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素质答题思路

综合素质答题思路

•材料题回答思路:•首先要对材料中教师的行为做一个总的评判(对或错)。

•第一,明确标准,明确素质教育、以人为本、教师专业、教师职业道德等理论的基本点,(关键得分点)•第二、结合材料,将理论点和材料的容结合在一起述,不能只罗列干巴巴的理论,否则就是失去了材料分析的命题价值。

•第三、“评”和“析”结合,评是评价,析是分析。

•第四、回答要全面、简洁。

根据历年考试材料题是三个:一个是职业理念的,一个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是一般的阅读理解题。

职业理念可能是分开的,比如从教育观、学生观或者教师观的角度来思考。

教育观即是素质教育,学生观就是育人为本,中小学就是以人为本,教师观主要是教师角色。

回答哪一种材料,就是去找他们的关键点。

回答是结合材料找出3(适当增加或减少)个关键点做答,几个关键点分几段。

下面概括总结关键点如下,大家可以自己在适当扩展,以自己能记住为目的,考试时,把材料中的教师行为尽量和关键点考上,稍作扩展分析即可。

(是符合或者违背)。

•(一)(教育观)素质教育的关键点• 1.面向全体• 2.全面发展• 3.个性发展•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6.可持续性发展•7.教学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二)(学生观)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关键点(中小学)如果是幼儿就把学生换作幼儿即可•综述.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 1.学生是发展(成长)中的人宽容缺点、动态眼光看待• 2.学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 3.学生是独立(意义)人格的人平等关系、启发引导、尊重• 4.学生是独特(个性)的人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5.学生是(完整)全面发展的人关注全面、公平公正• 6.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三)教师观的关键点•教师角色:• 1.促进者• 2.合作者• 3.引导者• 4.反思者• 5.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四)教师职业道德关键点•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五)教师和家长关系关键点:• 1.平等合作• 2.相互尊重• 3.相互支持• 4.相互理解• 5.相互配合• 1.转变(树立)观念• 2.良好的沟通习惯•恰当的沟通方法•尊重家长、换位思考•教育学生尊重家长•(六)教师与领导之间关系:•尊重领导、服从安排•支持领导、付诸行动•顾全大局、工作为重•公平公正、团结一致••模板:•该教师的行为(违背)体现了×××的教育观。

•(1)关键点+材料分析,•(2)简洁+全面•(3)段首句+概括•简单总结例:红字部分都是关键点,回答时必须要体现。

1.星期二的早上,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

王老师走进教室,笑容满面地对同学们说:“大家看,外面的雪景多漂亮!今天这节语文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好好玩一下吧!”学生们欢呼雀跃,奔向门外。

他们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在讨论雪花的形状、特点,王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观雪、玩雪,即兴吟诗作对……下课时间快要到了,王老师召集大家说:“下午作文课的任务是写一篇记叙文,我相信大家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

”后来,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作文。

问题:请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王老师的教学行为。

答案:王老师的行为符合素质教育理论为基础的教育理念。

(总的评判)首先,王老师能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没有按部就班进行教学,而是因地制宜,利用雪景进行教学创设,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去对雪景进行细致观察,直观感知,独立地分析、探索来实现写作的目标,让学生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符合素质教育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

其次,王老师的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这节课收获的不但是书本知识,还有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提高。

最后,教师将教学容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而是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全体提升。

总之,王老师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之上,而是照顾到学生的情绪与主观体验,尊重学生的人格,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精神,是非常成功的一节课。

老师真是一个“懒老师”!就说作文课吧,很多老师都有不成文的程序。

首先,来个开场白,接着念几篇文,发一通评论,再布置一篇作文,附带一堆提示......老师却不这样,他经常找一些文章,说阅读对于写作很重要,要大家自主阅读,然后叫大家交流阅读感想。

同学们往往争得面红耳赤,忙得不亦乐乎,他却显得逍遥自在。

在此基础上,学生顺利地完成作文。

老师真懒!老师建议同学们自主评选“班级之星”,并走“星光大道”。

班上42个同学,同学们都说自己能评“星”,纷纷上台展示自己的风采。

最后居然评出了各种各样50颗“星”,他也没有反对。

老师负责学校宣传栏。

起初,他叫几个能写会画的同学帮忙,后来竟把组稿、绘画、编排等工作全交给同学们。

最要命的是,他自己不做,居然还要求大家每次必须有新意、有亮点,大家绞尽脑汁,他最多只在关键时刻点拨一下。

有时大家忙活了半天,他只说一句,“哎,还是没有新意。

”同学们又得想办法。

时间长了同学们发现自己很有进步。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王老师的教育行为。

(14分)答案:老师的教育行为是恰当的,符合了“以人为本”学生观的理念。

(先做总的评判)(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老师放手让学生做,作文课自主阅读,沟通交流阅读感想,完成作文。

学生们还一起想创意、亮点。

通过这些实践锻炼不断地成长进步。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班级学生自主评选班级之星,每名学生都被评上了“星”,展现出了学生各种各样不同的风采。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材料中,老师将学校宣传栏的各种工作都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们集思广益,尊重学生们的想法,并督促学生们要有创意、有亮点,自己从旁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向老师学习,不包办代替,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最后总结)31.材料:宋教下乡结束时,一个孩子拉着王老师怯生生地问道:“老师,您明天还教我们吗?”看着孩子满怀渴望、充满期待的眼神,王老师心里一动,便决定到这所偏远乡村小学支教,没想到,这一教,便是10年。

这所小学老师少,王老师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加强学习丰富自己。

课堂上,他“十八般武艺”全都派上了用场,善教数学的他同样能演绎语文的精彩,美术、体育、科学等课也上得有模有样。

课外,他带领孩子们练书法、打乒乓、办小报、玩双杠……于是,孩子们的许多“第一次”纷至沓来,第一次升旗仪式,第一次诗词朗诵会,第一次校园钢笔字展览,第一次乒乓球赛……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学校里的留守儿童也变得开朗多了。

王老师的幽默、热情、多才深深吸引了孩子们,他们变得越来越爱上学,爱读书,学习成绩大都突飞猛进。

毕业的学生在给王老师的贺卡上写道:“王老师,是您给我们般的温暖、前行的力量,让我们的童年多彩而快乐!您!”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王老师的教育行为。

(14分)答案:材料中王老师的做法是恰当的,践行了教师职业道德中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和终身学习。

(总的评价)(1)王老师践行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所谓爱岗敬业是指教师要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材料中的王老师支教10年,把自己的青春与时间奉献给了这个乡村,体现了自己的爱岗敬业。

(2)王老师践行了“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

所谓关爱学生是指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材料中的王老师幽默、热情,对待学生耐心细致,充分体现了其对学生的爱。

(3)王老师践行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

所谓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材料中的王老师不仅关注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也通过练书法、打乒乓球、办小报等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其他方面,培养了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

(4)王老师践行了“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

所谓终身学习是指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用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材料中的王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课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传授学科知识,课下带领学生做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是我们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如何做到终身学习的榜样。

总之,材料中王老师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作为教师应当有的职业道德,唯有向王老师学习,才能称自己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

(总结)阅读理解材料分析题没有任何借口在西点,长官曾问我:“你为什么不把鞋擦亮?”我说:“我太忙,没时间擦。

”这样的回答得到的只能是一顿训斥,正确的回答只能是“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是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它强化的是,每一个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任何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目的是为了让学员学会去适应压力,培养他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

它让每一个学员懂得:工作中没有任何借口的,失败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失败是没有任何借口的,人生也没有任何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看起来似乎很绝对,很不公平,但是人生并不是永远公平的。

西点就是要让学员明白,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环境,都必须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学员在学校时只是年轻的军校学生,但是日后肩负的却是自己和其他人的生死存亡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全。

在生死关头,你还能到哪去找借口?哪怕最后找到了失败的借口又能如何?“没有任何借口”的训练,让西点学员养成了毫无畏惧的决心,坚强的毅力、完美的执行力以及在限定时间把握每一分每一秒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的信心和信念。

但是,不幸的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那样的借口。

借口在我们耳畔窃窃私语,告诉我们不能做某事或做不好某事的理由,它们好像是“理智的声音”、“合情合理的解释”,冠冕而堂皇。

上班迟到了,会有“路上堵车”、“手表停了”、“今天家里事太多”、等等借口;业务拓展不开,工作无业绩,会有“制度不行”“政策不好”或“我已经尽力了”等等借口;事情做砸了有借口,任务没有完成有借口。

只要有心去找,借口无处不在。

做不好一件事,完不成一项任务,有成千上万个借口在那儿响应你、声援你、支持你,抱怨、推诿、迁怒、愤世嫉俗成了最好的解脱。

借口就是一敷衍别人、原谅自己的挡箭牌,就是一个掩饰弱点、推卸责任的“万能器”。

有多少人把宝贵的时间和经历放在了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上,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责任啊!(摘编自【美】费拉尔•凯普《没有任何借口》)(1)没有任何借口中的“借口”在文中的意思?(4分)(2)结合文本,分析“没有任何借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