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友相机标定法PPT课件
x f
y
1
1 zc
0
0
0 f 0
0 0 1
0 0 0
xc yc zc 1
第三个阶段,像点向像素坐标转化:
u 1/ dx cot / dx u0 x
v
0
1/(d y *sin ) v0
y
1 0
0
1 1
u ffu ffu cot u0
zc
v
0
ffv / sin v0 R
1 001
2019/10/18
A
xw
t
yw
zw
1
11
2019/10/18
x0 y0
矩阵表示
x cos
y
sin
sin cos
x' y'
x0 y0
齐次坐标
x cos
y
sin
1 0
sin c os
0
x0 x'
y0
y'
• 图像坐标系 是以图像的左上方为原点,的图像坐标系(u v)(此坐标以像素为单位),这里我们建立了图 像物理坐标系(x y)为xoy坐标系(此坐标系以毫米为单位)。
2019/10/18
5
一个二维点坐标被表示为m [u, v]T ,一个三维点被表示为M [X ,Y , Z ]T ,我们使用 ~x 去表示通过在矩阵最后面的元素加一个1的向量:m~ [u, v,1]T 和 M~ [X,Y, Z,1]T ,相机通常都是针孔模型:它的3D点M和它的图像投影 点m的关系为:
张正友相机标定方法
曲峰
2019/10/ 18
2019/10/18
1
1 相机畸变
2019/10/18
镜头畸变实际上是光学透镜固有的透视失真的总称
枕形畸变:又称鞍形畸变,视野中边缘区域的放大率远大于光轴中心附近 区域放大率。常出现在远摄镜头中。
桶形畸变:同枕形相反,视野中光轴中心附近区域放大率远大于边缘区域。 常出现于广角镜头和鱼眼镜头。
sm~ A[R,t]M~
任意数 2019/10/18
二维坐标 内参矩阵 旋转矩阵 平移矩阵 三维坐标
u0
A
0
v0
0 0 1
6
1 坐标变换
2019/10/18
首先从二维坐标变换进行理解
x
y
x' c os x' s in
y' s in y' c os
y,
)
0
cos
0
sin
sin
0 1 0
cos
sin
0
cos
cos sin 0
Rot(
z,
)
sin
cos
0
0
0 1
8
1 坐标变换
引申到三维空间,第一个阶段:我们依旧从旋转和平移两个步骤 来推算从世界坐标系到相机坐标系的坐标变换
0 1
r12 r22 1
r1 r2 0
7
1 坐标变换
2019/10/18
引申到三维空间,第一个阶段:我们依旧从旋转和平移两个步骤 来推算从世界坐标系到相机坐标系的坐标变换,
1 0
0
R ot( x,
)
0
cos
sin
Rot(
齐次坐标形式:
v0
C
yd
xd
O1
Xd
u0
U
u fu fu cot u0 xd
v
0
fv / sin
v0
yd
其中
fu
1 dx
,
fv
1 dy
1 0
0
1 1
2019/10/18
10
1 坐标变换
第二个阶段,空间点向像点转化:
2019/10/18
4
坐标系
• 世界坐标系(Xw Yw Zw) 用户定义的空间三维坐标系,用来描述三维空间中的物体和相机之间的坐标位置,满足右手法 则
• 摄像机坐标系(Xc Yc Zc) 以相机的光心作为原点,Zc轴与光轴重合,并垂直于成像平面,且取摄影方向为正方向,Xc、 Yc轴与图像物理坐标系的x,y轴平行,且OcO为摄像机的焦距f
x cos cos
y
sin
sin
cos
z cos sin cos
1
0
cos sin sin sin sin cos cos cos sin sin sin cos
0
sin sin cos cos cos
R
0
1
x'
T 1
y' z'
1
9
图像数字化
O1 在u, v中的坐标为 u0 , v0
象素在轴上的物理尺寸为 dx, dy
V
Yd
Affine Transformation :
u
u0
xd dx
yd
cot
dx
v
0
x0 x'
y0
y'
z0 1
z'
1
R r1 r2 r3
T (t1, t2 , t3 )T
r12 r22 r32 1 r1 r2 r2 r3 r3 r1 0
2019/10/18
x
y z
线性畸变:光轴同所拍摄的如建筑物类物体的垂平面不正交,则本应相互 平行的远端一侧同近端一侧,以不相同的角度汇聚产生畸变。这种畸变本 质上是一种透视变换,即在某一特定角度,任何镜头都会产生相似的畸变。
2
枕形畸变 2019/10/18
桶形畸变
线性畸变 3
1 针孔模型和透视投影
针孔模型:1/f=1/u+1/v 透视投影:中心投影法将形体投射到投影面上
sm~ A[R,t]M~
展开
X
u
sv Ar1
r2
r3
t
Y
Z
1
1
Z=0平面
X
u
sv
Ar1
r2
r3
t
Y
0
Ar1
r2
X
t
Y
1
1
1
12
2 单应性矩阵推导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