蔽性宣传等手段,隐瞒或部分隐瞒事实真相及行动目的,从而影响权力客体,并使权力客体采取行动以满足权力主体的意愿。

4.权力诱导。

如果行政主体提出呼吁或劝告,并提供相应的理由和诱因,行政客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经过自主思考或独立估量之后,接受行政主体的意见并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那么,这种权力运作就是成功的诱导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