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你周围存在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浅析你周围存在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你周围存在哪些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你如何看待它们?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公平现象:
1.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教育资源在城市和农村是有很大差距的,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方面,更体现在经费投入和师资力量配备方面。

一方面,经费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教育经费的不足,与农村经济落后有关,但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和教育管理政策对城市的倾斜,对农村基础教育缺少重视,经一步扩大了城乡的教育差距。

另一方面,优秀的教师都集中在城市,这必然使农村的教育很难发展,农村的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与城市学生相比是很匮乏的,这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公平最严重的表现。

专家认为,要从根本上推进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的均衡发展,主要还在于各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

辽宁沈阳、安徽芜湖等一些地方就采用教师定期流动的办法,让优秀师资力量在不同学校之间轮换。

这种做法还是比较有用的。

2.重点校体制的存在
重点校体制的存在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另一块绊脚石。

我国重点中小学体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起初并没有太明显的政策倾斜,学校之间的差异也不大,竞争也不甚激烈。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重点校所享受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重点校都有着特别的关注。

重点风潮中,造成了强势学校越来越强,但无力肩负起普及教育;弱势学校越来越弱,无力承担正常教育。

强、弱学校缺乏教育发展的可比性,难以形成教育公平竞争的局面。

反之,拉大了学校间平行发展的差距,加大了教育不公平,特别在农村和个别城市街道,出现了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严重恶化。

虽然《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是这种现象一直都没有消除。

正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加剧了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和不公平。

择校不仅加剧了家长的负担,而且容易滋生教育腐败,更严重的是,择校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如果不存在什么重点校和普通校的区分,不存在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区分,那么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就相对公平些。

(二).高考录取的不公平现象:
1.高考录取的地区差距
考试尤其是选择性高考是人们追求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如何做到公平合理是一个重要问题。

高考录取中按区域划线造成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一直受到社会的批评和政府的关注。

考卷一样录取分数线却不一样,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考生的录取分数低于农村,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录取制度的一大特点,也正是无数农村考生的痛处。

2.高考录取的阶层差距
阶层差距在近年来愈发凸显,一项课题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低阶层家庭子女的平均录取分数普遍高于高阶层的子女。

总体而言,平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民、下岗人员、个体经营者、工人、职员、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与他们的社会地位大致相反。

这意味着农村学生只有考出更高的分数,才有可能在考试选拔中过关。

而其他具有更多政治、经济、社会资本的阶层的子女,可以通过较低的分数和走关系等非正常的手段实现入学。

在专业选择方面,农村学生偏向于农学、军事学、教育学等较为冷门的、收费较低的学科,而城市学生更倾向于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热门的、收费较高的学科。

而学科的选择,成为一种潜在的分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