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fàn yì 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zhuì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jué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qǐ páng 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shù 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二、作者介绍
《左传》亦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旧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撰,清代经今文学家认为系西汉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古各国史料编成。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同《公羊传》、《谷梁传》用义理解释有异。《左传》起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终于公元前464年(鲁悼公四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叙事更至于公元前454年(鲁悼公十四年)为止。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记事详明,为中国古代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该书每与《春秋》合刊,作为《十三经》之一。 《左传》较权威传世版本有西晋杜预《春秋左氏传经集解》、唐代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清代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未完成,止于襄公五年正),另有宋尧叟注,常与杜预注合刊
三、文言基础知识整理 一、字音辨识 氾南fàn 杞子qǐ 佚之狐yì 缒而出zhuì 逄孙páng 阙秦jué 戍之 shù 二、通假字 ①无能为也已. 同“矣” ②共.其乏困 同“供”,供给 ③秦伯说. 同“悦”,高兴 ④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三、一词多义 鄙: 1、越国以鄙远:意动 把……当作边邑 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境 3、肉食者鄙:鄙陋 此指目光短浅 辞: 1、辞曰:推辞 2、停数日,辞去:告别 若: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如果 2、仿佛若有光:好像 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3、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与: 1、秦伯说,与郑人盟:和,跟 2、失其所与,不知:结交 亲附 以: 1、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2、敢以烦执事:拿,用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 之: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取独 2、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代词,代这件事 3、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4、辍耕之垄上:到,往 5、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代郑国 2、吾其还也:还是,adv. 3、失其所与:自己的 四、词性活用 1、晋军.函陵: 驻军 n.作v. 2、与郑人盟.: 结盟 n.作v. 3、夜.,缒而出: 在夜里 n.作状 4、朝.济而夕.设版焉: 在早上 在晚上 n.作状 5、既东.封郑: 在东边 n.作状 6、越国以鄙.远: 把…当做边邑 n.的意动/使动 7、尝为晋军赐.矣: 恩惠 v.作n. 8、阙.秦以利晋: 使…减少,侵损 v.的使动 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 v.的使动 10、邻之厚.,君之薄.也: 变雄厚 变薄弱 adj.作v. 五、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
古义:执行事务的人,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 今义:旧时俗称仪仗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也作“行理”,外交使节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六、文言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判断句 3、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4、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5、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句 6、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句 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 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 9、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 10、敢以烦执事——省略句 七、实词 1、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2、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3、犹.不如人:尚且 4、然.郑亡:然而 5、许.之:答应 6、郑既.知亡矣:已经 7、失其所与.:结交,亲附 8、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 9、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假如 派 10、是.寡人之过.也:这 过错 11、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12、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13、尝为..晋军赐.矣:曾经 给予 动→名,恩惠 14、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15、惟.君图之: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16、因.人之力而蔽.之:依靠 损害 1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四、作品赏析
综合评述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秦、晋围郑,形势紧迫,在这干钧一发之际,郑臣烛之武仅凭口舌说服秦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突变呢?关键在于烛之武所说的两点针对了秦的切身利益。首先,灭郑于秦有害无益。秦对郑鞭长莫及,若以郑为东道主,就为秦称霸提供了住、食等种种方便,更何况“亡郑以陪邻”,这对秦有什么好处呢?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晋有野心(对此秦本有戒心),烛之武列举了秦伯曾亲身领略过的事实,再进行科学的推理,使秦伯恍然大晤——晋是大敌。烛之武用语不多,对秦穆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文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郑伯和烛之武。在这次精彩的说退秦师中,烛之武睿智的形象呈现出来。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从军事角度看,《烛之武退秦师》是非常著名的通过谈判说服、消弭战争、争取和平的成功范例。这些成功的实践都是在通过谈判消弭战端、争取和平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而谈判说服的成功又强化了这些思想的影响力。[
段落详解 文章首段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并埋下两处伏笔:郑无礼于晋,与秦无关;晋、秦不在一处。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其中,佚之狐举贤和烛之武先“辞”后“许”,行文波澜起伏,颇具戏剧性。三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亡郑”、“陪邻”、“舍郑”,皆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旧事重提,触及秦伯的恨处,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后必“阙秦”。烛之武的说秦之词,句句令人毛骨悚然,具有撼人的逻辑力量,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四段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此段行文又一张一弛,先是“子犯请击之”,令气氛陡然又紧;文公“未可”,又松;直到“亦去之”,读者的心才安然放稳。
行文特色 一、伏笔照应,组织严密。该文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是晋国为了征服异己,再加上晋文公与郑有个人恩怨。这一事件的发生,与秦毫无关系,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这一事件的背景,为全文作了铺垫。秦、晋虽是联合,二者并不是无隙可乘,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所以能够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充分,收尾也圆满。
二、波澜起伏,生动活泼。行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当郑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