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概述(英文版)(doc 90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概述(英文版)(doc 90页)

合同法(英文版)

2007-11-25

合同法(英文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英文版)

【标题】 CONTRAC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时效性】有效

【颁布时间】1999.03.15

【实施时间】1999.10.01

【发布部门】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CONTRAC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NTRAC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dopted and Promulgated by the Second Session of the Ni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March 15, 1999)

GENERAL PROVISIONS

CHAPTER 1 GENERAL PROVISIONS

CHAPTER 2 CONCLUSION OF CONTRACTS

CHAPTER 3 EFFECTIVENESS OF CONTRACTS

CHAPTER 4 PERFORMANCE OF CONTRACTS

CHAPTER 5 MODIFICATION AND ASSIGNMENT OF CONTRACTS

CHAPTER 6 TERMINATION OF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CONTRACTS CHAPTER 7 LIABILITY FOR BREACH OF CONTRACTS

CHAPTER 8 MISCELLANEOUS PROVISIONS

SPECIFIC PROVISIONS

CHAPTER 9 CONTRACTS FOR SALES

CHAPTER 10 CONTRACTS FOR SUPPLY AND USE OF ELECTRICITY, WATER, GAS OR

HEATING

CHAPTER 11 CONTRACTS FOR DONATION

CHAPTER 12 CONTRACTS FOR LOANS

CHAPTER 13 CONTRACTS FOR LEASE

CHAPTER 14 CONTRACTS FOR FINANCIAL LEASE

CHAPTER 15 CONTRACTS FOR WORK

CHAPTER 16 CONTRACTS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CHAPTER 17 CONTRACTS FOR TRANSPORTATION

SECTION 1 GENERAL RULES

SECTION 2 CONTRACTS FOR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SECTION 3 CONTRACTS FOR GOODS TRANSPORTATION

SECTION 4 CONTRACTS FOR MULTI-MODAL TRANSPORTATION

CHAPTER 18 CONTRACTS FOR TECHNOLOGY

SECTION 1 GENERAL RULES

SECTION 2 CONTRACTS FO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ECTION 3 CONTRACTS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SECTION 4 CONTRACTS FOR TECHNICAL CONSULTANCY AND TECHNICAL SERVICE

CHAPTER 19 CONTRACTS FOR STORAGE

CHAPTER 20 CONTRACTS FOR WAREHOUSING

CHAPTER 21 CONTRACTS FOR COMMISSION

CHAPTER 22 CONTRACTS FOR BROKERAGE

CHAPTER 23 CONTRACTS FOR INTERMEDIATION

GENERAL PRINCIPLES

Chapter One General Provisions

Article 1 Purpose

This Law is formulated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lawful rights and inte rests of contract parties, to safeguard social and economic order, an d to promot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rticle 2 Definition of Contract; Exclusions

For purposes of this Law, a contract is an agreement between natural persons, legal persons or other organizations with equal standing, fo r the purpose of establishing, altering, or discharging a relationshi p of civi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n agreement concerning any personal relationship such as marriage, a doption, guardianship, etc. shall be governed by other applicable law s.

Article 3 Equal Standing of Parties

Contract parties enjoy equal legal standing and neither party may imp ose its will on the other party.

Article 4 Right to Enter into Contract Voluntarily

A party is entitled to enter into a contract voluntarily under the la w, and no entity or individual may unlawfully interfere with such rig ht.

Article 5 Fairness

The parties shall abide by the principle of fairness in prescribing t heir respectiv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rticle 6 Good Faith

The parties shall abide by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in exercising their rights and performing their obligations.

Article 7 Legality

In concluding or performing a contract, the parties shall abide by th e relevant laws and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as well as observe so cial ethics, and may not disrupt social and economic order or harm th e public interests.

Article 8 Binding Effect; Legal Protection

A lawfully formed contract is legally binding on the parties. The par ties shall perform their respective oblig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 e contract, and neither party may arbitrarily amend or terminate the contract.

A lawfully formed contract is protected by law.

Chapter Two Formation of Contracts

Article 9 Capacity; Contract through Agent

In entering into a contract, the parties shall have the appropriate c apacities for civil rights and civil acts.

A party may appoint an agent to enter into a contract on its behalf u nder the law.

Article 10 Forms of Contract; Writing Requirement

A contract may be made in a writing, in an oral conversation, as well as in any other form.

A contract shall be in writing if a relevant law or administrative re gulation so requires. A contract shall be in writing if the parties h ave so agreed.

Article 11 Definition of Writing

A writing means a memorandum of contract, letter or electronic messag e (including telegram, telex, facsimile, electronic data exchange and electronic mail), etc. which is capable of expressing its contents i n a tangible form.

Article 12 Terms of Contract

The terms of a contract shall be prescribed by the parties, and gener ally include the following:

(i) names of the parties and the domiciles thereof;

(ii) subject matter;

(iii) quantity;

(iv) quality;

(v) price or remuneration;

(vi) time, place and method of performance;

(vii) liabiliti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

(viii) method of dispute resolution.

The parties may enter into a contract by referencing a model contract for the relevant contract category.

Article 13 Offer-Acceptance

A contract is concluded by the exchange of an offer and an acceptanc e.

Article 14 Definition of Offer

An offer is a party's manifestation of intention to enter into a cont ract with the other party, which shall comply with the following: (i) Its terms are specific and definite;

(ii) It indicates that upon acceptance by the offeree, the offeror wi ll be bound

thereby.

Article 15 Invitation to Offer

An invitation to offer is a party's manifestation of intention to inv ite the other party to make an offer thereto. A delivered price list, announcement of auction, call for tender, prospectus, or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etc. is an invitation to offer.

A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is deemed an offer if its contents meet th e requirements of an offer.

Article 16 Effectiveness of Offer, Offer through Electronic Message An offer becomes effective when it reaches the offeree.

When a contract is concluded by the exchange of electronic messages, if the recipient of an electronic message has designated a specific s ystem to receive it, the time when the electronic message enters into such specific system is deemed its time of arrival; if no specific s ystem has been designated, the time when the electronic message first enters into any of the recipient's systems is deemed its time of arr ival.

Article 17 Withdrawal of Offer

An offer may be withdrawn. The notice of withdrawal shall reach the o fferee before or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offer.

Article 18 Revocation of Offer

An offer may be revoked. The notice of revocation shall reach the off eree before it has dispatched a notice of acceptance.

Article 19 Irrevocable Offer

An offer may not be revoked:

(i) if it expressly indicates, whether by stating a fixed time for ac ceptance or otherwise, that it is irrevocable;

(ii) if the offeree has reason to regard the offer as irrevocable, an d has undertaken preparation for performance.

Article 20 Extinguishment of Offer

An offer is extinguished in any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i) The notice of rejection reaches the offeror;

(ii) The offeror lawfully revokes the offer;

(iii) The offeree fails to dispatch its acceptance at the end of the period for acceptance;

(iv) The offeree makes a material change to the terms of the offer.

Article 21 Definition of Acceptance

An acceptance is the offeree's manifestation of intention to assent t o an offer.

Article 22 Mode of Acceptance; Acceptance by Conduct

An acceptance shall be manifested by notification, except where it ma y be manifested by condu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usage or a s indicated in the offer.

Article 23 Timely Dispatch of Acceptance

An acceptance shall reach the offeror within the period prescribed in the offer.

Where the offer does not prescribe a period for acceptance, the accep tance shall reach the offeror as follows:

(i) Where the offer is made orally, the acceptance shall be dispatche d immediately, unless otherwise agreed by the parties;

(ii) Where the offer is made in a non-oral manner, the acceptance sha ll reach the offeror within a reasonable time.

Article 24 Commencement of the Period for Acceptance

Where an offer is made by a letter or a telegram, the period for acce ptance commences on the date shown on the letter or the date on which the telegram is handed in for dispatch. If the letter does not speci fy a date, the period commences on the posting date stamped on the en velop. Where the offer is made through an instantaneous communication device such as telephone or facsimile,

etc., the period for acceptance commences once the offer reaches the offeree.

Article 25 Contract Formed upon Effectiveness of Acceptance

A contract is formed once the acceptance becomes effective.

Article 26 Effectiveness of Acceptance

A notice of acceptance becomes effective once it reaches the offeror. Where the acceptance does not require notification, it becomes effec tive once an act of acceptance is perform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 levant usage or as required by the offer.

Where a contract is concluded by the exchange of electronic messages, the time of arrival of the acceptance shall be governed by Paragraph 2 of Article 16 hereof.

Article 27 Withdrawal of Acceptance

An acceptance may be withdrawn. The notice of withdrawal shall reach the offeror before or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acceptance.

Article 28 Late Acceptance

An acceptance dispatched by the offeree after expiration of the perio d for acceptance constitutes a new offer, unless the offeror timely a dvises the offeree that the acceptance is valid.

Article 29 Delayed Transmission of Acceptance

If the offeree dispatched its acceptance within the period for accept ance, and the acceptance, which would otherwise have reached the offe ror in due time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reaches the offeror after expiration of the period for acceptance due to any other reason, the acceptance is valid, unless the offeror timely advises the offeree t hat the acceptance has been rejected on grounds of the delay.

Article 30 Acceptance Containing Material Change

The terms of the acceptance shall be identical to those of the offer.

A purported acceptance dispatched by the offeree which materially al ters the terms of the offer constitutes a new offer. A change in the subject matter, quantity, quality, price or remuneration, time, place and method of performance, liabiliti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 or met

劳动合同法十大考点精讲提纲

“劳动合同法十大考点精讲”提纲 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背景 1.劳动法的执行现状 2.劳动法规定的不足 《劳动法》共十三章,107个条文,内容分成四大块:劳动合同法、劳动基准法、劳动争议解决和国家保障。其中,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专门规定劳动合同,共20个条文,内容涉及劳动合同的订立、效力、变更、解除和终止以及经济补偿,其中有10个条文涉及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二、劳动合同法概述 1.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思路 2.劳动合同的框架结构

《劳动合同法》共8章,98个条文,篇幅接近整个劳动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第五章特别规定涉及集体合同、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第六章监督检查、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其中第二章和第四章属于重中之重,第一章和第七章也比较重要。第2章从第7条到第28条,共22个条文。第4章从第36条到50条,共15个条文。 不要问劳动合同法修改了什么?而要问劳动法保留了什么?如同物权法通过后不用再看担保法中的担保物权部分一样,劳动合同法通过后不需要再看劳动法中的劳动合同部分。 三、劳动合同法十大考点预测 1.劳动合同书面化(第10条、第11条、第14条、第82条) (1)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2)订立合同的期限:用工之日起1个月 (3)不订立书面合同的责任: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内订立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2倍的工资。 (4)不订立劳动合同转化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1年期满仍不订立的。 (5)无书面合同时的补充:劳动报酬的明确。 2.劳动合同期限 (1)三种期限 (2)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铁血第14条 劳动法的规定是:20条 ①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

合同讲第一章合同与合同法概述第一节合同的概念简述

精选 本讲的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对于所涉观点、概念,有个初步的理解即可,但要求通过以后章节的学习逐步加深理解。‘协议说’和‘允诺说’了解即可。 【重点】对合同的理解。 【难点】合同与法律行为的关系。 【本讲课程的引入】任何一个概念,它的产生只是为了交流、表述方便的需要。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当他们以自己的允诺换取到对方的允诺时,甚至接受对方的允诺时,他们会使用合同这个词;对于法官,当他或他们需要用合同来对发生纠纷的当事人间的法律关系进行定性时,他或他们也会使用合同这个词。我这里运用了实用主义的哲学观来谈合同概念的意义。因为,试图用一段文字来揭示合同的本质,前人做得是那么不够,以至于我觉得困难重重,同时,我又个人认为,学习合同法,重要的是把握合同法的精神,而不是纠缠于某一个概念。那么是不是我们就不需要再给合同下定义了呢?不是的,我把这个问题放在第一章第一节,是为了借助于对合同概念的讨论,希望其中一些观点在以后对合同的讲解中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或者说作一个铺垫。 第一章合同与合同法概述 第一节合同的‘概念’简述 在现代,很多词汇与合同有相同的涵义,如协议、契约等。作为法学本科生,有必要了解以下两种对合同的定义―― 一、关于合同概念的两种学说 1、协议说:以我国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合同法》第2条第1款为例,所下的定义是:“平 2、允诺说:以美国法律整编契约法第二次汇编为例,定义是:“契约乃一个允诺或一组允诺。违反此一允诺时,法律给与救济;或其对允诺之履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视之为一项义务。” [A contract is a promise, or set of promises, for breach of which the law gives a remedy, or the performance of which the law in some way recognizes as a duty.”] [传统的允诺说以查尔斯·弗里德为代表,强调义务,即可被强制执行;现代允诺说,以格兰特·吉尔摩为代表,强调救济,即赔偿损失] 以上两说都从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原因的角度给合同下了一个定义。所不同的是,协议说从法律逻辑的角度强调了当事人的意思为法律上权利义务的源泉之一;而允诺说则在除此之外还给出了法律对合同认可背后道德上原因(准确地说,是更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法律之所以有 -可编辑修改-

第一章 合同与合同法概述案例

第一章 合同与合同法概述 【例题】1(合同是民事法律行为) 下列哪种情形中,在当事人之间产生合同法律关系?( C ) A.甲拾得乙遗失的一块手表。 B.甲邀请乙看球赛,乙因为有事没有前去赴约。 C.甲因为放暑假,将一台电脑放到乙家。 D.甲鱼塘的鱼跳进乙鱼塘。 【例题】2(合同以追求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 甲、乙在火车上相识,甲怕自己到站时未醒,请求乙在A站唤醒自己下车,乙同意。火车到达A站时,甲沉睡,乙也未醒,甲未能下车,为此支出了额外的费用。甲要求乙赔偿损失,如何处理?答:由甲自己承担损失。乙虽同意,但没有受法律拘束的意思,乙的同意并不是合同法意义上的承诺,因此甲乙之间不成立合同。甲乙之间没有缔约的意思,是一种道德上的关系。 【例题】3(合同的分类) 下列哪些合同既属于双务合同,又属于有偿合同?( ACD ) A.买卖合同; B.借贷合同; C.租赁合同; D.付有保管费的保管合同。 【例题】4(合同的分类) 下列合同中,既可以是有偿合同也可以是无偿合同的有哪些? ( ABC ) A.保管合同; B.委托合同; C.借款合同; D.互易合同。 【例题】5下列哪些合同既属于双务合同,又属于有偿合同? ( ACD ) A.买卖合同; B.借贷合同; C.租赁合同; D.付有保管费的保管合同。 【例题】6(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的注意义务) 贾某因装修房屋,把一批古书交朋友王某代为保管,王某将古书置于床下。一日,王某楼上住户家水管被冻裂,水流至王某家,致贾某的古书严重受损。对此,下列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D ) A.王某具有过失,应负全部赔偿责任 B.王某具有过失,应给予适当赔偿 C.此事对王某而言属不可抗力,王某不应赔偿 D.王某系无偿保管且无重大过失,不应赔偿

合同与合同法概述(doc 16页)

第一章合同与合同法概述 第一节合同的概念和分类 一、合同的概念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契约。(合同法第2条) 二、合同的法律特征: 三、合同的分类 1.以双方是否存在对待给付义务为标准,分为:双务合同和单务合同 2.以按照当事人权利的获得是否支付代价为标准,分为:有偿合同和无偿合同 3.以法律法规是否对其名称作出明确规定为标准,分为:有名合同和无名合同 4.合同的成立是否以交付标的物为条件,分为:诺成合同和实践合同 5.以法律法规是否要求具备特定形式和手续为标准,分为:要式合同和非要式合同 6.以合同的主从关系为标准,分为:主合同和从合同 ★合同关系的相对性——债的相对性 1.合同主体的相对性——特定主体之间 2.合同内容的相对性——互相权利义务 3.合同责任的相对性——责任不及于第三人

第二节合同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概念 二、调整对象:民事主体利用合同进行财产流转或相互交易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1.平等主体之间订立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契约; 2.各类民事主体基于平等自愿等原则所订立的民事合同; 3.当事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契约。 ★合同法调整财产流转关系 1、商品交换关系 2、无偿性民事财产流转关系(单向流转)合同法 3、以智慧财产为客体的商品交换关系 4、物质财产的用益关系和担保关系 5、遗赠抚养契约合同法以外的其他法律 第三节合同法的性质和意义 (一)合同法的性质 财产法(预期利益) 交易法(交易股则) (二)合同法的意义 1、维护预期经济利益 2、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3、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第三条本法所称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本法所称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第四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诚实信用、协商一致的原则;履行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安全卫生、劳动纪律、职工培训、休息休假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应当经工会、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或者通过平等协商作出规定。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应当在单位内公告。 第六条国务院劳动保障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在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应当听取工会、用人单位以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七条工会组织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工会组织或者职工代表有权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八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劳动合同,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希望了解的其他与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年龄、身体状况、工作经历、知识技能以及就业现状等情况。 第九条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 劳动合同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3种。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以书面形式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以书面形式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以书面形式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终止条件的劳动合同。 已存在劳动关系,但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有其他意思表示外,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应当及时补办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手续。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有不同理解的,除有相反证明的以外,以有利于劳动者的理解为准。

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

第一章劳动合同法概述 第一节劳动合同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三、劳动合同的期限 (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ps.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 1.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用人单位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具体情形: (1)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2)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 (3)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39条和第40条第1款、第2款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违纪违法、不合格、患病、不能胜任工作)

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三节《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劳动者的两个条件: 1.年龄条件:年满16周岁的公民(某些特定行业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需要招收未满16周岁人员,要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2.劳动能力条件:劳动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 外国人、无国籍人员、港澳台需要1.就业证 2.《外国专家证》+《外国专家来华许可证》 第四节劳动合同订立原则 平等自愿原则(法律地位平等)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 《劳动合同法》生效条件: 1.普遍: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

2.特例:附期限、附条件或需审批的劳动合同。第三节劳动合同的内容和形式 一、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时间主要有3种情形: 1.先签订合同后用工。自用工之日起劳动合同生效 2.用工的同时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随即生效,劳动关系成立 3.先用工后签订合同。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签订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支付双倍工资,补签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起点时间即为用工之日,不是补签的时间。 四、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 (一)必备条款 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合同法概述(1)

合同法律制度 考点: 1、掌握合同的概念、合同的法律特征;掌握合同法的概念;掌握合同的种类。 2、熟练掌握合同的订立,包括合同当事人的资格、合同订立原则、合同订立程 序、合同的形式及内容。 3、熟练掌握合同的成立及效力的判定(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 4、熟练掌握合同履行的概念、原则、规则。 5、掌握合同的担保方式,含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 6、掌握合同变更、转让、解除、终止的条件、程序。 7、熟练掌握违反合同的法律责任,包括承担违约责任的原则、条件、主要形式、 违约免责等。 知识梳理: 合同 1、含义: 说明:不包括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合同和劳动合同 2、特征: (1) (2) (3) (4) (5) 合同法: 1、含义: 2、原则: (1) (2) (3)

(4) 3、调整范围 (1)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 (2)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合同关系(包括自然人之间的买卖、租赁、借贷、赠与等合同关系) 附15类合同: 1、买卖合同 2、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3、赠与合同 4、借款合同 5、租赁合同 6、融资租赁合同 7、承揽合同 8、建设工程合同9、技术合同10、保管合同11、仓储合同 13、委托合同14、行纪合同15、居间合同 练习题 1、我国《合同法》规定属于实践合同的有( )。 A.买卖合同 B.委托合同 C.保管合同 D.运输合同 2、下列属于无名合同的是() A、宾馆服务合同 B、赠与合同 C、保管合同 D、承揽合同 3、下列属于非要式合同的是() A、买卖合同 B、技术合同 C、融资租赁合同 D、建设工程合同 4、租赁合同是() A.双务合同 B.无偿合同 C.无名合同 D.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 5、下列属于单务合同的是() A、赠与合同 B、租赁合同 C、买卖合同 D、运输合同

合同1讲第一章合同与合同法概述第一节合同的概念简述

课程名称:合同法 第1讲 授课题目: 第一章 合同与合同法概述 第一节 合同的‘概念’简述 1 本讲的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对于所涉观点、概念,有个初步的理解即可,但要求通过以后章节的学习逐步加深理解。‘协议说’和‘允诺说’了解即可。 【重 点】对合同的理解。 【难 点】合同与法律行为的关系。 【本讲课程的引入】任何一个概念,它的产生只是为了交流、表述方便的需要。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当他们以自己的允诺换取到对方的允诺时,甚至接受对方的允诺时,他们会使用合同这个词;对于法官,当他或他们需要用合同来对发生纠纷的当事人间的法律关系进行定性时,他或他们也会使用合同这个词。我这里运用了实用主义的哲学观来谈合同概念的意义。因为,试图用一段文字来揭示合同的本质,前人做得是那么不够,以至于我觉得困难重重,同时,我又个人认为,学习合同法,重要的是把握合同法的精神,而不是纠缠于某一个概念。那么是不是我们就不需要再给合同下定义了呢?不是的,我把这个问题放在第一章第一节,是为了借助于对合同概念的讨论,希望其中一些观点在以后对合同的讲解中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或者说作一个铺垫。 第一章 合同与合同法概述 第一节 合同的‘概念’简述 在现代,很多词汇与合同有相同的涵义,如协议、契约等。作为法学本科生,有必要了解以下两种对合同的定义―― 一、关于合同概念的两种学说 1、协议说:以我国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合同法》第2条第1款为例,所下的定义是:“平 2、允诺说:以美国法律整编契约法第二次汇编为例,定义是:“契约乃一个允诺或一组允诺。违反此一允诺时,法律给与救济;或其对允诺之履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视之为一项义务。” [A contract is a promise, or set of promises, for breach of which the law gives a remedy, or the performance of which the law in some way recognizes as a duty.”] [传统的允诺说以查尔斯·弗里德为代表,强调义务,即可被强制执行;现代允诺说,以格兰特·吉尔摩为代表,强调救济,即赔偿损失] 以上两说都从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原因的角度给合同下了一个定义。所不同的是,协议说从法律逻辑的角度强调了当事人的意思为法律上权利义务的源泉之一;而允诺说则在除此之外还给出了法律对合同认可背后道德上原因(准确地说,是更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法律之所以

合同讲第一章合同与合同法概述第一节合同的概念简述

本讲的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对于所涉观点、概念,有个初步的理解即可, 但要求通过以后章节的学习逐步加深理解。 '协议说’和‘允诺说’了解即可。 【重 点】对合同的理解。 【难 点】合同与法律行为的关系。 【本讲课程的引入】任何一个概念,它的产生只是为了交流、表述方便的需要。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社会主体,当他们以自己的允诺换取到对方的允诺时,甚至接受对方的允诺时,他们会使用合同这 个词;对于法官,当他或他们需要用合同来对发生纠纷的当事人间的法律关系进行定性时,他或他们 也会使用合同这个词。我这里运用了实用主义的哲学观来谈合同概念的意义。因为,试图用一段文字 来揭示合同的本质,前人做得是那么不够,以至于我觉得困难重重,同时,我又个人认为,学习合同 法,重要的是把握合同法的精神,而不是纠缠于某一个概念。那么是不是我们就不需要再给合同下定 义了呢?不是的,我把这个问题放在第一章第一节,是为了借助于对合同概念的讨论,希望其中一些 观点在以后对合同的讲解中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或者说作一个铺垫。 第一章合同与合同法概述 第一节合同的‘概念’简述 在现代,很多词汇与合同有相同的涵义,如协议、契约等。作为法学本科生,有必要了解以下两 种对合同的定义 ------------------ 一、关于合同概念的两种学说 1、协议说:以我国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合同法》第2条第1款为例,所下的定义是:平 [A con tract is a promise, or set of promises, for breach of which the law gives a remedy, or the performanee of which the law in some way recognizes as a duty. ” ] [传统的允诺说以查尔斯?弗里德为代表, 强调义务,即可被强制执行;现代允诺说,以格兰特?吉 尔摩为代表,强调救济,即赔偿损失] 以上两说都从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原因的角度给合同下了一个定义。所不同的 是,协议说从法律逻辑的角度强调了当事人的意思为法律上权利义务的源泉之一;而允诺说则在除此 之外还给出了法律对合同认可背后道德上原因 (准确地说,是更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法律之所以有 效,道德的支撑是很重要的一个依据。] 等主体的自然人、 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旨在? 2、允诺说: 以美国法律整编契约法第二次汇编 为例,定义是:契约乃一个允诺或一组允诺。违 合同可以用来终止 合同之债,也可以 J 匚一用 来终止其它债。 合同是变更民事权 利义务关系的原因 之一;另如事件。 反此一允诺时,法律给与救济;或其对允诺之履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视之为一项义务

《合同法》概述

《合同法》概述 篇一:第一章合同与合同法概述讲义 合同法总则 第一章合同与合同法概述 第一节合同概述 一、合同的概念 “在商业时代里,财富多半是由允诺组成的”(庞德),正是无数的合同支撑着我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合同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民事法律关系的最主要的形式,没有人可以在现代社会中离开合同而生活。由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活动大都是通过合同制度来运营,或者可以用合同制度加以理解(比如以合同关系解释企业的经济学理论),因此有人说这是合同时代的到来。 尽管“合同”充斥着整个社会,成为尽人皆知的词汇,但究竟什么是法律上的合同?自罗马法以来,合同一直是民法中一个重要概念。 (一)大陆法系——协议说 “协议说”来源于罗马法,在罗马法中,契约被定义为“得到法律承认的债的协议”。在罗马法中买卖合同是纯粹合意的产物。合同的成立即合意的达成,但要使合同的成立为法院所认可,仅仅用非正式的表达方式表示同意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其他因素,如一定的言辞、动作、程序等。这一

概念基本上为大陆法所继受。正如德国学者萨维尼所指出的“契约之本质在于意思之合致”。 (二)英美法系——允诺说 英美法传统理论认为,合同是一种“允诺”。允诺者,指一方当事人对于他方当事人负担行为或不行为义务的表示。负担此义务者为“允诺人”(promisor),享有此权利者,为“受领允诺人”(promisee)。例如:甲对乙说:“你愿不愿意以10万元购买1994年出厂的福特千里马汽车?”乙回答说:“我愿意”。则甲为允诺人,乙为受领允诺人。 在英美法中,一个非常通行的定义是:合同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由法律强制执行的允诺。但是由于英美法的合同概念仅强调一方对另一方作出的允诺,没有强调双方当事人的合意,而这正是合同成立的关键因素,因此也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然而认为两大法系关于合同的概念存在重大分歧,也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事实上,英美传统的合同法主张合同是一种允诺,但根据合同法中的“交易原则”,并非任何允诺都是可以强制执行的,要使一项允诺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受允诺人必须予以回报(对价),从而使双方之间存在某种交易。据此可见,英美合同法认为合同并非一种单方允诺,而是以交易为基础的允诺,是双方“允诺”的交换,这就和大陆法合同的概念十分接近。 由于“允诺说”容易导致将合同视为单方允诺的误解,

合同法案例解析 第一章 合同法概述

第一章合同法概述 一、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8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2条]。 (二)特点 1、合同是一种协议。协议就是指经过谈判、协商后所取得的一致的意见,是意思表示的一致。也就是人们就做某件事情经过讨价还价后达成的相同的没有分歧的想法。协议的核心是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即合意。单方意思表示不可能构成合意,不可成立合同。 2、合同效果在于民事权利义务关系。①道德义务或者行政法效果不属于权利义务关系。《合同法》第2条第1款将合同界定为与民事权利义务相关的协议,发生在法律层面之外的协议,不能产生法律后果,但可能成为所谓情谊行为。例如,朋友之间相互请客吃饭,显然不存在使对方产生给付请求权的意思,被请之人至多享有消极利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如请求补偿车费、请求支付购买礼物所支出的费用。②事实关系不属于权利义务关系,引起事实关系变动的事实与合同无关。例如,占有属于事实而非权利,交付虽然可能涉及当事人关于占有变动的意思一致,但因该意思指向事实关系变动而非权利义务关系变动,因此不属于合同,不适用《合同法》关于合同的相关规定。③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法通则》第2条)。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包括财产权关系和人身权关系。关于财产权和人身权变动的意思表示一致,构成合同。应予注意者,《合同法》并未否定关于婚姻、收养、监护等身份关系的协议的合同属性,只是这些合同在法律适用上优先适用其他特别法律的规定,在其他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形下,可以参照适

合同与合同法概述.docx

第一章合同与合同法概述 迄今为止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英】梅因:《古代法》( 1861) 一、合同的概念 (一)合同的语义 大陆法系:合同是指合意,即当事人意思表示的一致; 英美法系:合同是一个或一组允诺 (promise )对于该允诺的违反,将由 法律予以救济;履行该允诺,被法律以某种方式确认为一种义务。 简言之,即合同是可以被强制执行的允诺。 我国:注意合同与契约、协议的关系。 契约:《礼记》:契:券要也。 《说文解字》:契,约也。契就是指书契,约是约定,契约就是以书契等形式达成的协议。 合同:新中国成立后,契约用合同代替。现在,契约与合同在同一意义上使用。 协议:一般与合同为同义语,生活中无名合同称为协议比较普遍。 有学者主张应区分契约和合同 契约:指双方当事人目的对立,意思表示方向相反的双方法律行为。其实质是“ 错综的合致”。 合同:当事人目的相同,意思表示方向也一致的共同法律行为。其实质是“ 平行的合致”。如:设立公司(制定章程)、董事会决议、合伙人的开除我国《合同法》合同的含义: 第二条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2、我国《合同法》调整的合同的范围主要是但不限于债权合同,物权合同等其他平等主体之间的有关财产的合同都应受《合同法》调整。 《物权法》第 172 条:设立担保合同,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订立担保合同。 身份合同以及非民事领域的行政合同、组织内部合同、劳动合同不受《合 同法》调整。 二、合同的特点 (一)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二)合同是当事人之间的合意; (三)合同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 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和宗旨。 合同的本质: 合同是民事主体对未来事务的安排,当事人由此产生合理预期,合同法就是要赋予合同法律约束力,确保合同得到履行,对违约行为进行惩罚和救济。由此在当事人之间产生合理的信赖,形成信用关系。三、合同关系 (一)合同关系的主体—债权人与债务人 (二)合同关系的内容 ----合同债权和债务

合同概述

第一章合同法概述 要求理解掌握:合同的法律特征;合同法的调整对象与调整范围;合同法的各个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合同法的本质及地位。 本章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有:合同和合同法的概念;合同法的特点;合同的分类及各种合同的涵义;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区分的意义;单务合同与双务合同分类的意义。 第一节合同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一、合同的概念 (一)合同的一般意义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二)合同与协议(了解)一般来说,法律规范中多用合同,当事人间常用协议;有名合同多用合同,无名合同多用协议;正式合同 多用合同,非正式合同多用协议。 (三)合同与契约(了解)合同与契约是作为同义语使用的。 二、合同的法律特征 合同的特征主要有三个: 一)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行为 二)合同是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行为

三)合同是以设立、变更和终止债权债务关系为内容 第二节合同法的概念和性质 一、合同法的概念 (一)合同法的涵义广义的合同法,是指调整合同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的合同法,是指由立法机关通过严谨的立法技术创制的、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以合同法命名的基本法,可以称为合同法典。 (二)合同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 1、合同法的调整对象合同法所规范的合同,就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合同法只调整民事法律关系中的财产关系。 2、合同法的调整范围合同的主体,不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订立的合同都属于本法调整的范围。 合同的种类包括经济合同、技术合同、还包括其他各类有关债权债务的民事合同 二、合同法的本质和地位 合同法本质上是财产流转关系的法律规范。财产流转关系反映的是平等主体间在转让产品或货币,完成工作和提供劳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债务的清偿或履行,具体 体现着财产从一个民事主体到达另一个主体的合法转移过程。 合同是当事人处分财产或获得财产的重要法律手段,充分反映着流通领域内的财产运动状态。合同法则通过确认和保障合同当事人正当地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依法约束自己的行

合同法概述

概述 F FIDIC合同条件 IDIC合同条件FIDIC即是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Ingénieurs-Conseils),它于1913年在英国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FIDIC发展迅速起来。至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其会员。中国于1996年正式加入。FIDIC是世界上多数独立的咨询工程师的代表,是最具权威的咨询工程师组织,它推动着全球范围内高质量、高水平的工程咨询服务业的发展。 1、FIDIC下设2个地区成员协会:FIDIC亚洲及太平洋成员协会(ASPAC);FIDIC 非洲成员协会集团(CAMA)。FIDIC还设立了许多专业委员会,用于专业咨询和管理。如业主/咨询工程师关系委员会(CCRC);合同委员会(CC);执行委员会(EC);风险管理委员会(ENVC);质量管理委员会(QMC);21世纪工作组(Task Force 21)等。FIDIC总部机构现设于瑞士洛桑(FIDIC P.O.Box 861000 Lausanne 12,Switerland)。 合同条件 FIDIC出版的各类合同条件先后有:

FIDIC合同条件(1)《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1987年第4版,1992年修订版)(红皮书) (2)《电气与机械工程合同条件》(1988年第2版)(黄皮书) (3)《土木工程施工分包合同条件》(1994年第1版)(与红皮书配套使用); (4)《设计——建造与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1995年版)(桔皮书); (5)《施工合同条件》(1999年第一版); (6)《生产设备和设计——施工合同条件》(1999年第一版); (7)《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1999年第一版); (8)《简明合同格式》(1999年第一版); (9)多边开发银行统一版《施工合同条件》(2005年版),等等。 新版 FIDIC于1999年出版的四种新版的合同条件,是在继承了以往合同条件的优点的基础上,在内容、结构和措辞等方面作了较大修改,进行了重大的调整。称为第一版可为今后改进留有余地。2002年,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经FIDIC授权将新版合同条件译成中文本。 1.四种新版的合同条件及其适用范围 FIDIC合同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