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库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库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支持容忍标新立异者;②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③在考试内容形式上增添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评估学生成绩时考虑创造性的高低。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3、开设培养创造性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②进行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进行自我设计训练④进行头脑风暴训练
2、一名专家到一所小学考察学生的地理知识。

她浏览了一下课本,向学生问道:“假如你在地下挖一个
几百米深的坑,坑底比上面是热还是冷呢?”没有学生能够回答。

这时,教师对专家说,“我确信他们是知道的”。

于是教师向先生问道,“地球的内核是什么样的状态?”“地球内核是火热的熔岩”,同学们齐声回答。

试问,为什么原本有意义的知识学生只能如此死记硬背?请根据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答:1、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则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3、意义学习的产生有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是材料本身有意义,主观条件包括:学生有适当观念、学生将新知识与适当观念联系起来的倾向性,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4、从本案例来看,材料本身有意义,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是主观条件,也就是说,学习没有将新知识与适当观念联系起来,从而没有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3. 谈谈学生的性格特征差异及其表现。

答:学生的性格特征分为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是人对现实的态度方面的特征,如对他人、集体、社会的态度特征;对学习、工作和劳
动的态度特征;对自己的态度特征等2.性格的理智特征是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特征,如在感知、记忆、思维方面的态度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在情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特征,如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方面的态度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方面的个人特点,如目的性、独立性、果断性等
4. 某老师上发散思维训练课,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尽可能列举带“土”字结构的汉字。

甲同学列举了10多个,但大多是同一类型:“土”作为左偏旁的汉字,如地、埋、坑、坊等等。

乙同学也列举了10多个,但却是不同类型:“土”字结构有的在上方,如幸、袁等;有的在下方,如尘、型、垒等;有的在右边;如灶、社、肚等。

丙同学只列举了少数几个,但与众不同,“土”字结构嵌在字的中间,如庄、在、著、奢等。

什么是改革思维,如何评价学生发散思维的质量,改革思维训练有哪些方法?请根据这些心理学知识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

答:1.发散思维是沿着问题的不同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

2.评价发散思维的质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指标: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3.发散思维训练方法有结构扩散、用途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方法。

4.从上述案例来看,该老师采用的是结构扩散方法,即以“土”的结构为扩散点,尽可能多的举例包含该结构的汉字。

在该案列中,甲生的发散思维,尽管流畅,但不变通、不独特;乙生虽流畅、变通,
但不独特;丙生虽独特但不流畅变通。

因此,三位同学的发散思维都存在一定缺陷。

老师应让他们取长补短,促进其发散思维能力的共同提高。

5、论述正例、反例在知识概括学习中的主要作用。

①解释含义。

正例:包含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的例证;
反例:包含概念或规则的部分特征,但不包含本质特征的例证。

②主要作用。

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6、试用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强化观,对下面案例中的进行分析。

小玲很想能引起老师对她的关注,一直难以如愿。

这天上课时,小玲在教室里吵闹,老是影响上课,老师非常生气地训斥她:“不要吵!你在干扰别人的学习!”但她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我行我素,甚至有些变本加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强化观认为,影响个体行为改变的重要条件是强化、惩罚和消退等外部条件。

在此例中,教师的本意是要给予小玲惩罚,但训斥的效果却起到正强化的作用。

因这让小玲发现,干扰课堂是能引起教师关注的一种有效方式。

所以,这种行为在受到了教师的训斥后并没有停止,而是变本加厉。

7. 试述“高原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需调整方法或活动结构。

兴趣、动机下降或疲劳。

基础知识不牢的制约。

8.某心理学家做“水下打靶”实验。

以五年级和六年级小学生为被试,将他们为两组,要他们练习用标枪
投中水下的靶子。

实验前,对一组学生讲授了光学折射原理,另一组不讲授。

开始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处,结果,讲授过和夫讲授过折射原理的学生成绩相同。

但在实验的第二阶段即把水下1.2英寸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处时,两组学生成绩差异明显,未讲授折射原理组的学生不能适应变化,错误持续发生,而讲授过折射原理组的学生适应快,投得准。

该实验是学习迁移的经典实验,这一实验主要说明的是哪种迁移理论?试论述该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①该实验主要说明的是经验类化说(或概括化的理论)。

②经验类化说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先前学习获得的一般原理会部
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

概括化的理论或共同原理是产生迁移的关键。

③对教育的影响:应精选教学内容,重视学科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

9.论述促进迁移的教学措施。

答: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0.论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答: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11.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答: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12.论述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

答:1.课时计划的差异。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①课堂规划的制定与执行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③教材的呈现④课堂练习⑤家庭作业的检查⑥教学策略的运用
3.课后评价的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