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姓名靳晓鹏教育层次本科学号*************分校邯郸电大专业行政管理教学点永年电大指导教师日期2012年5月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一、中国的教育不平等现状 (1)1、社会大量学龄人员丧失受教育的机会 (1)2、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不平等 (1)3、教育质量的不平等 (2)4、家庭收入不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 (2)5、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 (2)6、教育乱收费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 (2)二、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特点 (3)(一)层次性 (3)(二)综合性 (3)(三)延续性或累积性 (3)三、影响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原因 (3)(一)区域性经济差距 (4)(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4)1、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公民接受教育的不公平 (4)2、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向权力和金钱倾斜 (4)(三)阶层差异 (4)1、经济阶层差异 (4)(1)贫富分化影响入学机会 (4)(2)贫富分化影响专业选择 (5)(3)贫富分化现象对教育机会均等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反向强化作用 (5)2、文化阶层差异 (5)(四)教育腐败现象依然存在 (5)四、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的措施 (6)(一)遵循教育权利公平原则 (6)(1)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平等 (6)(2)非基础教育权利比例平等原则 (6)(3)教育利益补偿原则 (6)(二)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教育目的 (6)(三)加大教育投入,合理分配教师资源 (7)(四)改革教育费用制度,厉惩教育腐败 (7)(五)改革教育入学体制,实现入学机会平等 (8)(六)保障农村教师工资,为农村教师提供平等舞台 (8)参考文献 (8)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之更本,是国家的未来。
那个国家不注重教育,那个国家就不会有长远的发展。
教育是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民生事业。
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
然而,多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存在诸多问题。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有了显著发展,在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显著增加的情况下,人们的公平感和满意度反而降低了,主要是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存在。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育不平等现状出发,分析导致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因素,最后提出对于消除教育不平等的一些看法及个人见解。
关键词:教育不平等,平等性,制度,措施文章抄袭的痕迹还是很重的,请再进一步修改,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说明问题,修改后可以定稿。
试论中国教育的不平等“平等”通常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受到相等的待遇,没有专断的特权。
“教育平等”即人们在教育方面受到相同、公平的待遇,反之,“教育不平等”即人们在教育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当然,教育平等并不一味要求绝对平均和完全相等,而是要求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出身和职业的人给予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
一、中国的教育不平等现状中国的教育不平等是普遍存在的、多种形式的问题,下面列举出比较突出的集中教育不平等现象。
1、社会大量学龄人员丧失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事业虽然比以前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还是有许多学龄人员得不到上学的机会。
他们大多是因为家庭条件所迫,供不起上学所需的费用,早早辍学外出打工,为家庭减轻负担。
有的是因为家长不重视,孩子成绩不好无心上学,家长也不阻拦,也是导致学龄人员不去上学,游荡在社会中。
2、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不平等。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同城市教育相比存在着不平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农村学生数量上远远超过城市,然而农村教育经费及其短缺,平均水远远低于城市。
另一方面,优秀的年轻教师大都选择到城市工作而不愿到条件较差的农村落户,因此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年龄等的不合理。
3、教育质量的不平等而在教育质量的差别上,城乡之间用“两极分化”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城市的基础教育发达,教育水平高,但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在所谓的老少边穷地区,教育设施落后,办学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严重,教育现状堪称“凋敝”。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义务教育所需经费严重不足。
4、家庭收入不同导致的教育不平等许多研究表明: 受教育的程度与经济收入之间在许多时候构成了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方面,收入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的受教育程度造成的, 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具有较高的边际生产力, 因此会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带来更多的边际收益。
同时, 收入较高者子女所获得的受教育程度一般会高于低收入者子女所获得的受教育程度, 并使由受教育程度决定的收入分配产生代际效应, 使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因此, 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经济收入的两极分化之间很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使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另外, 由于近年来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 出现了进城务工者与城市居民之间国民待遇的不平等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 中国一直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 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已经成为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行的户籍制度对进城务工者涉及多方面的歧视, 其子女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的问题。
尽管政策的制定者已经意识到, 不应以本地与外地的户籍为标准分配教育机会, 而应以居住地为标准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条件,5、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由于高考制度存在政策性的偏差,城乡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就出现了很大的不平衡,一直以来奋力疾呼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到底实现了没有?一些高等院校,对不同地区招收的分数线不同,导致高校入取人员比例不同。
研究表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
6、教育乱收费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近年来由于教育机会与个人回报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日益明显,因此大大刺激了社会的教育需求,教育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持续的失衡现象。
学校收费已成为学校教育机构获取教育资源的新途径,借这种机会而滋生出来的混乱的收费现象扩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并使一部分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向学生收取费用,因而逐渐脱离平等的目标,蜕化成为少数人服务的贵族化学校。
由于在实施收费制度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教育补偿力度, 建立与收费制度相配套的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以及教育费减免制度,同时未能有效监控学校的招生行为,保证贫困家庭的子女获得同等的入学机会,因此学校的乱收费现象正成为影响教育机会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特点(一)层次性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对象是有层次的,可以分为个人、群体、阶层和地域等等。
对于个体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绝大多数原因是由个人的个人素质、态度、能力和行为造成的。
但对于群体、阶层和地域来说,则往往是一种结构或制度性原因造成的。
如女性群体的受教育机会明显低于男性,美国黑人的受教育权也低于白人。
现实生活中各个层次的教育机会不平等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
当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偏向某个群体、阶层和地域时:对于群体、阶层和地域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必然包含了对个人的不平等:而对个人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不一定包括对其他层次的不平等。
(二)综合性教育机会不平等不仅仅是一个因素造成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是多个因素综合的结果。
从资本方面的影响来说,目前的社会是个总体性资本很强的社会,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结果不仅受单个资本的影响,通常是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综合影响的结果。
从主、客观方面来说,除去个体自身素质的因素外,还受社会风俗习惯、教育制度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三)延续性或累积性从教育机会不平等的过程来看,教育机会不平等纵贯教育的整个过程,它表现在教育机会起点不平等、过程不平等和结果不平等,这种延续性不只是表现在代内之间,也表现在代际之间。
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结果不利于社会阶层之间流动,使社会成为一个封闭型的社会,上一代因教育机会不平等而处于社会低层的人同样也不能给自己的孩子提供较好的受教育条件,同样也会使孩子因得不到好的教育机会而使自己处于社会的低层。
三、影响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原因当前,中国教育制度中的不平等正深刻而广泛的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要想彻底消除不平等现象,还给人们一个公平的教育,必须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教育不平等是由区域性经济差异、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阶层差异以及教育腐败现象等等种种原因造成的,决不能只归咎于某一方面。
(一)区域性经济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策便倾向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便无形中导致了教育投入的差距。
由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低,自然对教育投入相对较低,加上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差,恶劣艰苦的生活条件,所以在吸引人才上自然处于一种不利的位置。
我国教育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自主支配,西部本身贫穷,自然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无法与东部相提并论。
显而易见,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也与东部相差甚远。
同时家庭用于教育的投入更为有限,对于温饱尚不能解决的家庭对教育的投资本身就是一种奢望。
(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1、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公民接受教育的不公平。
在教育资源总量和受教育者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资源配置和投入的不公平,受教育者总是趋向于优质教育资源。
从公民的平等原则讲,没有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当然不会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没有接受教育的平等便不会有所谓的教育公平。
2、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向权力和金钱倾斜。
近年来,同区域或跨区域择校风愈演愈烈,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当教育资源的优劣配置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后,教育公平离大众只能越来越遥远。
无论是师资,还是经费、设备,农村学校都远不如城市,同时社会变迁和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还给农村学校带来一系列新的困惑,如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导致农村教师的流失;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使得农村学校规模变小从而师资配备不足等。
(三)阶层差异社会阶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阶层概念,它应是对社会成员所属的经济、文化、职业乃至政治等各种“次阶层”状况组合而成的“总体阶层”状况的统称。
从与教育机会的关系来看,至关重要的“次层次”有两类,一类是经济阶层,一类是文化阶层:1、经济阶层差异(1)贫富分化影响入学机会教育费用的越来越昂贵使得不少贫困阶层子女望学兴叹,对于经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每年甚至每学期的学费,都会成为他们通往学校的主要障碍,即使能让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免费教育或只交纳部分学费,也不能消除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社会根源。
由此衍生的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在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束缚下,女性教育问题更显突出,其主要表现在女童入学率低于男童,女童文盲率高于男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