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实验讲义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实验讲义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实验讲义程万里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教学组2002.9目录实验须知实验一热电偶温度计的使用实验二电动温度变送器的调整和使用实验三电子电位计的校验实验四温度控制系统实验(一)实验五温度控制系统实验(二)实验须知1.必须自始自终以认真和科学态度进行实验。

2.实验课不能迟到,实验期间不得擅自离开岗位。

3.切实注意安全,不得穿背心和拖鞋进入实验室。

在连接线路时应先切断电源,不许带电操作。

4.为了顺利地进行实验和取得好的实验效果,必须认真预习,写出预习报告,若指导教师发现有同学尚未预习,则不准其参加实验。

5.实验中如发生异常现象或事故,必须立即切断电源,并保持现场,即及时报告教师,共同处理。

6.要爱护公物,不得擅自拆开仪器仪表,非本实验仪器设备不得随便动用。

7.实验完成后,应切断电源,整理好一切仪器设备,并把原始记录交教师签字,经允许后方可离开实验。

8.实验后,每人应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报告与原始记录均按教师规定的时间上交。

实验一热电偶温度计的使用一.实验目的:1.掌握热电偶与动圈仪的配套连接,测温方法及外阻影响。

2.掌握热电偶配手动电位计的测温方法。

3.掌握热电偶冷端温度影响及补偿方法。

二.实验仪器:1.管状电炉2.自耦变压器(带电流表)3.广口保温瓶4.动圈仪5.热电偶6.接线板(带调整电阻)7.手动电位差计8.30cm不锈钢直尺三.实验内容(一)热电偶配手动电位差计测温:1.按图1-1接线,注意极性是否接对,接点是否牢固等。

为保持热电偶冷端温度为零度,将热电偶冷端放置保温瓶中内冰水混合物中。

图1-1 热电偶温度计接线图2.把双向开关打向手动电位差计进行测温。

3.手动电位差计使用方法:首先调整检流计的机械零点,其次把手动电位差计的双向开关打向并按住在“校正”位置,调整“工作电流”电位器,使检流计电流为零,然后把双向开关打向“测量(或未知)”位置,即可进行测量。

注意:手动电位差计的双向开关在每一次测量完后,应置于中间位置,以减少干电池的耗电量。

4.短接调整电阻,再测一次炉温,以考察外阻对手动电位差计测温的影响。

(二)热电偶配动圈仪测温:1.把双向开关打向动圈仪进行测温。

2.调整仪表零点为零度,由于本实验中热电偶的冷端温度也为零度,这样动圈仪指示的温度就是电炉温度。

3.短接调整电阻,再测一次炉温,以考察外阻对动圈仪测温的影响。

(三)在测温点相同的条件下,同时用手动电位差计和动圈仪对炉温进行测量,将两个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四)改变测温点,重复(三),将电炉内的温度分布得到。

测温点数不少于10个。

四.实验报告1.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动圈仪分度号量程精度室温2.画出热电偶配动圈仪和手动电位差计的接线图。

3.从实验结果讨论热电偶测量线路电阻的大小对于用动圈仪测量时如何影响,对于电位差计又是如何影响。

4.利用电位差计测得的热电势列式计算电炉温度,并与动圈仪指示值进行比较,如有差别,哪一个测量结果更为准确?5.绘制电炉的温度分布曲线。

6.问题讨论:(1)热电偶和动圈仪、手动电位差计配套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热电偶的补偿导线极性接错时,测量时会发生何种现象?(3)试分析动圈仪、手动电位差计与热电偶配套使用时哪一个精度高。

实验二电动温度变送器的调整和使用一.实验目的:1.了解电动温度变送器的结构,2.学会电动温度变送器与不同检测元件的配套使用,3.掌握零点迁移和量程调整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1.DWB型电动温度变送器(DDZ―Ⅱ仪表)2.ZX32型电阻想箱3.0.5级直流毫安表4.手动电位差计5.冷端温度补偿电阻三.实验内容和步骤:(一).温度变送器配热电阻时的调整和使用要求:配用Cu50热电阻,按测温范围0~50℃调整1.接线(见图2-2):用电阻箱代替热电阻,注意三线制接法,即电阻箱图2-1 测量桥路要接出三根线,端子⑤⑥⑦的接法由迁移电阻Rx决定,在变送器的输出端子间串入一个1.5KΩ的电阻和一台毫安表。

(1)迁移电阻Rx的计算:因为当热电阻的阻值为量程下限值Rt min时,桥路输出电压e=0,从而可由下式计算迁移电阻Rxe=0.5(Rt min-Rx)=0Rx=Rt min(2)由上式计算的Rx值决定端子⑤⑥⑦的接法Rx=0~50Ω接⑤且⑥⑦短路Rx=50~100Ω接⑤Rx=100~200Ω接⑥图2-2 配热电阻时的接线图2.将“检查—工作”开关置于“检查”位置,此时仪表输出电流应在4~6mA 范围内,说明仪表工作正常,然后把开关放置“工作”位置,否则请指导老师处理。

3.由相应的热电阻分度表,查得相应于上、下限温度的阻值Rt min、Rt max,则热电阻上、下限阻值差ΔR max=Rt max-Rt min4.调整(1)调整零点迁移:使电阻箱的电阻值为Rt min+10%ΔR max,仪表应有1mA输出,如不在1mA,调整“零点迁移”电位器W2(W3不能调)。

(2)调量程:使电阻箱的电阻值为Rt min+90%ΔR max,仪表应有9mA输出,如不在9mA,调整“量程”电位器W1。

(3)反复步骤(1)、(2),直到同时满足两项要求为止。

5.读出当输出电流为5mA时的电阻箱的数值,并查出相应的温度值。

(二)温度变送器配热电偶时的调整和使用要求:配用K分度号的热电偶,按测温范围600~800℃调整1.接线(见图2-3)(1)端补偿电阻(K热电偶R Cu 20=20.16Ω),(2)手动电位差计代替热电偶输出毫伏信号,(3)子⑤⑥⑦的接法由迁移电阻Rx决定,按下式计算,端子的连接方式同(一),e=E(t min,20)+0.5(R Cu 20-Rx)=0Rx=0.50.5R,20)E(tCu20mint min—量程的下限温度图2-3 配热电偶时的接线图2.检查—工作”开关置于“检查”位置,此时仪表输出电流应在4~6mA范围内,说明变送器工作正常,然后把开关置回“工作”位置,否则请指导老师处理。

3.调整(1)调整零点迁移:用手动电位差计加入E(t min,t0)+ 10%E(t max,t min),调整“零点迁移”电位器W2使毫安表指示1mA输出(W3不能调)。

t max—量程的上限温度。

t 0—热电偶的冷端温度(可用实验室的室温)。

(2)调量程:用手动电位差计加入E(t min,t0)+ 90%E(t max,t min),调整“量程”电位器W1使毫安表指示9mA。

(3)反复步骤(1)、(2),直到同时满足两项要求为止。

4.读出当输出电流为5mA时的手动电位差计的读数,并计算相应的温度值。

四.实验报告1.零点迁移电阻Rx的计算和端子⑤⑥⑦接法的判定。

2.画出实验装置的接线原理图。

3.热电阻和热电偶温度变送器输出为5mA时相应的温度值,若测量值与实际值有误差,试分析原因。

实验三电子电位差计的校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自动电子电位差计的结构和校验方法。

2.掌握自动电子电位差计的使用方法和冷端自动补偿的作用。

3.了解热电偶线路可能出现的故障和检查方法。

二.实验仪器:1.自动电子电位差计2.玻璃温度计3.手动电位差计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详细观察自动电子电位差计的结构,包括测量桥路、放大器、可逆电机和指示记录机构。

2.指示值的校验:首先应对仪表零点和满刻度点进行校验,待调整并达到规定要求(误差在刻度面板上所示精度范围内)后,再校验其它刻度。

零点不合格,可调起始微调电阻R G ’。

量程不合格,可调量程微调电阻R M ’。

(R G ’,R M ’本实验不调整) 指示误差的测定是用标准电位差计给被校表加入适当的电势(mV ),使指针与被校点刻度线重合,从标准电位差计读出加入的电势值(E 示),与被校点相对应的电势值(E 刻,由被校仪表配用的热电偶的分度表查得)相比较计算出校验点上的指示误差。

本实验线路见下图:其指示误差按下式计算: δ=100ΕΕe ΕΕ⨯---下限上限示刻%δ—指示误差e —补偿电阻处温度(即室温)相对应的电势值 E 上限—相对应的电势值 E 下限—相对应的电势值3.不灵敏区(即变差)的校验:仪表的不灵敏区指在输入信号增大(正向)和减小(反向)时在同一被校刻度线上输入信号实际值之差值,其数值可按下式计算:Δ=100E E E E ⨯--下限上限下行程上行程%仪表的变差不应超出仪表的允许误差,但过小也应避免。

因为此时会产生仪表指针抖动或摆动不休的现象,无法准确指示记录,而不灵敏区太大时,对小信号没有反应,误差增大。

为获得所需的仪表不灵敏区的大小,可旋转放大器的灵敏度调节旋钮,以改变放大器的增益,即灵敏度高,不灵敏区就小,反之亦然。

4.热电偶线路可能出现的故障分别将热电偶信号①短路、②断开、③反接,注意观察电子电位差计的指针变化情况,从而学会判断和排除热电偶温度计常见故障。

5.考察量程电阻R M 及起始电阻R G 对量程和起点的影响:用一电阻与R M 并联使量程电阻减小,观察仪表指针的变化,并判断量程的变化趋势;用同一方法也可考察R G 变化对起点的影响。

五. 实验报告1.数据处理热电偶分度号 仪表量程 精度室温t 0 E(t max ,t min )=2.结论⑴.计算被校电子电位差计的误差和变差,从而确定其精度是否合格。

⑵.故障现象分析与结论。

⑶.讨论R M与R G减小对量程与起点的影响。

⑷.校验装置中标准电位差计与被校电位差计的连线为何用普通导线?是否可用补偿导线?实验四温度控制系统(一)一.实验目的:1.了解温度控制系统的组成环节和各环节的作用。

2.观察比例、积分、微分控制规律的作用,并比较其余差及稳定性。

3.观察比例度δ、积分时间T I、微分时间T D对控制系统(闭环特性)控制品质的影响。

二.温度控制系统的组成:电动温度控制系统是过程控制系统中常见的一种,其作用是通过一套自动控制装置,见图4-1,使炉温自动维持在给定值。

图4-1 温度控制系统炉温的变化由热电偶测量,并通过电动温度变送器转化为DDZ-Ⅱ型表的标准信号0~10mA直流电流信号,传送到电子电位差计XWC进行记录,同时传送给电动控制器DTL,控制器按偏差的大小、方向,通过预定控制规律的运算后,输出0~10mA直流电流信号给可控硅电压调整器ZK-50,通过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以调节加到电炉(电烙铁)电热元件上的交流电压,消除由于干扰产生的炉温变化,稳定炉温,实现自动控制。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观察系统各环节的结构、型号、电路的连接,熟悉可控硅电压调整器和电动控制器上各开关、旋钮的作用。

(二)控制系统闭环特性的测定:在以下实验中使用的δ1 ,δ2,T I 1,T I 2 ,T D1的具体数值由各套实验装置具体提供。

1.观察比例与积分控制规律的作用(1)考察比例作用将δ置于某值δ1 ,记住δ旋钮在δ1的位置,积分时间置最大(T=max),微分开关切向0,将干扰开关从“短”切向“干扰”,I产生一个阶跃干扰(此时为反向干扰),同时在记录仪的记录线上作一记号,以记录阶跃干扰加入的时刻,观察并记录在纯比例作用下达到稳定的时间及余差大小。

相关主题