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 文字格式已排

论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 文字格式已排

论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文字格式已排论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文字格式已排论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摘要:合同解除是合同法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日趋发展、人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合同解除作为一项法律救济手段,对保护当事人的利益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因此明确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合同解除;溯及力;恢复原状;赔偿损失The Legal Effect Of Contract Rescission Abstract:Apart from ...Key words:contract rescission; power with recourse; return of the property;Compensation for the damage一、合同解除概述我国现行的《合同法》第97条规定了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该条的规定看似很完善,但是在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因此研究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十分必要。

(一)合同解除的概念对于合同解除的内涵,不同的法系不同的国家对其涵义有不同的认定。

然而我国的合同法没有明确的规定。

大陆法系的学者认为: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成立后,根据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关系的溯及消灭,尚未履行的不再履行,已经履行的应当返还,当事人的法律关系终止的一种法律行为。

英美法系的学者将合同解除的涵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

狭义的合同解除与大陆法系的观点基本一致,仅是指因发生根本违约而导致的合同被解除的情况,此时的合同解除直接导致合同原始性权利义务关系的消灭。

广义上的合同解除概念是指合同解除的原因,包括违约、目的落空等,包括合同因完全履行而消灭及合同尚未完全履行而结束合同效力两种情况。

大陆法系把合同解除仅看做是单方法律行为,排除了协议解除,和合同的自由原则相违背。

我国《合同法》第93条将协议解除作为合同解除的一种,这个值得肯定。

英美法系把合同因完全履行而消灭也归入合同解除,这个值得商榷。

我认为合同解除的概念可以归结为: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合同尚未履行或者履行完毕之前,当事人约定或者出现法定事由一方行使解除权,是合同效力归于消灭的一种法律行为。

(二)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合同解除的效力,是指合同被解除后所发生的法律效果。

对于合同解除的效力,各国立法规定不尽一致,理论上亦存在争议。

1、关于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的不同学说不同的国家对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存在不同学说,主要包括直接效果说、间接效果说、折衷说、债务关系转换说、清算了结说。

(1)直接效果说。

所谓直接效果说,是指合同因解除而溯及既往的消灭,尚未履行的债务免于履行,已经履行的部分发生返还请求权。

依此学说,在不承认物权行为独立性和无因性的法制下,所给付的有体物的返还请求权应是物的返还请求权,具有物权性质和效力。

在损害赔偿的范围上,存在信赖利益说和履行利益说的分歧。

(2)间接效果说。

间接效果说认为,合同本身并不因解除而归于消灭,只不过使合同的作用受到阻止,其结果对于尚未履行的债务发生拒绝履行的抗辩权,对于已经履行的债务发生新的返还债务。

根据该说,合同解除场合发生的恢复原状义务,并非基于合同溯及既往的消灭,而是基于解除的本质,特别是有偿双务合同上给付与对待给付的等价交换的均衡,合同上的债权关系并非因解除而消灭,而是形成为恢复原状的债权关系。

恢复原状请求权被视为一种居于物权的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请求权中间的、混合的特殊权利。

在损害赔偿的范围上通常解释为履行利益为准。

(3)折衷说。

按照折衷说,就未履行的债务从解除时起债务消灭(不认溯及效力这一点,与直接效果说不同),就已经履行的债务发生新的返还债务(这点与间接效果说相同)。

因解除发生的恢复原状义务的履行,从宏观上看是再现契约无效时应有的状态,可叫“契约的失效”。

由契约发生的债务中,未履行者因失效而消灭。

(4)债务关系转换说。

该说认为,由于解除使原合同关系变形,转换为原状恢复债权关系,原合同上的未履行债务转化为原状恢复债权关系的既履行债务而归于消灭,原合同上的既履行债务转化为原状恢复债权关系的未履行债务,经过履行后始消灭。

(5)清算了结说。

该说认为,合同解除的效果,并非由法律规定发生,而是基于单方法律行为。

解除权的行使,于双方的给付义务已经履行时,则建立了返还义务,解除权只是变更了合同的债的关系的内容,其债之关系仍然存在,因解除而在内容上变更为“清算关系”。

2、我国对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的规定我国民事立法中,有学者认为,基于《合同法》的立法计划和立法目的,按照体系解释,《合同法》对合同解除的效力采取的是直接效果说。

我国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有两面性:一是对将来的效力,即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二是已经履行的,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归纳起来,合同解除的效力主要涉及合同被解除后,是溯及既往还是仅向将来终止;合同终止时,已经履行的和尚未履行的债务如何处理;合同解除是否影响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等。

二.合同解除的溯及力问题合同解除的溯及力是指合同解除后是否具有溯及既往效力的问题。

其是否具有溯及力,关系到了合同解除以前当事人债权债务的处理方式,也关系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合同解除具有溯及力,则意味着依据合同确立的债权债务关系面向将来并溯及既往的消灭,合同视为自始未成立,尚未履行的不再履行,已经履行的返还原物。

合同解除没有溯及力,则意味着合同确立的债权债务关系面向将来消灭,尚未履行的不再履行,已经履行的具有法律效力,在双务合同中,一方已经履行而对方尚未对待给付的部分,应依不当得利的规定予以返还。

(一)合同解除溯及力的相关立法合同解除是否具有溯及力,各国的立法各不一致。

1.大陆法系相关立法(1)德国立法德国民法理论对合同解除的理解经历了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

在原《德国民法典》颁布之初,采直接效果说的观点认为解除使合同溯及既往地消灭,视为原合同自始即未产生效力,而对于合同解除后的损害赔偿问题自然失去其适用基础而不被采用。

但此观点在司法实践当中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在损害赔偿问题的认识上给司法实践带来诸多不便,影响实践中对当事人利益的保护。

然而,随着《德国债法现代化法》的制定与实施,理论界和实践判例摒弃了这一观点,在合同解除溯及力的立场上采清算关系说,认为合同解除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当事人自合同约束中解脱出来,亦使他方负有返还给付的义务(2)法国立法《法国民法典》规定合同解除具有溯及效力,即合同解除后视为合同自始不存在。

如果合同义务并未实际履行,则合同解除后权利义务归于消灭,双方当事人之间不存在互付的返还义务。

如果合同已经实际履行,则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无效的后果,对已给付财产承担互相返还的责任。

而如果一方当事人存在过错,还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但有一种情况除外,即连续性合同被解除后,其解除前的事实状态在客观上是不能再行恢复的,例如租赁合同解除后就不具有溯及效力。

而非继续性合同的解除就具有溯及力。

由此可见,对合同解除的溯及力问题,法国在立法上依据合同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的不同予以区别对待。

(3)日本立法日本民法典采用德国立法例,在契约总则中使用“解除”,并规定合同解除具有溯及力。

同时明确规定合同解除后,当事人仍然可以请求违约损害赔偿,其请求权的行使不因合同的解除而受到影响。

日本学者我妻荣也认为,“解除的效果,是使契约自始不曾具有作为法律要件的效果(契约溯及失去效力)。

但是,民法典又规定即使解除契约也可请求损害赔偿。

”2. 英美法系相关立法(1)英国立法英国立法中主张合同解除无溯及力的观点,认为解除前的合同义务仍应继续履行。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同解除后,原合同义务的履行得以免除,而由损害赔偿请求权做为该合同义务履行的替代方式;(2)对于尚未到期的合同义务,无过错方无需继续履行,但对于已经到期而未予履行的合同义务则与之恰恰相反;(3)一般情况恢复原状不在合同解除后果中,而在特殊情况下也有例外。

例如,在买卖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如果卖方提供有暇疵的货物,买方可以其存在违约行为为由而要求解除合同,在这种情形下,买方不能在保留货物的同时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即买方应将货物予以恢复返还。

(2)美国立法在美国的司法实践中,常将合同解除和合同终止的概念混淆。

美国法中的合同解除制度是以不履行合同义务为前提的,即存在违约行为的情况。

其中包括:第一,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原因而不履行合同,指合同义务履行不能和合同目的落空等等。

该种情形发生在合同订立之后则会产生尚未履行的合同义务得到解除的法律后果,而如若该种情形发生在合同订立之时,则对当事人来说,就视为其自始不需承担任何合同义务;第二,只有在一方当事人行为构成重大违约时,法律才允许守给方行使解除权,解除合同。

而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的做法也是并不赋予守约方直接解除合同的权利,而是要求守约方给予违约方一个自行补救的机会,如果违约方没有在一定期限内采取合理有效的补救措施,守约方此时才能够行使合同解除权来解除合同。

(二)我国关于合同解除溯及力的规定我国合同法在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当中,虽然对这一问题有所涉及,但依据合同法,并未直接对合同解除的溯及力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而是应视合同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而定。

即对于继续性合同和非继续性合同在其解除后的溯及力问题上加以区别对待,确定继续性合同主张其解除无溯及力。

这种观点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在具体应用时很是富有弹性,根据合同的分类对合同解除的规定,但这种观点使法律的适用丧失了确定性,缺乏体系性,因此也就增加了法律适用中的难度。

正是由于法律规范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不系统性,同时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做保障,使得该规定给双方当事人留下意思自治的余地,导致在审判实践中缺乏一个明确的使用标准。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在立法调整中十分有必要对此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为司法实践提供更为合理、明确、充分地指导。

我认为,合同解除具有溯及力,但是对于非一次性合同的适用具有限制。

1、合同解除具有溯及力的理由:(1)合同解除如果没有溯及力,则法律设立合同解除制度以终止合同关系,保护非违约方的合法权益及制裁违约方的目的就无法达到;(2)合同解除如没有溯及力,则合同解除与合同终止就没有区别,合同解除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3)合同解除如没有溯及力,则当事人不必返还自己不需要的标的,不利于合同标的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用,造成资源浪费。

2、按合同的性质来确定合同解除的溯及力:(1)一次性合同的解除原则上有溯及力所谓一次性合同,也称为非继续性合同,是指履行为一次性行为的合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